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魂萦绕(魂牵梦绕的感情句子)

推木炭——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记忆青石龙“推炭”这个词在今天对50岁以下的人来说很困惑。“推炭”是用鸡车从山里的煤矿买煤运回家做饭的重体力劳动。所谓“碳”,就是“煤

推木炭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记忆

青石龙

“推炭”这个词在今天对50岁以下的人来说很困惑。

“推炭”是用鸡车从山里的煤矿买煤运回家做饭的重体力劳动。

所谓“碳”,就是“煤”的意思。煤、煤、什邡人一般称为“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什邡地区95%的农民从李珊煤矿购买木炭,推回去生火做饭。当时叫“解决燃烟问题”。因为燃烟问题是生活必需品,涉及千家万户,非常重要。所以,如果有男宝宝找对象,就要先把三车炭的不成文规定推给女方家。找对象的通俗语言就是“不做不做,不推就要退照片。”

那时候男女都不能见面。只有媒人交换了双方的照片。中意之后,男方给女方家门口准备了礼物。双方看到后,小伙子负责解决女方家的燃烟问题。行话是三辆车,实际上不止八辆,还有十辆。

当然,用鸡车推木炭最高要300到400斤,一般家庭能烧半个月以上。有的男的瘦女的,直到结婚都要帮父母推炭。直到80年代初,人们用机动车运炭,鸡车推的炭量逐渐减少。后来随着煤气、天然气、电力的发展,用煤做饭成了历史记忆。

梦魂萦绕(魂牵梦绕的感情句子)插图

推碳(图片来源: 中国乡镇企业导报山西频道)推碳(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导报山西频道)

因为父亲生病,我十七八岁就开始推木炭,每个月推两车。其实我并没有给女方推炭,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家里烧烟的问题。漫长的岁月,人生的艰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般看到炉子里的炭快烧完了,就邀请几个人明天来推炭。第二天两三点钟,一家人起床做饭。那时,食物匮乏。通常,粥是在早上煮的,饭里还得加点蔬菜。因为推木炭是体力活,家里给自己煮干饭。饭后,带着几分或几元的炭钱和生活费,我们一起骑了一夜,推着大车出去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什邡有三大煤矿:一个是下马口无烟煤矿,另外两个是响黄洞红星煤矿和八角红旗煤矿,都是生产烟煤的,当然还有很多小煤矿。大部分农民选择镶黄洞煤矿推木炭,因为下马口煤矿太远,体力最好的人推一车木炭也要两天,而且当时农民还不习惯烧无烟煤。八角红旗煤矿木炭品种单一,质量不如黄翔洞的木炭。所以每天来环黄洞煤矿推炭的人都要排很长的队,装炭最短的也要两到三个小时。每辆车五六毛钱的费用。湘东煤矿有几种煤。刚从矿洞里拉出来的煤叫“原煤”,经过粉碎机粉碎、水洗出来的叫“精洗煤”。这种煤不卖,用来提炼焦炭,用于国家工业建设。在去洗煤池的路上,有三个煤仓。精煤洗仓下面是“二水煤”和“浮炭”仓,下面是山沟里洗出来的废炭,称为“河炭”。农民只能选择原煤、水化煤、漂浮泥炭推炭。家里实在买不起木炭,只好去山沟里做木炭。

梦魂萦绕(魂牵梦绕的感情句子)插图(1)

烟 煤煤

记得1972年冬天,我和生产队的几个推炭工凌晨3点出门。走了30-40英里后,我们在黎明前来到了黄翔洞穴,每个人都排队装载木炭。我想节省20美分的碳,所以我选择漂浮泥炭。泥炭比那两种木炭便宜(便宜),而且容易燃烧。只是装木炭的时候,要放到水里。很脏,很讨厌。当我脱下凉鞋赤脚踏入冰冷的泥炭地堡时,我感觉不到自己的脚是不是自己的。还好我年纪小,用蜜月服了来回,感觉脚底都是焦的。等车排好队挂好秤,已近中午,来推其他煤的人都已经走了,只剩下自己慢慢推回去。当然,我不是一个人在路上。其他地方也有人推炭,我就是认不出来。当你遇到陡坡或者车掉在地上的时候,不管你知不知道,你还是可以互相帮助的。从环城黄洞往回走,最气人的是毛公桥,200米长的上坡路。当你推着三四百斤滴水汤和漂浮泥炭的鸡车,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大冷天,你也会汗流浃背。还好我以为今天抓到了浮泥炭,省了两毛钱。这两毛钱可以买两三张纸,舀半斤煤油,晚上画画我就不愁了。那时候我画画很有活力。

过了毛拱桥,就到了巴比土,这就是地名,因为左边是悬崖,下面是奔腾咆哮的水流,右边是绝壁,四周云雾缭绕。今天,我觉得这真是一道美妙的风景。那时候我还不想拿这些来维持生计。幸运的是,绝壁下的路至少可以通过汽车,你感受不到那种惊心动魄的恐惧。

过了巴比地,就是筒车坡,这是最气人的路段。通车的坡上至少有一里多路,都是上坡。虽然不是很陡很懒,但被推炭人称为“懒坡”。

如果你想冲上这个懒洋洋的斜坡,除了大汗淋漓之外,你还得让肩膀休息一两次。就算身体素质再好,也要休息一次才能上去。当我两次歇肩,推过筒车的斜坡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放下车,在山上的水沟边洗了把脸。实际上,是在哪里清理的?煤灰和汗水早已在我脸上画了一幅凌乱的图画,用手在山涧里冲洗。不知道长什么样,但我觉得比舞台上的大脸好不了多少。洗完脸,你得休息一会儿再去。

