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汉朝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提起“无为而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即《道德经》。事实上,“无为而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直在实践。事实上,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

提起“无为而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即《道德经》。事实上,“无为而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直在实践。事实上,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论语》,而非《道德经》。

《道德经》提出“无为”的思想,在治国上就是“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无为而治,少为之。就是以“治大国而烹小鲜”的态度来治国,以达到“民呼我自然”的效果。老子强调“无为”,其实不是有意为之。但他也主张“无为而治,治乱而不为”。可见老子的“无为”还是以“有所为”为基础的。

最先说“无为而治”的是孔子“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指儒家提倡的“无为而治”。换句话说,是孔子首先总结出“无为而治”。

子曰:“无为则顺!丈夫是什么?它就在巩峥的南面。”子曰:“无为而治天下者,大概是舜!”他做了什么?它只是庄严地坐在南面。"

相传舜在位时,一切都沿袭尧的旧方法治国,似乎没有新的变化和作为,天下太平。“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南面”,这样你就可以庄严地坐在南面。舜的“无为而治”,就是以德教化百姓。可见,舜是实践“无为而治”的第一人。

孔子对“无为而治”的赞赏,是在“自重正南”的基础上实现的。孔子以舜为例来说明。说白了,孔子推崇的“无为而治”,就是在“有为”的“德治”基础上的“无为”。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治”,都源于舜的实践和《尚书》等思想。两者的区别在于:道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为得天下者有所为,对个人主动性持否定态度;儒家强调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积极有为的态度上的。首先是“正南”,其次是人才的提升。“首先,有一个分工,宽恕小错误,提升人才”(《鲁兹》第二章)。儒家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君子有礼,天下太平”(《中庸》)。做到了这一点,就达到了《大礼记·主论》所说的:“前顺左虞右皋陶,而治天下不坐。”

文/陈光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83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