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潘(潘的意思)

“潘核桃”又获奖了。前不久,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周年总结大会在京召开,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潘学军获得国家表彰。潘学军一直致力于推动贵州赫章核桃产业的发展。13年

“潘核桃”又获奖了。

前不久,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周年总结大会在京召开,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潘学军获得国家表彰。

潘学军一直致力于推动贵州赫章核桃产业的发展。13年来,先后育成“何谦”系列核桃新品种4个,研发核桃产业化专利技术5项,培养科技特派员286人,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潘核桃”。

起初,“潘核桃”一直和葡萄打交道,连核桃的边缘都摸不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始于13年前。

2006年,贵州大学与贵州省赫章县达成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合作。借此机会,潘学军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赫章县进行科技扶贫。

经过走访调研,潘学军发现赫章的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非常适合核桃生长。许多村民在家门前和屋后种核桃。但是,由于品种多样,缺乏管理,赫章核桃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品牌规模和效应。“要想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带动脱贫致富,首先要有好的品种。”潘学军想,虽然他从来没有碰过核桃,但核桃应该和葡萄有共同之处,而且方法总是比困难多。

对他来说幸运的是,当地的原生核桃树品种丰富,数百棵老核桃树遍布乡镇,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从中可以培育出优良品种。

说干就干,两年时间,潘学军跑遍了赫章县,硬是从全县100多万棵核桃树中选出了最好的品种,也就是现在的“何谦”系列。选种问题已经解决,但还有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桃花三李四杏八年,核桃等十一年."当地的这种说法反映了核桃长期结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要想推广优良品种,必须克服结果期的困难。

“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想到了‘高接换优’的嫁接方法,既能缩短挂果期至5年,又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潘学军介绍,“随着技术的成熟,嫁接成活率也从最初的10%提高到了70%以上。”

我以为接下来的种植推广会很顺利,没想到。村民们并不买账。“我们的核桃树已经长了七八年了。如果一下子把粗枝全砍掉,它们还能活吗?”“我们不想冒险,也不想折腾。”村民们,我喃喃自语着每一个字。

“以前村民不管核桃树,任其生长。现在让他们学会嫁接,懂得经营。一时半会儿很难转身。”潘学军分析。我该怎么办?你只能找愿意接受的农民,拿给大家看,用事实说话。

“以前我们家核桃小,很难剥。它们味道不好,就像铁核桃一样。”财神镇村民李桂学回忆说,“潘老师和县核桃局来推广品种。一个懂技术,一个管开发,肯定不会出错。”

果不其然,等了5年,嫁接的核桃树成功结果,收获的干核桃外壳薄,果仁饱满。刚摘完就卖完了,价格是普通核桃的两倍多。仅李桂学一家,每亩就增收6000多元。

看到这一幕,附近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主动向潘学军学习新技术,嫁接好品种。“潘学军,‘盼学军’!这个老师一点大学教授的架子都没有。现在大家都叫他‘潘核桃’,都希望他能经常来镇上,帮我们解决种核桃遇到的问题。”李贵学感慨。

随着核桃种植规模的扩大,潘学军开始考虑拓展核桃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核桃不仅可以卖干果,还可以加工成核桃乳、核桃糖、核桃家具。核桃壳还可以做成工艺品,青皮也可以入药...核桃全身都是宝,可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潘学军简介。

在他的努力下,赫章县创办并引进了12家核桃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了核桃产业链,让“小核桃”成为赫章的“大产业”。

如今,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4万亩增加到166万亩,干核桃亩产从不足100公斤变成最高400公斤,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亿元,带动18059户贫困户平均增收3670元,不仅带动了脱贫致富,也为防止返贫提供了产业支撑。

“我们会把赫章核桃做得更好,希望有更多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展望未来,潘学军更有信心。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2日05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715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