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性难移(人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的)

人生中的“未完成”、“遗憾”、“难忘”,时间真的能为我们解决吗?心理学发现,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想逃避,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了。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逃脱自

人生中的“未完成”、“遗憾”、“难忘”,时间真的能为我们解决吗?

心理学发现,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想逃避,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完全控制了。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逃脱自己脑海中的“未完成事件”。因此,回到“未完成的事件”并有效地解决它们,可以促进心灵的成长——这是人生的职责。

真正接受那些你心中的“未完成事件”——即使它们给你带来了那么多痛苦。要有勇气重温人生中的每一件“未竟之事”,看看那些已有的事实,这样你的人生才开始有智慧。这样的人就不会再抱怨别人,埋怨环境,埋怨别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生活中的每一个结果负责。因此,他可以获得最大的心灵自由。

人为什么很难改变?

我们活着的时候,会努力远离痛苦,获得欢乐。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一切生物都有自然、健康、成长的倾向。但是,人为什么会固化在某种模式中,产生所谓的“坚持”?而且这种模式显然不是倾向于“从痛苦中获得快乐”,而是“习惯使然”。即使这种习惯性的旧模式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生活痛苦,人们还是不愿意改变,不愿意放弃。为什么人类会与“从苦难中获得幸福”的人生方向背道而驰?在固化的旧模式中,人们为什么还执着于它?是怎么发展成「倔强的性情」的?

秉性难移(人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的)插图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有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弧,经过白纸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拿起笔填线段,让圆弧变成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讶的是,大猩猩也有这个爱好。而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画的线段磨平,让完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圆弧一样光滑。

人类生来就有把事情做好并完全满足需求的倾向。所以人类有很多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排队等着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最迫切的需求得到满足,下一个需求就会诞生。

比如,人类和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首先有生存的需要。当我们饿的时候,我们会寻找食物。当我们吃饱了,第二种需求,比如睡觉或者交友,就会随之而来。比如,你正打算去看电影,突然有人通知你,你妈妈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电影的计划立马排在了第二位,去医院看妈妈成了最迫切的需求。

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我们就进入下一个。这种机制不断发生在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所有区域。每满足一个需求,被满足的需求就会后退,为下一个需求让路——这当然是理想状态。但众所周知,理想的情况并不多。大部分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就卡在那里回不去了。未被满足的需求总是会吸引我们内心的注意力。

秉性难移(人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的)插图(1)

例如,今天早上你想为昨天的争吵向你的丈夫或妻子道歉。虽然你有很多话要说,但你什么也没说。之后你的内心一直在想,在想这些你想说却没说的话。当你和公司里的其他人说话时,你是恍惚的。因为,你还是专注于过去未解决的问题。格式塔理论将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求称为“未竟事业”。

人们自然会追求满足过去未满足的需求。当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当时的情境下无法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把它们带到未来的生活中。这时,麻烦来了。因为这种需求源于过去,现在已经成为失去基础的烂尾事件。当我们想要完成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一些相似的基础上构建它,导致“投射”或者“内射”,从而导致更大的问题。

我有一个学生。年轻时,她面对的是一个粗暴严厉的父亲。她不敢表达她的不满和愤怒。她不得不尽力取悦于人。结婚后,她把过去的不满和愤怒投射到丈夫身上,丈夫总是暴跳如雷,怒气冲冲。事实上,她已经不知不觉地变得像她父亲了。后来她开始打架,老公忍无可忍就打了对方一拳,于是投射甚至演变成了家暴。她的婚姻濒临崩溃,但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其实她对老公的不满和愤怒,根本就是无理取闹。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女人往往希望自己的丈夫像父亲一样;一个找老婆的男人希望她像他妈妈一样。因此,很自然地把丈夫投射为父亲。问题是她把和父亲的问题放在她和丈夫之间去解决,相当于让C和B去解决A和B之间的恩怨,但结果当然是不可行的。即使丈夫忍气吞声,一再道歉,女人内心的症结还是无法平复,因为她内心真正需要的是父亲的道歉。她老公再怎么抱歉,再怎么耐心,也不能真的代替她爸爸。结果她真正的内心需求还是“未完成的事件”。这种投射常常一次次唤醒这个“未完成的事件”,迫使他不断尝试“完成”。这种注定徒劳的努力导致了更大的痛苦,她更执着于目前模式下的“完成”…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未完成的事件”

精神层面的“未完成事件”和工作层面的“未完成事件”是完全不同的,对人生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未完成的事件”永远无法真正让人满足,因为最根本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反复努力完成“未竟之事”就成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如果情况不允许,接下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压抑,努力忘记。

