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资料(高尔基的生平事迹)

1936年6月18日,玛克西姆·高尔基在莫斯科永久停止了呼吸。他的作品《母亲》、《童年》、《在地球上》、《我的大学》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尤其是

1936年6月18日,玛克西姆·高尔基在莫斯科永久停止了呼吸。他的作品《母亲》、《童年》、《在地球上》、《我的大学》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尤其是海燕,几乎为全中国的妇女儿童所熟知。为纪念高尔基逝世8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重印了30多年前首次出版的20卷本《高尔基文集》。本期我们刊登南师大教授汪介之关于高尔基及其作品的文章,以飨读者。

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站广场上,高尔基的纪念雕像依然矗立着,雕像底座上刻着“俄罗斯伟大作家玛克西姆·高尔基”的字样。在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俄罗斯《文学报》头版,高尔基的头像与普希金并列。作为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每周都会出现在读者面前。与此相对应的是,苏联解体后,计划由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80卷本《高尔基全集》仍在陆续出版,《高尔基:数据与研究》、《高尔基档案》等系列出版物仍在出版,国际“高尔基报告系列”仍如期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些都说明人文学科的研究并不总是像现状和市场那样频繁。俄罗斯高尔基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民族文学和文化遗产的坚定守护者。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并没有让人们像某些与时俱进的评论家一样,认为高尔基和他的作品已经过时,而是仍然觉得他的文学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价值。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斯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匠家庭。1892年,阿比斯科夫以“玛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麦卡德·丘德拉》,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作为一名作家,高尔基是在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列夫·托尔斯泰、科罗连科和契诃夫是他的文学导师和领航者,但他并没有局限于前人的题材领域和艺术经历,而是以文学创新者的身份出现在二世纪之交的“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坛。其创作的独特意义在于其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俄罗斯人的精神病灶和精神痼疾,批判了阻碍民族历史发展的民族文化心态,同时试图为人们指出一条走出愚昧和庸俗的泥潭,构建新的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的道路。无论在各种流派、新潮流、还是大一统的文学时代,他始终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但从不排斥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乃至“意识流”文学的成功经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现实主义。对于不同流派的当代作家,高尔基时不时会忍不住与他们争论,但他总能以客观、公正、宽容的态度看待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这也为他赢得了各个流派作家的尊重。

高尔基也是一个有强烈参与感和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时代的变迁让他无法坐在艺术的象牙塔里,文学只是他介入和干预生活的一种方式。虽然官方宣传一度给了他一顶并不需要的皇冠,但站在俄罗斯知识分子和读者眼中的高尔基,却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普通人,与他们同甘共苦。所以,高尔基的突然去世,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抵抗极左路线的主心骨。正如20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所说:“高尔基直到1936年才去世;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会利用自己巨大的个人权威和威望,保护一些优秀的、引人注目的作家免受过度的监督和迫害;他有意识地扮演了‘俄罗斯人民的良心’的角色,延续了lunacharski(甚至托洛茨基)的传统,保护有前途的艺术家免受官僚机构的毒手。”“高尔基的死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他们唯一的坚强保护者,同时也失去了与更早的相对自由的革命艺术传统的最后联系。”

高尔基去世后,他的思想、创作和人格仍然渗透在他身后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作家的心中。他对民族精神文化素质提高的关注,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对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卓越见解,对民族文化心理状况、道德水准与民族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对思想文化领域矛盾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揭示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历史复杂性,如《静静的顿河》、《切温古尔小镇》和《日瓦戈医生》。50年代初,作为当代苏联文学先驱的“解冻”文学的出现,实际上是高尔基一贯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恢复和重新确认的标志。从1960年到1970年,苏联文学中涌现出大量的道德作品,是高尔基对民族文化心态批判的遥相呼应。20世纪80年代,《重返文学》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历史反思性的作品,这也可以看作是高尔基思考、探索和追求的延伸。

高尔基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早在1907年,他的作品就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坛更加重视高尔基作品的翻译和研究。鲁迅、茅盾、瞿秋白、巴金、郁达夫、柔石、、周扬、、穆等中国现代文坛的杰出人物都是高尔基作品的译者,他们大都留下了精彩的文字来评价高尔基及其作品。中国文坛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文学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具有相同的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基本意图。鲁迅对高尔基俄罗斯童话的评论,可以直接转到评论自己的作品。鲁迅看到了自己与高尔基在思想上的契合和精神上的联系,受到了他的启发和鼓舞。茅盾更具体地说是受了高尔基的影响,即如他自己所说,首先这使他“增加了对现实的观察”,其次,“他处理题材的独特手法”使他受益匪浅。巴金高度赞扬了高尔基“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态度,“以第一人称讲故事”的体裁风格和“优美、充满憧憬和忧郁”的语言风格,他本人也接受了高尔基在这些方面的影响。路翎、艾芜、张天翼、蒋光慈、夏衍、王希言等现代作家也在不同方面受到高尔基创作的直接影响。高尔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这种影响既有精神、思想、人格层面的,也有具体的创作层面的。、张贤亮、高行健、、舒婷、梁、张炜等当代作家都曾深情地谈及高尔基对自己的震撼和影响,或表现出与高尔基相似的创作意图和风格,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国文学仍然受到高尔基思想和文学遗产的滋养。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性转变中,理论界重新审视了文学是人文主义的命题,这对文学的起死回生和回归本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人们没有忘记,高尔基是第一个做出这一精辟概括的人。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17日第5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978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