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

人性是善还是恶?这是全世界哲学家都在争论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说说孟子的善恶论,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六章,孟子对

人性是善还是恶?这是全世界哲学家都在争论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说说孟子的善恶论,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插图

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六章,孟子对儿子的报告。说到孟子,我们经常会提到他的“性善论”。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代表,比如说“性本善如水。人没毛病,水也没毛病。”我们常说,“性本善”,这不是孟子的原话。据说宋代的王应麟根据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意思改编,放在著名的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

但是人性的善与恶,其实古今中外,思想家之间都有很多争论。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经常提到,人性到底是不是“性本善”,善良是不是我们的天性?还是后天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这个问题千百年来都没有定论,各方都是对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告子》的解读。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插图(1)

这个人有的跟我说他是孟子的学生,有的说他是古代法家的思想家,当然他是道家的思想家。一直没有定论,但在这部《告子》中,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对话非常有名。有一天,高子问孟子:人性如流水。如果你在东边凿一个洞,水就会向东流;如果你在西边挖一个洞,它就会向西流。这样,人性就像这水一样,可以分辨善恶。

孟子反驳说:“水信与物无关,与物无关。”人性本善,水一样好。人没毛病,水也没毛病。“高姿说,人性本无善恶,就像水向东向西流一样。但孟子说,水不东不西,有上有下。人性中的善良,就像水往下流一样自然。孟子说,可以用手泼水,也可以引水到高处。这些都是受外力影响,但水终究会顺流而下,这是它的本性。人也一样,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但是善良是人之常情。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插图(2)

孟子好像是在说“人性本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人性真的是“性本善”吗?孟子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牛山的树以前很茂盛,但是因为离京城近,经常被人砍倒。如果更多的树被砍伐,这些山将逐渐变得光秃秃的。在外面,人们来到山上光秃秃的,以为山不会长树,但这是山的本性吗?没人砍的时候,比如黄昏和夜晚,在雨露的浸润下,嫩芽又会慢慢长出来。这座山看起来光秃秃的,长不了树。其实是因为有人不停的砍伐,而不是因为山长不了树。

孟子用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性善”思想。在孟子眼里,人性和大地、大地一样,本可以长出茂盛的树,但如果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就不会显现出来。每个人都有好的土壤,但如果不精心培育,如果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蒙蔽了双眼,当然不会表现出来。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插图(3)

孟子曰:“若为真,可为善。就是所谓的善”,意思是遵循人性的真实状态就能达到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良。在性善论上,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四面说”。

孟子说:“慈悲是仁的目的;耻而恶,而义;心之听天由命,礼之终也;是非之心,智慧之端。人有四个侧面,但还是有四个身体。”.

人能表现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这四种道德品质起源于恻隐之心、羞耻感、听天由命、是非观。我们可以把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而人性的内在基础或本质是:恻隐之心、廉耻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来自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如果你没有表现出来,那么你就应该反思自己。

事实上,这也是东西方关于道德来源的思想差异。儒家认为,道德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利益或理性的判断,而是来自于人的内在本性。然而,许多西方哲学家更强调道德与理性的关系。比如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没有德性的知识,就不能以德性行事,知识是道德的前提。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插图(4)

比如哲学家大卫·休谟说,道德来源于人类的“功利”和“福祉”,所以有道德。在康德的道德观中,理性和道德是同一的。总之,在西方思想中,理性和道德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在东方思想中,道德来源于人性,道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能。孟子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大家看到有小孩掉到井里,他会出于好心去救小孩,不会袖手旁观。

今天介绍了孟子和高子的对话,分享了孟子对“性善”的看法。事实上,关于孟子的性善论有很多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人性本善,二是人性本善,而非善。但我觉得,其实还有第三种理解,人性本善,但人性中并不只有善良。孟子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荀子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而他们只是从不同侧面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但他们的目的都指向了人性。后天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插图(5)

人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成,人性的善并不能完整的概括所有人性,比如贪婪,懒惰,食欲等等。当然,同情、羞耻、尊重、是非也是人之常情。人有好的一面,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甚至有不好的一面。而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观,关键其实是环境的影响和教化的引导。所以,在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中,其实都强调后天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有善的本能,恶的本能,向善的冲动,如同情心,也有恶的冲动,如自私的本性等。关键是如何化善为恶,去伪存真,把最真实最真诚的善保留在心中。这是关键。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后面我会继续分享更多孟子的精彩思想。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阅读。下一篇文章再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088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