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国宝动物是什么(土耳其国宝动物)

记者|林子仁编辑|朱2019年6月5日凌晨,大熊猫“李记”在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的太阳产房产下一只“胖女孩”——这也是今年世界上出生的第一只圈养大熊猫,它被取名为

记者|林子仁

编辑|朱

2019年6月5日凌晨,大熊猫“李记”在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的太阳产房产下一只“胖女孩”——这也是今年世界上出生的第一只圈养大熊猫,它被取名为姬晓。三个月后,“姬晓”正式公之于众,灰白色的皮毛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据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灰色皮毛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事实上,姬晓的祖母“李成”的后代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时候,黑色的部分特别淡,就像“打印机没墨水了”,这种情况过了半年就会逐渐恢复正常。除了皮毛颜色,“姬晓”这个名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嘲笑。央视主播朱广权拿出了他标志性的冷幽默。"它被称为“姬晓”,可能是为了庆祝大熊猫成功繁殖的表现."

在中国,大熊猫是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人的心。人们为新生的熊猫欢呼,被直播熊猫频道上天真的熊猫宝宝融化,为熊猫俘获了外国朋友的心而自豪...然而,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今享有“国宝”地位的大熊猫,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默默无闻的——我们在古代的金属或陶瓷物品上找不到它的身影,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看不到它的描述——它的如此,这只只会拍黑白照片的胖乎乎毛茸茸的动物,是如何登上“国宝”宝座的呢?

在加州圣玛丽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环境历史学家埃琳娜·宋斯特(E. Elena Songster)看来,大熊猫的国宝地位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密切相关。她在2018年出版的《熊猫国》一书中指出,熊猫的国民偶像地位部分是因为它可爱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是现代中国定义国民身份的一个环节。大熊猫生物历史悠久,数量少,缺乏传统文化意义,实际上满足了20世纪中期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需要。“作为引导科学和大众民族主义的官方目标,大熊猫的崛起伴随着这一现象,即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的戏剧性崛起。”

意大利国宝动物是什么(土耳其国宝动物)插图从活化石到国宝:大熊猫的发现与保护1955年,北京动物园迎来了来自四川、萍萍、邢星和脱脱的三只大熊猫。媒体对北京第一只大熊猫萍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5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组题为《萍萍日记》的图片,报道了熊猫的“萍萍”日。宋亚兰发现,从上世纪40年代的《良友画报》到50年代的《人民日报》,媒体对大熊猫的外貌、栖息地等基本信息都有描述。在详细的新闻报道中,这显示了一个事实: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大熊猫是一种陌生的动物。这也意味着,直到20世纪中叶,大熊猫才开始成为“文化中国”的一部分。

这种不知名的动物最早是由一位前往中国的西方科学探险家发现的,并因其在西方生物分类上的争议而广为人知。1869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大卫神父首次将大熊猫介绍给西方世界。他把在中国发现的特殊动植物标本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大熊猫就在其中。当时四川本地人称大熊猫为“白熊”,阿曼德·大卫则形容为“著名的黑白熊”。

阿曼德·大卫敏锐地意识到大熊猫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动物,但他没有想到大熊猫可能不是“熊”。法国动物学家阿尔方斯·米尔恩-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1835-1900)在检查了大熊猫标本的牙齿和骨骼后,认为大熊猫不是熊,而是浣熊,它的许多特征与19世纪初动物学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小熊猫(当时叫“熊猫”)非常相似。为此他发明了一个新名词“熊猫”,在名称上区分了上述两种动物。前者叫“大熊猫”,后者叫“小熊猫”。

