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圈(发圈图片)

编辑导语: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微信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少,甚至你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关闭了朋友圈功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个微信十周年的时候,笔者开始思考朋

编辑导语: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微信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少,甚至你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关闭了朋友圈功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个微信十周年的时候,笔者开始思考朋友圈。让我们看一看。

朋友圈10周年,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楼下一个人病得要死,另一面墙上一家人在唱留声机;而是让孩子们过马路。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的声音。有一个女人在河里的一艘船上为她死去的母亲哭泣。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很吵。

——鲁迅《只是小杂感的集合》

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小红点”亮起时的兴奋,到现在“逃离朋友圈”的热潮,在朋友圈待了10年,我们真的有点累了。

朋友圈呈现的不是真实的生活,大多是被修改过的生活,变成了无味的鸡肋。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显示,30.5%的用户减少了发送原创内容好友的频率,30.6%的用户因为工作需要,发送了更多的好友。

虽然微信不断推出保护朋友圈隐私的功能,但依然改变不了用户不愿意发朋友圈。为什么?

四年前,我写过《三天可见的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姊妹篇。

一、微信朋友圈功能背后

整个微信朋友圈的R&D流程用了4个月,投入的不超过10个人。然而,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团队完成了30多个完整的开发迭代。从推出至今,十年来朋友圈的界面几乎没有变化,从侧面反映了这款产品的成熟和稳定。

先说说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的一些重要更新:

2017年,微信在朋友圈推出了“最近半年可见”和“最近三天可见”的功能。

2019年,微信推出“最后一个月可见”功能。

在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微信设置里有一个隐藏的开关——朋友圈可以看三天。通常这种隐藏设置很少被人使用,因为大多数人都很懒,但是两亿多人建立朋友圈才三天。”

用户的社交焦虑和不安全感可见一斑。

朋友圈用户核心诉求:

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反馈来自于点赞或评论。看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看看朋友最近的日常生活动态。

二、为什么不想发朋友圈?

1.从私域空到半私域空“朋友”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一晃时间,朋友圈的功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是人,人的环境在变,微信的影响力也在变。微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离不开。

微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即时通讯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话功能。想想自己打电话越来越少?对方的电话可以没有,但微信必须有。最后你加了一个又一个好友到你的微信,你的朋友圈隐私必然会被侵犯。久而久之,人家干脆不送了。

早期,朋友圈还是比较纯粹的。当时把身边熟悉的朋友都加了,都是关系比较强的,数量还比较少。没有领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时候微信的影响力远没有现在大,大家还在玩qq空。

随着现在“好友”越来越多,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半私密空的房间。为了保护朋友圈隐私,添加好友时,可以选择对方是否可以查看你的朋友圈。

朋友圈好友复杂化引发的两个问题: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隐私。分组可见导致发朋友圈麻烦,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放弃发。

微信不断推出分组可见、三天可见的功能,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有人说已经把想发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发给了重要的人和群体,你想想自己也是如此。

2.人类的喜怒哀乐是不一样的。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在线社交广场。这个广场叫江湖,江湖,意思是天下。这个江湖上藏着各种各样的人,还有各种看不见的生活。

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矫情这回事。你得为琐事绕圈子。

你的快乐可能会刺激别人。你的悲伤能给他带来快乐。幸灾乐祸总是人之常情。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你发朋友圈的消息越来越少?”

其中一个备受推崇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快乐可能会激发别人的悲伤。你的悲伤可能会淹没在别人的笑声中。最后还是要自己活下去,有酸甜苦辣,有千万种滋味,只有我自己知道。”

3.缺乏积极的反馈

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虚荣心,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是希望得到回应的,尤其是对自己在乎的人,但是有时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有人说现在朋友圈的互动率很低,

你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你干脆不发。不发朋友圈就不会有这些顾虑。从根源上解决你的烦恼。

当年只有几十个好友,但互动率极高,点赞和评论都很高。每个人都乐于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真实而不做作。

大家很容易收到积极的反馈,所以都很乐意送戒指,不存在所谓的个人设计。像现在,充斥着各种虚伪和套路,虚伪的面具已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现在朋友越来越多,但是互动率却越来越少,整个朋友圈一片寂静。大家都没有互动的欲望,让人进一步不愿意大惊小怪。

第三,朋友圈有社交压力。为什么不称赞一下呢?

