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科技安全包括哪六要素)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者: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高举旗帜、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催人奋进,是全面建设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高举旗帜、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催人奋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报告专节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阐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统筹实施。它立意深远,格局宏大,路径清晰。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潮流、国力竞争大势和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和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以更大的力度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意义概括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境界崇高,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对科技、教育、人才更加强烈的需求和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部署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将是第一步。作为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工程,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创新人才储备。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根本导向,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前途乃至人类的前途完全取决于教育,揭示了教育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时代越向前发展,教育的作用就越突出。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优质教育体系的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难以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无法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知识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新的征程上,教育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人民的生活福祉,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通过教育培养亿万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使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风浪中保持坚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力量。重视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并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社会一般知识有多少变成了直接生产力。”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科技变革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力量格局,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变量。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科学技术是国家的利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无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建立新优势,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和高水平的科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努力使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变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充分认识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成功靠功德,事业靠才华宽广。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伟大规划,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有人才优势,最后就有科技优势、实力优势、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格局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都要求我们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大型人才队伍。

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要论述,是对现代化新动能最本质的概括,深刻表明了科学、教育、人才、创新“三位一体”。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是强相关的“三足鼎立”,相互需要、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驱动。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更大进步,需要人才的重要支撑。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技术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教育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强国就没有人才强国,没有人才强国就没有科技强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相辅相成,相向而行。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两个维度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必须协调融合,才能产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效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坚持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超前思考,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涵养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努力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形成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效循环的战略格局,着力提升科教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汇聚起系统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深刻理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力更生、人才引领的前进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人才引领和带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任务。 指明了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快科技自力更生、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路径、提供了科学方法。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和党的重要任务。教育优先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优先发展的高度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优先位置,让教育走在发展的前列,充分发挥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先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

我们必须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自力更生。科学技术的自力更生是一个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基础。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总是依靠别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可能总是做别国的技术附庸,总是步别人的后尘。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走自主创新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科技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突破“瓶颈”技术,聚焦重要领域关键技术,瞄准关系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如人工智能、高端芯片、能源安全等。依托新的举国体制,从战略全局出发,加快部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重大战略领域建立自己的科技优势。我们要坚持国际视野,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形势,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自主,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人才是世界的统治者。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基本前提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激发人才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牢牢把握“人”这个关键要素,简政放权、放开分配、放开评价,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生成、充分流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保人才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服务人民。要营造慎用人才的布局,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坚持各类人才合力,用好各类人才,用好他们的长处,用好他们的时间和地点,充分发挥人才对各领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建设人才聚心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全力解禁减负,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创业创新队伍。

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要求,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性筑牢国家强盛之基。

它是高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具有完整的教育、科技、人才功能。一流大学不仅是科技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造就一流人才的高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园地。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赋予高校新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自信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胸怀天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率先垂范,树立标杆,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实际行动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富强之基。

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性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谁、怎样培养、为了谁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之本,在于德。高校培养人才,首先要把好政治方向,始终把“为党和国家育人”作为办学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用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把德育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中华文化阵地,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师生传承优良传统,延续红色血脉。要全面加强思政课和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止于至善,达到沟通心灵、启迪心智、激发斗志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努力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性担当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汇聚天下英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完全可以培养出大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教学教育评价改革,以培养“大师”的战略思维探索自主途径和模式,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强基计划”等激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优秀学生精准培养的有效路径,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要构建遵循“四用”的新时代实践教育体系,探索高水平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之路,让青年学生在感知前沿科技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性践行服务国家创新创造的时代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龙头企业的定位和布局。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交叉融合、人才汇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他们是重大科技突破的源泉,也是服务国家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和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研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快“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以有组织的科研和重大项目凝聚智慧和力量,增强价值引领、思想创造、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和服务贡献。要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释放基础研究、交叉研究、前沿创新的活力,在研究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上出真本事、出好成绩。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31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614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