Minai-Edward对熊猫的重新分类,不仅确立了大熊猫的拉丁名和通俗名,还使“大熊猫”取代了四川话中的“白熊”和“花熊”,成为这种黑白相间动物的正式中文名称。然而,“大熊猫”这个名字仍然反映了其分类学上的争议:它属于熊科还是矢车菊科?直到今天,即使科学家已经掌握了DNA分析技术,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根据科学家对大熊猫化石的研究,历史上大熊猫的栖息地要比现在广阔得多(主要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山区)。更新世时期(又称冰川时代,距今258万年至1.17万年),熊猫的活动范围覆盖了中国整个南方地区,从南方的越南到北方的北京。大熊猫广泛的史前活动使其拥有超越本土动物的地位,成为国宝。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化石早在1915年就在越南和缅甸出土的事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资料中基本是隐藏的。宋雅兰认为,“这种令人费解的疏忽反映了中国出版商的民族主义担忧,即中国应该是大熊猫的唯一原产地。”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文本中不断强调大熊猫是“活化石”。科学家发现,大熊猫缺乏进化变异,同时,其数量也远远少于其他存活到现代的原始动物。大熊猫能够在冰河时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被宣传为奇迹,这进一步增加了大熊猫的神话。所以,在中国语境下,关于大熊猫是“活化石”的讨论,往往伴随着“国宝”、“珍稀动物”之类的描述——大熊猫漫长的生物历史和稀少的数量,使其越来越珍贵。

同时,宋亚兰指出,熊猫缺乏文化象征意义,实际上是它成为国宝的前提条件之一。大熊猫不是中国历史、神话、文学的焦点,甚至与人类的关系也很遥远,缺乏食物和经济意义。但其意义的缺失,也让它成为现代中国更合格的偶像。“因为大熊猫没有明显或被广泛接受的传统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政府不需要担心它是否会引起人们对帝国时代中国文化的负面联想,可以享受熊猫和中国的地理联系,”她写道。“国家概念的这些积极和强化的意义,加上熊猫诱人的外表,使这种动物得到官方支持,成为国内外受欢迎的象征。”

196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规定保护两类动物。第一类是珍贵稀有的特产鸟兽,第二类是经济价值高,数量少,或目前虽有一定数量,但为我国特产的鸟兽。在第一类中,共有19种珍禽异兽,大熊猫名列第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962年的这一政策有促进经济复苏的明显目的,但系统保护无助于经济发展的“珍贵稀有”动物的提出,也说明国家层面非常重视以大熊猫为首的少数动物的象征意义。

同年,四川省林业厅指示平武县筹备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种珍稀动物中,有9种是四川特产,引起四川省对环境保护的格外重视。经过有关专家的认真调查和论证,平武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65年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首批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四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大熊猫的特殊地位由此确立。

成为全民偶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熊猫平武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不久,中国进入了动荡的十年。也是在这个时期,大熊猫的形象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创新传统艺术形式,赞美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广为人知、广为接受的方式。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稀有动物,而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是国宝。无论是对熊猫的科学研究,还是熊猫形象在工业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应用,都有助于推动这种转变。”宋雅兰写道。

虽然科学家发现熊猫是政治安全的研究课题,但艺术家和制造商发现,将熊猫形象纳入艺术创作和工业生产与文革期间的反传统基调是并行不悖的。宋亚兰指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熊猫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代名词。研究、描绘、大量生产大熊猫,都是无可指责的赞美中国乃至中国的这一珍贵拥有物的方式。这些行动不仅确立了中国对大熊猫的所有权,也激起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以大熊猫为创作对象已经成为艺术界的一大趋势。在20世纪之前,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几乎找不到大熊猫。正因为如此,大熊猫没有承载帝王时代封建社会的不良联想,成为社会主义时期优秀的创作题材。1963年,即国务院将大熊猫列为应受保护的珍稀动物的第二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大熊猫主题邮票。邮票正面出现了著名画家吴作人的水墨画作品,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熊猫正抱着竹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熊猫邮票的发行不仅证明了大熊猫的国家形象地位,也明确了大熊猫是公认的国画题材。

巧合的是,与此同时,大熊猫的形象开始在国外传播。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采用大熊猫作为会徽。大熊猫在三四十年代被送到国外,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喜爱。当时WWF虽然没有保护大熊猫的项目,但相关负责人仍然认为大熊猫象征着基金会的愿景。宋雅兰还指出,60年代是彩色印刷非常昂贵的时代。大熊猫黑白简洁的线条帮助这个年轻的NGO降低了沟通成本。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界,大熊猫的形象也被广泛使用。在整个“文革”时期,《人民日报》不断宣传大熊猫作为新的设计元素融入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中。1972年8月,媒体报道湖北省某纺织企业推出熊猫吃竹子的新图案,取代了传统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同年,景德镇一家瓷厂因推出带有大熊猫和乒乓球图案的瓷器而被媒体认可。《人民日报》在《积极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一文中称赞了该厂的写实创作。1973年,《人民日报》在《传统工艺新词》一文中报道了广西某布艺厂推出的一种全新的“熊猫翠竹”织锦图案。

