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夕(七夕是阴历7.7还是阳历7.7)

“昼令夜凉如水,我卧看牵牛花与织女星”。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七夕。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七夕,鹊鸟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可见,今天耳熟能详的牛郎织

农历七夕(七夕是阴历7.7还是阳历7.7)插图“昼令夜凉如水,我卧看牵牛花与织女星”。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七夕。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七夕,鹊鸟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可见,今天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传说,早在汉代就在民间流传。

经过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也许是受西方情人节习俗的影响,七夕现在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从何而来?

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何少亚看来,七夕节起源于对明星的崇拜。自汉魏以来,七夕被固定在七月初七,成为以女性为主体,以乞讨技艺为主要习俗的民间节日。

美好的七夕永远是梦。据了解,它起源于对星星的崇拜,这与中国古代人用星星来判断季节和农时有关。有学者推断,织女星崇拜最迟在西周就已经存在。

何少亚说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北夜第二亮的星空。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织女星作为季节变化的象征。牛郎星(牛郎)属于天鹰座,亮度仅次于织女星,两颗星隔着银河相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女星和牛郎星逐渐拟人化。最迟在秦初,牛郎织女的传说就已广为流传,但七夕仍是民间婚嫁的禁忌日。

西汉中期以后,七夕的主题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凶日到吉日。东汉应劭《风俗意》佚文说“织女七夕渡河,鹊桥会”。

何少亚介绍,汉代以前,七夕的日期大概是七月初一,不一定是七月初七。

汉代以后,七夕的时间节点逐渐固定,形成了妇女乞巧、拜织女、讲牛郎织女传说、吃妥果等一些季节性习俗。

有哪些「求技」活动?

七夕,又称乔奇节、女儿节、七姐妹生日、七娘会等。,其主题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如向星星献祭,祈求幸福,世俗的聪明竞争,幸福的爱情。

其中,女性求福是中国情人节最常见的习俗。乞讨技能是对女孩的一种集体民间教育,是她们道德、情感、心理、技术技能不断提升的重要机会,是她们实现身份认同、增强角色意识、走向社会化的仪式性训练。

古代讨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月光下,女子手持五色丝线,穿七孔针(或五孔针、九孔针),谁能快速穿过,谁就“变聪明”,暗示自己将来能成为巧妇;谁穿的慢,谁就“输的巧”。

何少亚介绍,除此之外,还有打针、快乐蜘蛛、巧配种等“巧妙”的方法。清代诗人吴曼云有句诗说:“年年穿线亲邻,会碰碰运气销神仙。”谁见龙梭影独绣鸳鸯。”

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七夕的其他习俗也很有趣。在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区,它仍然是孩子们的节日。

在浙江温岭石塘镇,七夕被称为“小人节”。这一天,人们为1-16岁的孩子庆祝生日,无论孩子哪一天出生,都在这一天庆祝生日。

何少亚提到,七夕也有揭经、揭衣等习俗。东汉崔敏的《四人月令》记载,七月“初七”

七夕的节日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何少亚说,七夕本来是一个充满离别的悲伤日子,后来演变成带有某种浪漫色彩的恋人相聚的时刻;本来是一年一度的家庭团聚,现在强调夫妻见面。

她认为,中国的情人节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情人节”。一方面,七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沟通两性感情、调节两性关系的节日,也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节日。同时,七夕也是一个祝福孩子成长的节日,它所涵盖的远不止情人节的文化意义。

七夕也是国家“非遗”

在我国第一批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四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后来又增加了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端午节成为第一个入选世界著名节日的节日。

编辑:卫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81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