如何理解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这样富有诗意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新十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这样富有诗意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新十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出全方位部署,赋予当代中国在新时代现代化实践中锐意进取的重大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正在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一幅中美同甘共苦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插图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回顾新时期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发展全局,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强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2018年5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高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重要科学论断深入人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得到系统部署;设立第六个五年环境日,实施“最严”新环保法,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共查处按日连续处罚等重点案件17万余起。”2022年10月21日,在中共二十大新闻中心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生态与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说。

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空天数比例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4.9%,劣ⅴ类水比例下降到1.2%;与2012年相比,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68.5%下降到5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荒漠化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进沙退沙”到“进绿退绿”的历史性转变。

“来而不失,当也。而不能失者,机也。”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结论,不仅在空与时间、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坐标中,清晰地指明了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而且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处在什么环境、站在什么位置、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反映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虽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但新时代的中国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作用。“十年来,我们统筹‘三大战役’,系统性努力,成效显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举例说,我们不仅在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有效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精准扶贫方面,推出了生态扶贫、生态脱贫等重要战略创新举措,创造了生态移民、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等经验,用绿色发展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统筹经济发展和非传统安全,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了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核心理念,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努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立了以绿色为基调的大国关系。这些成果涵盖了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新制度、新价值观、新模式、新原则、新外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系教授赵建用“八大创新”总结了过去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功经验。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谋划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看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历史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在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赋予了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说,南昌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走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道路,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的弊端,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凸显了中国现代化的深刻内涵。赵建军认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党和人民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人与自然合理关系的高度认同。一方面,我们在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遍的民生需求,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成为人民的迫切期待。

中国式的现代化,只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受访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今年7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出版,学术界掀起了系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热潮。杨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为党的二十大提出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次贡献了东方生态智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以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促进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专章的形式作出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深化环境污染防治,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布局。张云飞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第二个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前景,必将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要求不仅适用于人口、资源和环境领域,也适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系统推进,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

杨表示,经过新时期十年的稳步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减碳为核心,促进减污减碳协同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量变到质变,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时期。减碳、减污、绿化、增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正确处理减碳、减污、绿化、增长的关系,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切实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处理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需要从三个维度发力:从发展理念上进一步推动转变,从制度保障上系统规划制定,从全社会参与上创新机制。”赵建军说,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信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践行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深入推进污染防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于未来如何科学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杨提出,一是把推进绿色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实施总体节约战略,促进各种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加快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努力降低各种物资的社会经济消耗总强度。三是深入推进新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第四,加快形成紧凑、高效、互补、优质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土地空体系。第五,通过努力促进碳减排、污染减排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作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邢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原则,加快减污减碳,统筹绿色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事业。“各地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凝聚共识激发行为自觉。”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青松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推进新闻宣传,组织新闻采访, 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模式,拓宽新媒体宣传渠道,创新宣传载体和内容,增强信息发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火热实践,当前学科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有效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创造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尚未系统形成。因此,构建和发展我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张云飞说。

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不仅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标志性变化,也给变化中的世界带来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30年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刘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双碳’目标的制定和实践,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大国责任”。

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路阻且长,行到;只有不停地做,未来才可期。面向未来,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105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