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实景红包(支付宝使用ar需开启)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基于LBS+AR+红包的AR实景红包。相比之前的红包游戏,互动性和趣味性强了很多。“AR实景红包”领取红包有两个条件:用户在红包500米范围内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基于LBS+AR+红包的AR实景红包。相比之前的红包游戏,互动性和趣味性强了很多。“AR实景红包”领取红包有两个条件:用户在红包500米范围内,用户在线索图中找到对象时可以支付宝扫码。

支付宝的每一次迭代都很精益。真的是用用户做产品。如果负面反馈太多,就会回滚。如果数据和口碑好,我们就开始下一次迭代。在业界都在讨论这个功能会不会像Pokemon GO一样火爆的时候,运营商可能在思考如何挤压“ar直播红包”的营销红利。

如果你想利用形势,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虚拟GPS定位,在更多的位置发红包藏红包的“目标物体”必须是一个标准且常见的物体这样用户的参与门槛才会足够低能让用户快速了解领取红包所需对准的“目标物体”是什么,用户才不会放弃用户领取红包之后至少有一些惊喜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参与领取这个红包最重要的就是用户在领取红包的过程,对于品牌有一定的认识产品的目标用户与发红包的写字楼类的用户有一定的重合度

当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就会有一个运算空。比如我瞄准的“目标对象”是一个网页,然后我在“目标网页”上藏了200个红包,500米外的用户就可以打开网页扫描领取红包。

同时,在领取红包的页面上,有缩略图和文字的提示。如果合理引导,可以进行有趣的分流尝试。

操作流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Dangdang.com上的新书《作战制胜》作为推广目标产品,并投放了3000个支付宝AR实景红包。你可以在识别出胜利行动的封面后隐藏红包。

隐藏红包时,设置红包的数量和金额。更重要的是“消息文案”,会作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周围领红包的用户。正好13个字“当当搜索运营中奖扫描封面”。

如果用户看到周围有红包,可以点击领取:

点击红包进入红包领取页面,这里有一些信息提示。比如刚才提到的13字提示“当当搜索操作赢扫描封面”。另外可以“按住线索”。点击后可以看到目标对象的缩略图,可以看出是一本书。

红包的领取速度比预想的要快很多,分布在各个大楼的红包开始领取。

整个过程走一遍之后,接下来就是不断发红包。为了节省时间,就要用虚拟定位换到其他楼去做红包的派送。

数据反馈

收到的红包数量为633个,收到比例为21.1%。我相信这个比例还会继续上升;

我问了编辑,今天在当当发货了74本《致胜行动》,缺货(减去每天15本左右的正常订单量),付费转化率9.32%(如果不是缺货,转化率可能更高);

因为红包是随机收集的,所以需要72个小时来计算详细的投入产出比,但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活动反思

基于此次活动的思考,再次梳理了热点事件的运营认知。

自从杜蕾斯R的“北京雨鞋避孕套”、“光大做不到”、“一路有梅子真好”等精彩案例之后,热点营销就成了运营商的标配。每一个热点都会引发社交领域的线上狂欢,热点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运营商来说,是否做热点型创意,已经成为运营商对创意和嗅觉不敏感的评价标准之一。在做热点营销的时候,我们逐渐细化了一些方法论。

切入点是否与众不同切入点是否丰富或更好塑造品牌的形象?切入点对品牌提升的价值有多大,是否可量化?

但很多时候,追热点只是运营中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提升粉丝、用户活跃度等KPI指标,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创新。但是这种解释在老板面前是行不通的。我该怎么办?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借贷。

热运行是以产品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产品的运行过程有足够的了解。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产品中设置的规则,就像商务人士会研究新闻联播一样。任何新政策都会带来新机遇。反之,违背底线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百度基于对IE浏览器的研究推出了“百度IE搜索伴侣”,大大增加了其流量。基于对百度贴吧的研究,豌豆荚推出贴吧神兽,成为“百度十周年模范吧”个性分类第一;Ryan Durk利用谷歌的产品迭代,在稍纵即逝的机会中,横扫谷歌24小时30万的流量。这些都是产品迭代享受的政策红利。

回到现在运营商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运营岗位。最有效的运营模式是基于这两个平台的产品逻辑,提炼出有效的运营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运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信和微博已经不仅仅是微博中的微信和微博,而是成为了新浪和腾讯大部分产品线的寄托。所有的项目组都想从微博、微信中分一杯羹,获得用户,沉淀下来。每一个可以在微博、微信展示的内部产品或功能,都是经过层层PK权衡后上线的,所以自然导入了大量的流量。

比如新浪微博,时刻准备着做各种尝试。自2010年11月25日新浪微博“微群”正式版上线以来,新浪已经推出了微群、微吧、微杂志、微盘、微音乐、微阅读、微相册、微话题、微活动、微直播等数十款基于微博的产品。微博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产品,而是很多产品的平台基础。

当媒体都在关注微吧和贴吧的异同,关注Pinterest这样的微刊能不能成功,质疑这些微特色产品的最终归宿时,好的新媒体运营者总是跟风。微博推什么产品,我们用什么;通过推送微群,我们建立了与网络分析相关的微群。通过推送微盘,每天整理文档,上传,分享…

这些产品的最终归宿无疑是下线。但并不是其他产品的运营者从中获得大量流量。当微博把流量导向这些产品的时候,我们的web analytics Association在微博中创建的内容就成了这些流量的承接,自然就收获了大量的粉丝。所以“web analytics Association”虽然没有享受到只有“大V”们才能享受的注册和推荐的福利,但却享受到了基于微博推出的各种产品的推荐红利,收获了80万用户。如果没有基于微博中各种产品的推荐,微博中的粉丝数也不会成倍增长。回到微信,也是一样。按内容你只看到“一”和“咪蒙”洗衣粉,但更大的百万码的,却在不断研究微信的产品逻辑和规则,用很多黑产品再次吸粉。

所以,关注各大平台级产品的一举一动,利用其规律合理获取流量,应该是一个合格运营商的基本素养。

关于内容来源:《运营制胜——从零系统化运营打造用户增长引擎》主要从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推广运营三个方向介绍产品运营的知识。第六章详细分析了上文提到的微博80万粉丝的获取过程。

#专栏作家#

章鱼怕黑,个人微信(zyulaoshi),连载创业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从外行到BAT产品经理有多远》《运营制胜》作者,关注在线教育,擅长产品运营和数据分析。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724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