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什么意思(中国公知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在广大网友中褒贬不一,但目前看来,批评的多,赞美的少。至于“已知”一词的起源和含义的演变,本文打算在这里进一步阐述。“知

“众所周知”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在广大网友中褒贬不一,但目前看来,批评的多,赞美的少。至于“已知”一词的起源和含义的演变,本文打算在这里进一步阐述。

“知”字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顾名思义,“公共知识分子”原本是指以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与他人、集体或社会相关的利益为己任,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利,努力推动社会秩序、法制、机制改革、道德意识、民主意识、文明意识等方面的人。

查询& # 34;百度”,面对“已知”概念的演变,其实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解释。以下是部分摘录,供网友参考和学习(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C%E7%9F%A5/10617882? fr =阿拉丁):

(1)(知名)字面上可以看做是大众知识分子的简称,精确定义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演员;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

(2)众所周知,公共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其内涵和参照与公共知识分子并不相同。现在是专业化的简称,指有目的地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性言论,自称“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是指已知参与公共话题讨论、跨学科、就本专业以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3)中国官方使用公共知识分子是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50位公共知识分子”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共同标准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向社会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演员;具有批判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

(4)知名:原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狭义的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普世价值的基本底线;保持个人独立和公正的立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能够对重要的公共事务发表真实的意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已知”。广义的“公共知识”仅指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专业知识分子。自从有了公共媒体,就有了已知的存在。......

(5)自2011年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中被简称为“已知”。在中国的网络社会,一些人有目的地引导舆论或发表不成熟的批判性言论,自称“公共知识分子”,颠覆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很多人讽刺冒充“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是“公共知识”。在很多语境下,“众所周知”已经成为乱喷、水平低下、道德至上、居高临下的代名词。

(6)早期公共知识是知识分子最亲密的群体,肩负着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的作用。民国时期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早期为人所知。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文革时期普遍被压制的知识分子重新团结起来,公共知识分子也在重新形成。虽然当时没有使用“公共知识”这个词,但是像北岛等人后来被认为是公共知识。

(7)最近也是最好的例子是苏珊·桑塔格,被称为“美国良心”。“9·11”后,她批评美国政府和各大媒体的片面报道,煽动反伊斯兰情绪;2001年5月9日,她在自己的“耶路撒冷奖”颁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讲,直言不讳地指责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的野蛮行径。“除非以色列停止进入巴勒斯坦土地,拆除这些定居点,并尽快撤出集结在那里保护他们的部队,否则这里不会有和平。”2004年5月23日,她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折磨他人》。她对美国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并将美国士兵与萨达姆的行刑队甚至纳粹军队相提并论。

(8)2003年,于江、滕彪、许志永三位法学博士在“孙志刚事件”的制度修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长达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违宪措施戛然而止,加快了中国政府废除旧的强制收容制度的步伐。

(9)2004年6月19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公共”的独立社会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到了90年代,这些知识社群烟消云散,与此同时,作为知识生产者空的学院开始迅速扩张,成为最大的知识工厂。由于学院的扩大和学院制度的完善,知识生产不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与生产者的利益密切相关。通过职称评定、职务评聘、科研项目立项、学术经费分配等一系列行政手段,大部分知识分子被严格限制在学院体系内活动。另一方面,现代学院的学科高度细分,知识的完整性不复存在。公共知识分子问题涉及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如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公共性、知识生产与传播、公共利益、社会共识等等,本身就是高度精细化知识分工的产物。徐继林指出,“这种学术专业化趋势形成了知识分子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断裂。在它内部,原本统一的知识领域被分割成微小的蜂窝状专业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分子不再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领域、共同的知识旨趣。在外部,随着专业知识分子改变写作姿态,面向学院,面向大众,他们与大众读者的有机联系被打破,他们再次成为一个封闭自恋的阶层。”

(10)“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在2005年的《南方人物周刊》上被广泛使用。《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了“影响中国50位公共知识分子”,首次引入这一概念。此后,从2005年开始,“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都会推荐有影响力的“政右经左”公共知识分子版本。共同的标准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向社会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演员;一个具有批判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理想主义者。同年年底,《光明日报》发表题为《谨防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理论文章,认为在社会上以“意见领袖”、“苍蝇”自居的公共知识分子,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也没有价值中立的批判精神。“他们的本质是通过推行所谓的知识分子自主来与我们的党和国家竞争& # 39;话语权& # 39;,不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11)2009年,北京大学5位教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直接推动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颁布实施。同年,刘玉的《民主的细节》出版。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民主”这个概念性的东西,分解成一点一滴的事件、政策、数字来描述,让人们真正理解美国民主的真谛。

(12)2010年,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出版,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公共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坚守理想的人文情怀。

(13)2011年,于开设的“随手拍照片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在民间引发“微博打拐”热潮。同年,子先生出版了《子文选》,使公众了解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献身道家的精神、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以及拒绝遗忘、追求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

(14)自2011年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中被简称为“公共知识”。在中国的网络社会,一些人有目的地引导舆论或发表不成熟的批判性言论,自称“公共知识分子”,颠覆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很多人讽刺冒充“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是“公共知识”。在很多语境下,“众所周知”已经成为乱喷、水平低下、道德至上、居高临下的代名词。

从以上14点,我们对& # 34;已知& # 34;一个词从诞生到演变的大致过程。也就是说,原来很多公共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很强,积极思考。关键是,他们不是整天发牢骚,而是通过正规合理的有效渠道,积极向地方行政部门和国家机关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思考成果,积极投身和参与社会改革的洪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的进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现在的问题是,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虽然在这个领域、职业或行业中取得了一定的知识或成就,但他们缺乏更透彻、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少向国家提出任何具体的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和方案,而主要是依靠个人的一些感悟,总是用& # 34;喷& # 34;“黑”“吐”是他们所谓的“吐”和“说实话”的表现。他们对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太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却总喜欢以“天下无意识而我独”的口吻,以“圣人”的名义出现。他们甚至假装是真理的拥有者或捍卫者,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事实上,他们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没有什么积极的建议,比如长期生活在苦难中,悲春伤秋,牢骚满腹。在他们眼里,社会全是黑暗,根本没有光明。但是,如何让社会保持强劲的进步势头,他们没有任何有用的策略,有的甚至站在了国家和民族的对立面。“已知”这个词原本的正面和积极元素,最后似乎被一些人的负面影响腐蚀了。

关于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知识分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邢写道:

当代中国需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他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不仅要展示自己的思想魅力,更要通过行动践行自己的事迹。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知识使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比其他社会成员更高的认识;他们的人文关怀基于人类的基本价值取向(自由、平等),从而表现出对人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的深切关怀;这种忧国忧民意识是公共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的焦虑、对现行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特权群体的监督。公共知识分子在各种场合表达人文关怀时,要从思想、理论、制度的高度对现实社会秩序进行批判,指出改进的途径和应该实现的前景。

从这一点来看,当前人们感兴趣的是& # 34;已知& # 34;“我”字之所以没有好感,主要是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具体表述明显带有敌视和激进的错误倾向。如果所有的“知名”人士都能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些真正有能力、能够通过正规渠道向上级部门建言献策的专家学者一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那些看起来总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人,甚至是那些暗地里接受西方世界馈赠、积极为西方民主政治服务、无时无刻不在抱怨的人,那么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知识分子的本来形象和初心是能够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有良知、能维护国家大义、有所作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真正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一些“假货”。至于“众所周知”这个词,是褒是贬,要看它是否能真正得民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354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