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说到前苏联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我想大家都会很熟悉。他人生中最大的标签可能就是“玉米狂魔”。苏联农业革命众所周知。苏联的发展方式一直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占

说到前苏联第三位领导人赫鲁晓夫,我想大家都会很熟悉。他人生中最大的标签可能就是“玉米狂魔”。苏联农业革命众所周知。苏联的发展方式一直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占比很小。于是,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粮食产量的不足阻碍了畜牧业的扩张。

更重要的是,由于二战的蔓延,苏联农业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据统计,苏联50年代初的粮食产量仅相当于1913年的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从1941年的近1819万人锐减到1945年的1143万人。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苏联高层也在想办法。乌克兰人赫鲁晓夫发现玉米产量很大。如果在苏联大面积推广玉米,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还可以增加畜牧业产值。

1949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种植了200万公顷的玉米。这一年,苏联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只有乌克兰获得大丰收。这种情况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非常高兴,随后赫鲁晓夫建议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但是斯大林更热衷于种植小麦。毕竟面包更重要。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通过纵横捭阖的斗争和雷厉风行的铁拳,将政敌一一击败,最终成为苏联的新领导人。

他上台后,正视苏联农业的严重问题,对农村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9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他作了题为《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分析了苏联的农业困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这份报告拉开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序幕。

在赫鲁晓夫的推动下,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扩大到1955年的1800万公顷。然而,这种迅速扩大的玉米种植面积与赫鲁晓夫的预期相差甚远。在赫鲁晓夫的计划中,苏联到1960年应有2800万公顷的玉米种植面积,以彻底解决人畜吃饭问题。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赫鲁晓夫美国之旅

赫鲁晓夫对玉米的热情离不开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最发达的国家,赫鲁晓夫命令苏联在美国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获得美国的玉米种植,并收集美国玉米种植经验的信息。

赫鲁晓夫认为,俄罗斯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美国。只要俄罗斯种玉米,苏联就一定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不得不说,抛开其他因素不谈,赫鲁晓夫的初衷是好的,但遗憾的是,自然规律是不会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他访美,他欣然前往。他一直对美国的玉米带感兴趣,他在执政之初就呼吁向美国学习。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赫鲁晓夫在美国访问了13天,访问了7个城市,并在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3天的会谈。通过会谈,两国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并建立了“热线”联系。这张照片显示赫鲁晓夫参观艾森豪威尔的林肯纪念堂。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赫鲁晓夫访美期间,专门观摩了美国的玉米种植和家禽饲养。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这张照片摄于9月23日,赫鲁晓夫在美国人员的陪同下参观加斯农场,美国人员正在向他介绍农场。加斯特位于爱荷华州。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这张照片显示了赫鲁晓夫和他的一行人参观一个农场。他提到一只鸡,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在农场,他抚摸一头猪,抱怨它太胖;他又抓了一只火鸡,抱怨它太小了。

赫鲁晓夫在采访中说:“我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我早年在乌克兰工作了很长时间...我放猪,养鸡,打工。14岁就成了厂里一名优秀的钳工。”

赫鲁晓夫来到加斯特农场时,看到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非常高兴。他认为从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玉米种植。当一位美国专家向赫鲁晓夫解释玉米带和畜牧业带如何良性循环时,他对农场大加赞赏,手里拿着一根玉米棒子哈哈大笑。从美国回到苏联后,他下令在苏联大面积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玉米梦破碎

这次美国之行坚定了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的决心。由此,1962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700万公顷,占当年苏联总播种面积的1/6以上。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苏联兴起了全方位的“玉米热”:农业部创办了科学杂志《玉米》,乌克兰成立了玉米研究所,农业机械部加紧设计播种玉米的专用设备。

有玉米食品店,“玉米魔术师”电影,还有模仿玉米耳朵的圆舞。连列宁的“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民族电气化”都改成了“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民族电气化”。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然而,玉米之神似乎不再关心赫鲁晓夫了。多年的实践证明,虽然战役初期大品种特种玉米产量有所增加,有的地区甚至取得了“大胜利”,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粮用玉米还是饲料用秸秆,单位面积产量都远低于预期。

后来发现,有些领导人为了拍赫鲁晓夫的马屁,不顾客观事实,在那些不能种玉米的地区推广玉米。苏联的气候非常不同。除了东欧,大面积根本不适合种玉米。玉米播种后要么直接不发芽,要么有的没有玉米芯。

1963年,赫鲁晓夫改革后期,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导致苏联第一次进口西方粮食。

1964年,“玉米热”成为赫鲁晓夫的政治笑柄,他的绰号也从“农学家”变成了“古鲁沙”(俄语“玉米芯”)。这一年,赫鲁晓夫宣布“自愿辞职”,他的玉米、他的垦荒、他的农业改革都告一段落。

赫鲁晓夫玉米(美国种玉米的总统)

虽然日后赫鲁晓夫经常被嘲讽为“玉米皇帝”,但改革实际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1965年,粮食年产量达到100-110亿推杆;牛奶达到1.05亿吨;55万吨羊毛;370亿个鸡蛋。如果拿农业的产量和1952年相比,实际效果还是很显著的,没有美国人吹嘘的那么严重。

在赫鲁晓夫看来,这颗小小的玉米承载着他的救国梦想,所以他宁愿背负傻子和玉米棒子的骂名,也要推行玉米计划。当然,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赫鲁晓夫曾预言,一些寒冷地区种植玉米肯定会失败,但他没想到这么多地方会失败。而下面各级单位的虚假数据的欺骗,为他营造了一个伟大的图景,让赫鲁晓夫错失了改变计划的机会,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911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