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哪些)

“制造原子弹,还不如卖茶叶蛋;拿剃刀不如拿手术刀。”这是对“脑体倒挂”现象最生动的描述,改革开放之初,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当年,在年光九街头卖“傻子瓜子”赚了

“制造原子弹,还不如卖茶叶蛋;拿剃刀不如拿手术刀。”这是对“脑体倒挂”现象最生动的描述,改革开放之初,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

当年,在年光九街头卖“傻子瓜子”赚了人生第一个百万,宗靠卖饮料成了中国首富,曹靠玻璃发家,靠一瓶辣椒酱一年赚了45亿...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贡献的行业,曾经在各大造富排行榜中风光无限。

当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尖端技术为导向,脑力劳动者高度集中的“智慧产业”诞生后,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立刻黯然失色。

在2019年中国1000富豪榜中,信息技术行业成为财富最多的行业。一共诞生了122位富豪,餐饮、轻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些街道被废弃,直接呼应了李彦宏的一句话,“前40年中国拼体力,后几十年拼智力”。

事实上,依靠体力劳动的企业举步维艰,为生存而奋斗的个人被精神年龄挤压得更厉害。

以前的互联网、IT行业,平均工资是“上不封顶”的。之后机器人抢饭碗愈演愈烈;就连农业也进入了“以前辛苦种田,现在靠脑子种田”的阶段。

在这一切还没有实现之前,人类就从体力的“勤劳革命”转向了脑力的“智能革命”。

随着时代的变迁,产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进入世界新旧时代的转换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产业方向的调整中,原本被世俗所排斥的产业翻身了。

最典型的就是被文化创意产业“收编”的游戏电竞。从以前的“误人子弟”发展到今天娱乐圈最大的分支。游戏行业催生了游戏直播、电子竞技等炙手可热的创业热点,也让很多人走上了人生巅峰。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产值2144.4亿元,同比增长5.3%。在所有互联网行业中,游戏从业者的平均月薪最高,甚至比计算机软件行业高10%左右,且学历高,薪酬高。

同样,直播、短视频、Tik Tok等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受欢迎。只要你够有创意,够新颖,月入一万不是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互联网经济时代转型的过程中,那些被埋没的“智慧产业”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释放。

但很多人还是习惯于“用历史照亮今天”,用工业文明或者农耕文明的工业价值标准来衡量当下的工业转型。比如人工智能的出现,放大了“机器换人”的威胁。

事实上,从以往工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吴淞铁路于1876年建成通车。这种以煤为动力的蒸汽火车也被慈禧形容为怪物,坚持用骡子拉火车。没多久一列火车压死人了,反对火车的声音又起来了。

现在,从蒸汽火车到高速火车,中国铁路已经成为著名的“国家名片”。回想一下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场景。就像现在,站在农田里的农民,看着机器转,不知所措,后来却变成了工厂工人。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那个时候了,现在看似不理性、可能冲击社会稳定的产业转型,恰恰不符合当前社会公认的标准或模式,但未知行业迭代升级,从体力转换到脑力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技术、需求、政策共同驱动大脑产业发展。

客观来说,产业方向的调整也有其直接的社会背景,是“产业趋势+时代升级+国家战略”的必然。

首先,科技进步证明了体力劳动是可以替代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智能革命。智能革命的本质是脑力劳动将大规模取代体力劳动,技术将具体化、产品化。

德勤会计事务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871年到2011年,科技的发展使英国农民的数量从100万减少到5万。

反观国内,无论是万科的物流管理机器人、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还是遍布全国的全自动流水线无人工厂,码农只要设置几行代码,就可以控制上千个行业,冲击劳动密集型行业。

“科技进步加速初级劳动力替代”确实摆在我们面前,那些替代风险低的工作,基本都是一些脑力和创造性劳动者。

此外,材料产能过剩增强了对知识产业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以精神文化需求为主体的新世纪,以烧脑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

而且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外包人类的身体机能”。人类恰恰缺少的是善于想象、创造和形象思维的新功能,这也加强了对大脑产业的需求。

最后,全球资源的承受能力决定了产业方向不得不调整。

一般来说,体力劳动支撑的行业基本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比如服装纺织加工、煤炭钢铁行业等。

且不说这些低端制造业领域有大量过剩,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也会被去产能和环保风暴倒逼。更何况,“离家出走”极简消费的盛行,全球极端气候的肆虐,也呼唤着“耗脑但耗能”的产业来减轻地球的负担。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短期“无适应症”

产业方向的大逆转也会直接导致人才供需的短期断层和失衡。

一方面,在“体力密集型行业”,低技能人群大面积失业。

比如华为暂停低端社会招聘,工农中建交2019年上半年减少员工32000多人,主要涉及电子渠道可以替代的岗位。“一年加班八百小时,就下岗五分钟”。

另一方面,“脑力密集型产业”面临人才短缺的尴尬。

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的AI从业者只有5万多人。然而,在人口不到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却有超过85万的AI从业者。即使是被中国甩在后面的印度,也有15万人工智能从业者。

快速的产业迭代,但人才结构面临的供需失衡,无疑会阻碍中国产业战略深度的延缓。

中长期:中国机会的再释放

虽然行业从体力切换到脑力,但短时间内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非适应症”。但当脑力时代到来时,智能机器人对人力的挤出和知识密集型就业对人的吸纳会相互对冲,就业总量不一定减少,但会发生迁移。

重要的是,进入心智时代的行业,可以完美解决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连锁隐患。

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陷入了人口老龄化无法支撑经济发展的担忧。近年来,“未富先老”的中国,即使“放开二胎”、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已经失败。

整个国家都在承受中国失去人口红利优势的痛苦。工业发展整体转向脑力密集型产业,正好可以解决人口不足和产业“体力衰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机遇将再次释放。

毕竟,在即将到来的“智能产业”时代,中国5G技术布局走在前列,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全球第一,中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第一梯队。

这将更有助于中国打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文化创意、VR/AR等独特的烧脑行业。,并使中国在“智慧甚至超脑时代”占得先机。

毋庸置疑,行业的迭代速度远远快于预期,与其担惊受怕,不如未雨绸缪。

那么,“以未来引领今天”,在“十四五”期间,体力切换为脑力,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

从微观景观来看,行业从体力型向脑力型切换的大趋势会体现在人力资源招聘、园区、企业等领域。

选拔人才的标准将被颠覆,更加注重创造力和新技术技能的掌握;更看重人才的“高精尖”技能,把具体的实际操作留给智能机器人。

园区也将更加注重引进和扶持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更多的“脑力工业园”将会诞生。

再看焦距,“十四五”期间,不仅现有的产业转型压力将迫使传统企业利用先进的新技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区块链、大数据、知识付费平台等新型“智慧产业”也将喷涌而出。

同时,国家将通过职业培训、精细再教育等多种方式,对现有的体力劳动者进行升级,以匹配“脑力产业”这一新的分支。

就像当年韩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时候一样,对现有的所有劳动力进行再教育,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做准备。

事实上,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到政府将“拿出1000亿元用于员工的技能提升和专业培训”。

可见产业方向调整的人才前提早已开始准备!

从长远来看。预计2025年左右,机器人将无处不在,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脑力劳动者将占主导地位。

一句话,“过去靠机遇,未来靠智慧!过去的模仿,未来的创新!靠过去的体力,靠未来的脑力!”

(责任编辑:赵金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054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