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对调符号的正确用法)

首先要明确稿件校对的六大原则:第一排,然后上学。也就是说按照规定的格式排版,打印出校样再校对。什么都要教。放松校对,因为有些稿件篇幅短,字数少,内容简单。每一个

首先要明确稿件校对的六大原则:

第一排,然后上学。也就是说按照规定的格式排版,打印出校样再校对。

什么都要教。放松校对,因为有些稿件篇幅短,字数少,内容简单。

每一个字都必须是核心。文件的书面表达是否准确、通顺、简洁,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等是否准确、规范、严谨等。,一定要坚持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字检查,不能有任何疏忽。

校对与写作分离。最好是不同的同志起草和校对公文。

急于保持学校稳定。越是紧急的时候,越要沉住气,稳扎稳打。否则一些明显的低级错误得不到纠正,造成不良后果。

上学前发。

以下是“三关”和一些实用的校对方法。

1.语言障碍

公文语言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要特别注意校对这些词语,规范使用,以达到公文语言权威、准确、简洁的效果。

近似词,如“基本上”、“一般地”、“部分地”、“一些”、“大多数”和“一些”等不确定词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必要时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决不回避矛盾,也不随意夸大。

介词,避免介词连用。

例如,关于修改的意见...“About”和“Right”都指向同一个对象,所以没有必要一起使用。删除“权利”并将最后一句改为“关于……的意见”

专有名词,要特别注意公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机关名、事物名等专有名词。校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权威部门认可的名称或长期常用的名称使用;

2.如人员职务、机构或单位名称、行政区划有变化,应使用最新名称;

3.使用标准全称,不要随意缩写;

4.公文前后的名称必须一致;

语言方面,对于公文写作中一些常用的格式条款,必须遵守约定,不得随意改动或创新。

比如请求的结论是“以上是否正确,请回复”;

正文的并列结论,如果是不需要回复的事项,用“特函”,如果需要回复,就必须用“特函,请回复”;

在报告的最后,你需要使用“特别报告”。

例如,“请求”常用于请示,“业务请求”常用于谈判信函。

其他含义混乱的词,如:

“权利”和“权力”、“期限”和“期限”、“使用”和“激活”、“制定”和“制定”这几个词很容易混淆,所以校对的时候一定要分清用哪一个,一定不能含糊。

2.逻辑关闭

对于公文来说,逻辑是将全文语言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肌腱。违背逻辑原则的公文往往存在结构混乱、用词不当、表述缺失或重复等问题。,它们的功能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公文的校对还是要有逻辑性。思乡哥通过一些例子说明了公文表达中的一些难题。

概念不清

用概念表达思想时,其内涵和外延必须清晰,这是基本的逻辑要求。

比如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完善相关政策。

这句话“之间”是“之间”的省略,“部门之间”指的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实体部门。不能与“完善相关政策”一起作为附加项,应改为“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完善相关政策”。

不当限制

限制是通过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澄清概念的逻辑方法。

举例:2014-2018年,四市GDP从2048亿元增长到3387亿元。

这句话就是说2018年四个城市GDP达到多少。句子“2014-2018”包含“2014、2015、2016、2017、2018”,而后者对应的GDP只有2014年和2018年。所以,用“2014-”来限制“2018”是错误的

矛盾的

在表达上,两个矛盾的概念或判断不可能同时存在。

举例: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线上线下“双融合”发展。

“双融合”是指两组“融合”,如A和B融合、C和D融合。句中只融合了“互联网与农业”一组,与“双融合”相矛盾,应改为“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不符合方位角逻辑。

方位逻辑是指包含方位词的命题。它的“真实”值取决于它在哪里说,并且它随着不同的位置而变化。如果不注意它的位置,“真”就可能变成“假”。

比如,市政府的文件提出“明确各设区市政府对本辖区内制造‘地条钢’等违法行为的查处负总责”。

从讲述者(市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个区域是指整个城市区域;从被叙述对象(区、市政府)来看,这个区域是指区、市所辖的区域。比如混淆讲述者与被讲述对象之间的方位概念,可以改为“明确各设区市政府对本辖区内制作‘地板砖’等违法行为的查处负总责”。

3.政策许可

文档校对中严格的策略控制是保证文档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关键,是文档校对的“核心”。关好一个政策,要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面来看。

向上看

“查”就是检查公文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

如遇引用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校对时必须与原文逐条对照。

向下看

“往下看”是指对公文制定的政策进行校对是否有必要和可操作性。

具体政策是否必要,要看对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符合当地民情民意,是否与本地区财政承受能力相匹配。

其次,要看官方文件制定的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正式文件中,要有具体明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指导工作的措施。

比如,提出“要加强协调”,但没有具体的加强协调的方法,没有明确的权责。公文变成了“空”对“空”的指令。

“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并没有说明哪些部门要相互配合,如何分工。

看“左”和“右”。

看“左”看“右”,就是校对部门间公文政策的协调性,也就是看公文制定的政策是否超越了发文机关的职能权限;是否与其他部门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避免文件之间的冲突?

看“之前”和“之后”

首先要校对公文是否与本机关现有公文一致。

比如在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出台新的规定时,前后两个文件应该是互相包容的。如果以前的文件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修改,要严格查找现有文件不符合现有社会条件的因素,对拟发文件认真校对,加以改进和修改。

其次,要看文件后面部分的提法和前面部分的提法是否一致,表述上不能有矛盾和偏差。

如果语言、逻辑、政策控制得好,一份公文的校对就完成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错别字、标点符号、数字等细节。这些细节看似简单,但“小事不可小视”。我们应该注意“勤奋调查”的更正,以防止这些手稿被损坏。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标点符号和数字,请参考公文写作系列课程。

那么,文章怎么改呢?

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文字的修改一般是在手稿上进行的,所以一定要尽量保持整洁。修改什么,怎么修改,要用书面形式明确表示出来。修改稿件时,往往会潦草,不仅不整洁,还容易造成混乱。正确使用修饰符号是避免这一缺点的重要途径。

1981年12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校准GBI-81《校对符号及其用法》。本标准规定了22种符号,常用的有以下15种。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对调符号的正确用法)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对调符号的正确用法)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对调符号的正确用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564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