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主义(中国为何不再谈论阶级)

来源:光明日报[专家论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认识和宝贵经验,也是用马克思

来源:光明日报

[专家论坛]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认识和宝贵经验,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和根本原则。“两个结合”科学揭示了意识形态理论演进发展的深层逻辑,科学回答了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理论创新与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过程。

结合具体实践,一定要摆脱教条的束缚,不能死抱着书本不放。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和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原始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第二次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这是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结合具体实践,一定要问题导向,关键是要有实效。中国如何大踏步赶上时代,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到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客观现实,认识到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等。面对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在“四个考验”中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有效避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坚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等等。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跨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强大生命力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具体实际, 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跨越,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突破,深化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国伟大实践的转化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使中华文明在生成中再次发挥强大精神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在实践中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命和血脉中积淀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思维。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精神、精神。理论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塑造和决定了思想理论体系的风格、风貌和本质。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在中国生根开花。这绝非偶然,而是与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日常使用意识不到的价值观相契合。马克思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着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像中国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之于欧洲的社会主义。’"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停留在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重视对文化精神的阐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适应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超越时间空、超越国度、充满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告诉我们,正是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大众化、更加自然化、更加润物细无声,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从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矛盾、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到邓小平用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记》中的“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中国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愿景,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系列的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启蒙思想和道德理念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内化为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新飞跃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文明支撑,也使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飞跃性创新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500多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21世纪展现出新的文明光辉。

“两个结合”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在“转化”上做文章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最忠实的学生,是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传人,是马克思最好的学生,是马克思主义最好的传人。忠实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不移,不畏变化,不畏风浪,不计高低,坚持青山不放松,不忘初心,一以贯之;卓越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是改旗易帜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绝不能丢。失去了,就失去了灵魂和根基。“它将失去生存的权利,迟早必然注定政治破产”。

因此,“两个结合”的根本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这也是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空 hole的抽象规定,而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揭示的自然、社会、思维和认识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无论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要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用它来指导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整块钢”,其中立场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它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最广大人民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使用了一些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新表述,被一致认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这一思想是真实和纯粹的,自觉和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组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拼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关键是在“转化”上做文章。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孕育于中华文化的全新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种子经过政治革命传播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新内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传承”的深刻含义。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平起平坐,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在巨人的肩膀上奋勇前进,不断开拓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哲学研究”负责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315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