“朋友”越来越多,互动却越来越少。朋友圈互动越来越少的原因,本质上是互动暴露了很多朋友之间亲密关系的隐私。

即使你赞美她,也只是摆脱她的一种方式,因为如果你赞美她,你可能会得罪他。没有表扬的正向激励,实际上不利于发圈,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朋友圈慢慢降温,发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大家都在默默潜水,窥视江湖,不说话,不敢赞,不敢转发文章,怕打扰别人。

第四,朋友圈早已变味,成了微信生意和广告的天堂,各种转发和娱乐赞。

最初的朋友圈是真实的朋友圈,可以看到朋友的各种真实日常生活。也许在朋友圈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种分享,一种喜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态和社会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朋友圈的实际意义也逐渐消失。

朋友圈全是广告和商家。原本是一个与外界分享真实生活的平台,逐渐成为第一个获得收入的渠道。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工作圈、广告圈...

朋友圈里关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动态越来越少,廉价广告却越来越多。也许大家都不开心?

5.逃离朋友圈?跟逃离北上广一样可笑。

前段时间在微博热搜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在朋友圈vs我在微博。

整个意思就是:有人在朋友圈装死,却在微博上跳舞。你在逃离朋友圈的社交压力,但你真的能逃离朋友圈吗?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逃离朋友”的论调。人们表达和分享的欲望不会消失。可能他们暂时把阵地转移到微博、Tik Tok、小红书上了...他们渴望在不熟悉的应用中找到新的社交空室,但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朋友圈。

2021年微信公开课数据显示,微信日活跃用户达10.9亿,每天有7.8亿人进入朋友圈,每天有1.2亿人发朋友圈。看看这个统治力数据。太恐怖了。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已经逃离了朋友圈。所有人都逃走了。毕竟数据是不能骗人的。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能脱离群体独立存在。虽然朋友圈存在各种困境,但朋友圈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社交平台,没有之一。四年前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然持有同样的观点。

微博?体验差到不能再差了。

小红书?叫小黄书,充满精致的小资风格。

QQ空之间?那是给孩子的。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基本就告别空房了。(Room 空曾经是我们展示社交生活的绝佳选择)

知乎?人在蒙古,刚下航母的装载营?智虎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有人挖坟怎么办?

只能说都是同龄人衬托的好。

你可能会在小红书、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对于人生重要时刻的官方公布,比如上岸考研、结婚领证、定居等,朋友圈依然是首选...

人们也乐于对这些喜爱的事物给予宝贵的赞美,并表示祝贺。我已经读过了。

第六,朋友圈只有几个朋友

没心没肺的单纯小可爱,活在当下,不想那么多。俗称真实记录当下的生活。—(用户内心OS:最喜欢看)人设打造家,不断的包装自己的人设。—(用户内心OS:一般喜欢)各种打卡,求赞,转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不讨厌)人生赢家,不断宣传自己的生意,高级凡尔赛。—(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公司任务,不得不发。—(用户内心OS:不喜欢看)微商大法,不断刷屏。—(用户内心OS:极度反感,容易被屏蔽)

七。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某某发带?不是他没发,是你看不到。

朋友圈的分组可以看出来让发带肆无忌惮,这也是一个专门用来创造人的设计的功能。

为了维持自己在亲朋好友心中的完美形象,借助看得见的群体,在朋友圈里表演多面人生。

你看到的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他不想让你看到的,你永远看不到。

如果没有分组可见,发好友的人会相当克制,甚至不发。

最后,本文以辛弃疾的一首诗结尾,丑奴儿,蜀伯山路中墙: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故事。爱上故事,为添加新词而焦虑。

现在我知道了我所有的担心,我想说一下。我想放弃,但这是一个凉爽的秋天。

022.5.17写于朋友圈上线十周年。

本文由@产品王二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135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