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为什么持续上涨(为什么最近所有物价都上涨)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实际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的物价上涨。今年以来,欧美等海外国家疫情解除,经济活动普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实际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造成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的物价上涨。今年以来,欧美等海外国家疫情解除,经济活动普遍恢复。本来预计这波通胀会降温,但是居高不下。现在,美元无限量化宽松的“蝴蝶效应”经过几次流动和传导,已经变成了“桥下之水”,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通胀飓风。

历史高通胀时刻

目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高通胀的历史性时刻。美国进入第9个通胀时代: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1.3%,创下40年来的新纪录,远超8.8%的市场预期;剔除商品和能源消费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5.9%,也高于市场预期值5.7%。3-6月,美国CPI在8%以上波动,核心CPI连续6个月在6%以上。

不仅美国,欧洲也深受通胀困扰。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CPI同比增长8.6%,创历史新高;英国统计局此前数据显示,5月份英国CPI同比上涨9.1%,为40年来最高;土耳其官方公布6月CPI同比上涨78.6%。近期,德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的平均通胀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此,欧元区财长在欧元集团会议上表示,抑制通胀是欧洲经济的首要任务。

在亚洲,通货膨胀也在蔓延。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的通胀率远高于各自央行的目标。韩国6月CPI同比上涨6.0%,高于上月5.4%的涨幅,为1998年以来最大增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通货膨胀适中,一般是成本推动的。

就中国而言,今年疫情频发,导致内需受到抑制,消费疲软。因此,CPI的上行速度低于预期。但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也面临着严重的输入性通胀风险。预计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的快速恢复,核心通胀率有可能攀升。

诱因:美元陷入困境,世界买单。

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国疯狂地印刷了7万亿美元的钞票,并将债务提高到30万亿美元。受美联储放水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推出了货币宽松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过去超额货币可以通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吸收,但这次疫情抑制作用太大,严重影响全球经济运行,使得大量超额货币无法被产业消化,大量流动性在市场上游荡,从而不断推高通胀。

长期货币发行的后遗症以“高烧”的形式出现。美国对抗通胀的药方无非是提高利率,但旧药方并不总是奏效。在6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将利率提高了75个基点。尽管创下1994年以来最大单次加息,但仍难改变6月通胀破“九”的局面。事实上,自3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三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提高到1.5%至1.75%之间。7月份再次大幅加息已经成为市场共识。据市场人士预测,美联储将于7月26日至27日召开新的货币政策会议,或加息超过75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拉其他国家下水。原因很简单。美元作为支付比例接近40%的世界霸主货币,加息后必然会走强升值,相应的也意味着其他货币会贬值。这样一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将被迫跟随加息节奏,否则可能遭受股市下跌、物价飙升等一系列不利后果。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推高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水平,增强了金融不稳定性。一旦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导致通胀率上升,美联储将开始收缩货币政策,这反过来将对外围国家造成新的负面影响。最近日元大幅贬值,欧元兑美元跌破1:1,包括中国a股走弱。某种程度上,这是美国加息的连锁反应之一。

恶性通货膨胀使资产贬值。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抵御通胀,甚至将其影响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特别警惕世界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严重通货膨胀。

需要解决深层次的供需矛盾。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一方面,货币供给过多导致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成本上升,供给不足,结构失衡。目前美联储加息缩表无非是想通过抑制需求来缓解通胀。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不是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通胀需要解决深层次的供需矛盾,供给侧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引领价值。

看看这几年的通货膨胀,大概都是因为供给端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了供应,导致供应方受阻甚至关闭。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对对冲危机、促进疫情后经济复苏起到了需求驱动的作用。但如果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受到较大冲击,则意味着修复速度将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这将直接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冲突在疫情冲击下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市场的紧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已经在大宗商品价格中有所体现。不仅上游原材料的成本价提高了,还通过全球供应链广泛传导到中下游产业。居民消费领域的能源、食品、房租等生产生活领域快速上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

供给侧紧张既有短期影响因素,也有长期结构性问题。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了大宗商品的生产,也影响了其供应链系统。从中长期来看,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重视,降低了传统能源产能,加剧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全球贸易摩擦上行导致的关税上调,相应抬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从深层次因素看,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承压,降低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对那些出口严重依赖进口中间产品的国家,导致贸易国制造业订单积压,成本大幅增加。所以通货膨胀潜伏了很久,现在通过疫情以极端的方式爆发了。

换句话说,仅仅是疫情的影响还不足以导致美国目前失控的高通胀。疫情只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通胀回落的深层原因可能是美国政府力推“美国优先”、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政策,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侵蚀了低通胀的基本条件。然而,反全球化、绿色和能源转型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结构性因素在许多方面推高了货币和产业的深层次供需矛盾。

警惕经济衰退的风险。

美国和欧洲通胀压力的快速形成和演变,提示了一个客观的趋同现象:美国和欧元区虽然是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者,但在实施刺激政策时似乎为所欲为。然而,刺激政策的扩张仍将受到通胀压力上升的制约,经济规律仍将生效,迟早会被迫根据规律进行调整。

从目前来看,欧美主要央行为了对抗通胀,正在加快加息步伐,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旦货币政策收紧,主要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率,那么经济减速是必然的。近日,IMF将美国2022年和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2.3%和1%。这是IMF自今年6月以来第二次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凸显美联储加息是为了应对高通胀背景下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

在经济下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和资产价格起到了支撑作用。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各国央行正在取消这一做法,代之以货币紧缩,从而控制货币的流动性。这样一来,企业的融资就会变得困难,融资和借贷的成本就会被推高。部分企业可能因为融资不了而倒闭,失业率上升,股市、楼市资金来源收紧,投资热情下降。

美联储的加息一再超出预期,对全球资产定价产生深远影响。美债、美股等风险资产价格快速调整,人民币等新兴国家汇率也经历了一轮扰动。为了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控制资金回流美国,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跟进加息,使得资本流动量变小,支撑实体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放缓,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

总之,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美联储的急剧加息和收缩不仅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还会造成美国未来的衰退和一些金融脆弱性强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危机。然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高波动将加剧全球通胀水平。为了抵御全球历史高位的通货膨胀,极端的金融紧缩政策可能带来极端的风险。当世界各国央行都把重点放在抑制通胀上时,无疑会给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增加压力,债务危机可能会变得难以承受。

(作者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961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