格式塔疗法之父波尔斯说:欲望受挫,满足欲望有危险,挫折带来的紧张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人们压抑自己的欲望和对欲望的意识,以避免痛苦和危险。通过抑制和遗忘让“未完成的事件”远离意识,至少比让它们永远开放并有一个沉闷的需求要好得多,它也使我们能够满足下一个新兴的需求。

不幸的是,一旦一个人试图从他的意识中排除这些“未完成的事件”,他就失去了对它们的意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解决——无效——再解决——无效”的恶性循环,会导致疲劳、注意力分散、思维混乱、紧张、身体疾病等身心疾病。“未完成事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却能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在其他事情之前完成是霸道的。即使长大了,我们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做出同样的努力。但是,我们之前没能完成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秉性难移(人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的)插图(2)

这真的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坚持“未完成事件”的人,即使后来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他还是会停留在童年的需求中。他沉湎于过去的行为模式,但生活的障碍在当下依然存在。他会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去满足自己原本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他现在的背景下是无法满足的。每次在接近未完成的需求时,他都会体验到“内心被电”的恐慌和焦虑。这种如电般的焦虑,是他陷入“未完成事件”时的典型反应。想把这种原始的需要压抑和遗忘,想打开它或者满足它的欲望,就在这一点上战斗。辅导和训练的艺术在于帮助学生到达和感受这个卡点和僵局,然后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其中探索和选择,让这个“未完成的事件”真正完成,成为一种可能的人生体验。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有帮助当事人不断提高“活在当下”和“保持清醒”的能力。只有这样,“未完成的事件”才会从被遗忘的深渊中出现,这样才能真正满足这种需求。

我们无法感知的“我”

“未完成的事件”有如此惊人的能量,即使我们对自己暗示“那件事已经过去了”、“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我们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未完成事件”的原始需求,这是有限制的。因为这样的自我暗示,我们无法再清晰地看到“未完成事件”的真实需求。我们失去意识的结果是我们无意识地沉溺于旧的行为模式。放纵行为的旧模式的重复导致我们生命的能量被“未完成的事件”卡住或扭曲,从而导致生理和心理问题——精神官能症、肌肉僵硬、防弹衣)…………

我也非常希望“过去的就过去了”,“时间可以解决一切”。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波尔斯认为,相比已经完成的事情,人类更倾向于记住“未完成的事情”。而人类有一种重新拾起并完成“未完成事件”的天然倾向。人类也会纠结或卡在“未完成事件”中,形成一套个人的观念、观点、价值观等。,甚至形成个人生活的意义。

秉性难移(人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的)插图(3)

在咨询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年轻时尿床的先生。几年来,脾气暴躁的母亲会在半夜把他从床上拉起来,赶到院子里。年轻的时候,他自然无法抗拒,他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成年后,他从心底鄙视和嘲讽每一个遇到的女人,严重影响了他的人生。显然,需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怨恨,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未竟之事”。这个“未完成的事件”导致他以轻蔑和嘲讽的仇恨去理解出现在他世界里的女性。考不上大学的父母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再上大学……一次次沉迷于“未完成的事件”基本上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从前,有一个奇怪的人叫纳斯鲁丁,关于他有很多故事。

传说有一天晚上,纳斯鲁丁在广场的路灯下爬行,好像在找什么东西。附近的人过来问他:“你掉东西了吗?”

他回答说,“我丢了钥匙”。

那人又问:“你确定是掉在这里的?”

“没有,掉在那边的草丛里了。”

“那你为什么看这里?”

“因为这里有路灯,所以比较亮!”

事实上,这位特立独行的圣人正是通过这种愚行,以讥讽的形式告诫我们:在解决内心的痛苦时,我们往往试图去有“光”和面子的地方,去解决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问题,就像愚人刻舟求剑一样。所以,逃避“未完成的事件”,对其视而不见,意图让时间或其他东西“取代”它们,是愚蠢而徒劳的。

对“未完成事件”的刻意回避和否认,使我们失去意识,沉迷于性行为而不自知。这就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在专业治疗师看来,明智地让“时间”或其他东西取代解决“未完成事件”只是自我安慰。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配偶能够解决他们内心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不良生活根源于配偶。

秉性难移(人的脾气秉性是改不了的)插图(4)

他们还抱怨说,他们做出了各种努力来改变他们的配偶。然后,他们会向我请教如何让配偶变得更好。我会问:“你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为了改变别人,我们用了生活中的巨大能量,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方式。为了让对方(往往是最亲近的人)有罪恶感和羞耻感,想尽办法去指责、收买、勾引、胁迫、恶心、怨恨、自毁等等。只有这些方法都失败了,我们才能开始思考自己的改变,自己去解决。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8487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