此外,大熊猫越来越多地用于品牌设计,成为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第一个知名的熊猫品牌是南京无线电电厂推出的熊猫收音机。1956年,毛泽东视察了南京无线电厂,参观了无线电生产线。他看到国产收音机很高兴,鼓励它再攀技术高峰。为了给国庆十周年献礼,南京无线电厂开发了一款体现十年发展新水平的电子音响产品,命名为熊猫1501超级收音机。此后,该厂延续了“熊猫”品牌,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熊猫收音机。

在这一时期,熊猫成为一个备受追捧的商业符号。1960年,《人民日报》报道了内蒙古某乳业公司推出熊猫牌炼乳黄油产品——大熊猫与乳制品或内蒙古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并不妨碍企业经营者利用这一商标开拓全国市场,将内蒙古与国家形象联系起来。1962年,《人民日报》在《有趣的塑料玩具》一文中报道,一家塑料制品厂曾推出一款塑料熊猫玩具,称熊猫胖乎乎的身体和又黑又圆的大眼睛是儿童的理想玩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科教纪录片的主题。这部名为《熊猫》的纪录片描绘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生物,展示了中国电影制作技术的最新成就。熊猫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并在印度和意大利的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同时,中国政府还将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伊朗、伊拉克等国。

“大熊猫不仅没有受到政治关联的污染,在文革中也毫发无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熊猫从一个民族主义的表达变成了一个公认的国家象征。然而,当人们反思“文化大革命”及其创伤时,他们不会想到大熊猫...大熊猫的政治本质在于其散发非政治氛围的内在能力。”宋雅兰写道。

既政治化又去政治化:当大熊猫走出国门

十年动乱末期,大熊猫“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两面性越来越表现在“熊猫外交”上——中国政府开始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府。这种友好的姿态象征着曾经封闭的中国开始打开大门,向外界伸出橄榄枝。宋亚兰指出,“大熊猫曾经是民族主义和自力更生的象征,但现在它帮助中国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随着中国开始考虑缓和与西方的关系,“熊猫外交”于1972年正式启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访华。尼克松夫人北京之行的一站是北京动物园。她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并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已经掌握了大熊猫人工繁殖的技术。在尼克松夫妇离开中国之前,中国政府决定向美国赠送一对大熊猫。为了说明这一决定对美国的重要性,国家林业部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官员提出了“国宝”一词。美国政府归还了一对麝牛。当运送大熊猫的美国空军用飞机抵达华盛顿机场时,“玲玲”和“邢星”受到了与访美国家元首同等的礼遇。包括总统夫人在内的1000多名政要出席了美国国家动物园的欢迎仪式。大熊猫的到来也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兴趣。平均每小时有1000人参观大熊猫。

日本当局在消化了尼克松访华的事实后,觉得终于到了打破冷战枷锁,与中国正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时候了。1972年9月,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后,周恩来总理向日本提出,中国愿向日本赠送一对大熊猫。当大熊猫康康和蓝蓝抵达东京时,日本社会对它们表现出了和美国一样的热情欢迎。

鉴于美国和中国赠送大熊猫引起的积极反响,日本政府理直气壮地开展“熊猫外交”,重新定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宋亚兰指出,从1971年到1976年,中国政府间组织成员从1个迅速增加到21个,熊猫国礼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战略转变的明显标志。到1982年,共有9个国家接收了大熊猫,包括苏联(1950年)、朝鲜(1960年)、美国(1972年)、日本(1972年)、法国(1973年)、英国(1974年)、西德(1974年)、墨西哥(1975年)和西班牙。大熊猫迅速俘获了国外当地人的心,这反过来增强了中国人对大熊猫的民族自豪感。

但中国自上而下对大熊猫的重视,也导致了对外国政府捐赠大熊猫的质疑越来越多,这种质疑在上世纪80年代熊猫灭绝的恐慌中达到了顶峰。1983年,四川出现竹子开花现象,立刻让人想起1976年竹子开花后大面积枯萎,导致大熊猫非正常死亡的惨痛往事。

政府从上一次类似事件中吸取了准备不足的教训,迅速行动起来,动员人们参与拯救大熊猫。媒体不断报道四川当地人民,尤其是贫困农民为拯救大熊猫做出物质牺牲的无私行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都参与了募捐,为拯救大熊猫尽一份绵薄之力。上世纪80年代,在拯救大熊猫的宣传动员中,“国宝”一词被广泛引用。很快,它就被视为大熊猫的代名词。

事后看来,上世纪80年代熊猫灭绝的恐慌很可能被夸大了。1988年,中外动物学家联合撰写的论文指出,王朗自然保护区没有一只大熊猫是直接饿死的。作者分析了从1981年到1985年(竹子大规模死亡后两年)收集的数据,得出了这个结论。生物学家潘通过考证认为,根据1989年大熊猫调查的数据,现有野生大熊猫1000只,意味着每年自然死亡的数量应该在50只左右。鉴于1983年大熊猫死亡数量在这个正常范围内,当年的恐慌并不是真正的危机。

尽管如此,熊猫灭绝的恐慌确实神化了大熊猫的国宝形象,加深了人们对大熊猫稀有、需要细心呵护、失去任何一只都是巨大损失的印象。也是从1983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定停止赠送熊猫,转而租借。1984年,中国将两只大熊猫“勇勇”和“辛颖”从北京动物园租借到洛杉矶动物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回展览。洛杉矶动物园因为这对大熊猫的到来赚了一大笔钱,也引发了世界各大城市从中国租借大熊猫的热潮。然而,许多动物学家对短期租赁计划提出质疑,指出这将打破大熊猫的自然繁殖周期,对它们的心理健康有害。此外,短租计划无异于把大熊猫当摇钱树,严重违反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经过慎重考虑,中国政府于2007年正式终止了大熊猫短期租借项目,并宣布此后所有租借项目均为大熊猫长期国际合作繁育研究项目。要求合作的外国动物园必须保证10年以上的租赁期限,每年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租赁费定得很高,动物园很难利用大熊猫展览盈利)。如果熊猫幼崽在租期内出生,需要向中国支付额外费用,若干年后(一般为三年)将新生熊猫送回中国。长期租借大熊猫也因此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熊猫外交”形式。国外接纳大熊猫的动物园通常会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准备宽敞豪华的独立场地,负责照顾大熊猫的工作人员也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今年4月,大熊猫“星儿”和“猫儿”落户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开始了为期15年的大熊猫研究和保护国际合作。哥本哈根动物园为此专门建造了一个以太极八卦图为灵感的巨大场馆,造价1.5亿丹麦克朗(约合2200万美元,约合1.57亿人民币)。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为熊猫馆揭幕。

在大熊猫欢迎仪式上,玛格丽特二世说:“我要祝贺哥本哈根动物园和所有参与这项伟大工作的人。我们真的能看到他们,希望能看到他们很多年。”丹麦当地媒体Local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2%)认为丹麦租借大熊猫的协议将改善两国之间的商业机会。这再次表明,租借大熊猫不仅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善意,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宋雅兰看来,“熊猫外交”的成功在于,这些活生生的动物用可爱无害的外表消除了政治算计的冷酷。熊猫作为中国的象征,让中国在国内外的形象更加柔和、友好,这正是这个迅速崛起的国家所需要的。

正因为如此,大熊猫的“国宝之路”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进程紧密相连,其内涵远远超出其生物学意义。就像中国一样,有着难以简单概括的复杂性。正如宋雅兰所说:“大熊猫作为一种动物和一个形象,在连接自然与民族主义、科学与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难以定义,无法忽视,也容易被低估,大熊猫就像现代中国。就像它的原产国一样,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它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400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