坐在鸡车的吧台上,想起三国里诸葛亮的聪明。两个粗杠,一个搁板,一个架子,我就能扛几百斤的东西。当年那个赶“木牛流马”的中士有我今天这么辛苦吗?形象相似,但事实本质不同。是战争的需要驱使士官长四处流浪。诸葛亮创造了一匹流马来改写历史。我用这个东西推炭,就是为了生活。随便啦。我这一代小人物,似乎只有累的生活。一阵风吹来,被汗水打湿的内衣渐渐凉了。我们去高桥吃晚饭吧。

梦魂萦绕(魂牵梦绕的感情句子)插图(2)

鸡公车独轮手推车

高桥,一个古老的集镇,过去这里有一座很高的桥。据说一个德阳的商人和一个高桥的商人在一个茶馆里吹贝壳,他们互相鼓励。德阳商人说,“我们德阳有个钟鼓楼,一半是钻在云里的”;高桥商人知道他在天上,以为我实力比你高。他们还说:“我们在高桥不算高。正月十五,我们过元宵节,不小心挂了个瓦凿(一种乐器),第二年才挂在腰中间”。高桥是否因此出名,没有证书可考。反正当时的桥没了。

这里是红白河、同溪河和黄翔洞的汇合处,名为“三江”,也是山区出产的木材、药材和山货的主要交易场所。这也是木炭推手的唯一路口。大多数推木炭的人都喜欢在这里歇歇肩,吃顿午饭。

集镇上有两三家休息店,其中最大的一家叫“推车店”,专门卖木炭的。车店有几十张床,床连在一起,叫“便宜店”。所谓便宜的店,就是住店的钱很便宜。这里有大棚房,用来放鸡车。洛水、灵界以下乡镇的推炭工都爱在此歇息。如果这里的人都住满了,你还得呆在下面几里地的朱家桥。有时候因为炭火紧张,我们排队,当天回不了家,偶尔在这里住一晚。

充完炭,排队,推着车走了十几里路,人都累死了。他们去饭店吃饭,就把自家的米拌成米饭(米拌四毛钱一斤)。好吃的川菜炖肉我没钱,哪怕五分钱,我也舍不得买个配菜。我舀一碗速食汤(煮饭的水)泡米饭。吃完饭,我来到推车店,舀了一壶热水泡脚。回想起来,睡在三河车店就像今天的高级酒店一样舒适温馨。

如果当天三河才下午三四点,不需要停店。在三河吃完饭,在街上转转,推着大车上路。出了三江,低处是薛门寺,传说中的“病”大师程讲学的地方。可惜寺庙已经面目全非,成了木材检查站。只有那两棵高大的老罗汉松郁郁葱葱,还在向世人讲述那段辉煌的历史。

再有就是盐井滩,《华阳国志》记载了盐。盐滩前有漳山、洛水著名的高井关。我摇着八条腿的脚,“叽里咕噜,叽里咕噜”,上了一百多米的坡,把鸡车推到了隘口。尽管寒风呼啸,我还是出了一身冷汗。

高京关,这里是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分界线,被地质学家胡焕庸教授用长江流域来划分。所以有“一步登天”的说法。川西要塞高井关,被称为“古瀑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关隘两边青山相对,关隘岩石嶙峋,巍峨耸立。石婷河水在山沟底部咆哮,青狮和白象两座山峰被锁在激流中,形成一个深湖,有几亩地,包括崔屯峰。清朝乾隆年间的什邡县令梁璐曾经写过一首诗:“绝壁绝,剑门分两石。空树在风中嗥叫,老藤挂溪吞。滩怒雷鸣,峡吐云,日月昏。”金色的太阳西落,傍晚夕阳西下,沙滩波光粼粼。连接什邡和绵竹的一叶老鸦舟,在霞光中缓缓流向对岸,构成了一幅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观画卷。这一刻,无论谁轻松愉快,他的屈辱都会被遗忘。再努力的推炭人也会被大自然感染,忘记生活的艰辛和推车的劳累。

梦魂萦绕(魂牵梦绕的感情句子)插图(3)

什邡高景关(图片来源:史志德阳)什邡高景观(来源:什邡德阳)

出了高京关就是马平川,经过朱家桥和李佳念,离家不远了。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辛苦,我终于到家了。这家人非常高兴。太多厨子帮忙下车,把木炭抬进去,倒进厨房角落。忘记洗脸了,赶紧铲了一铲木炭,拿到风炉里试火。希望不要烧的太好。当时农民烧的大多是风炉,即在炉子中央安装一个铁炉桥,炉桥底部用火砖隔开,留有空的空隙。炉膛右侧留有风洞,安装有风箱,也称为风箱。风箱是泡桐木做的盒子,两尺多长,一尺多高,近一尺宽。箱子中间放一块木板,四周绑上鸡毛,摇动两根木棍,加一个把手。烧炭时,右手握住手柄,来回拉动产生风力,通过风箱下的风包吹向炉桥,起到鼓风机的作用。右手拉风箱,看到炉膛里熊熊的火焰,听到锅里热水吱吱的声音,心里很舒服。辛苦一天后,全家人的笑脸都融化在一家人热气腾腾、热情服务的洗脚水里。

转眼40多年过去了。电气化和燃气灶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使用的同时,我忘不了风灶里从环黄洞里推回来的漂浮泥炭燃烧的火苗,还有推木炭时鸡车“吱吱,吱吱”的声音多次在梦里回荡。我忘不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忘不了我在寒冷的日子里赤脚捞浮泥煤的煤仓。

为了摆脱这种相思,2021年,我又开车去了黄洞。哇!煤矿在哪里?这是一个天堂。厂房变成了粉墙黛瓦的别墅。别墅里展示了几面彩旗。这是当地人经营的农舍。洗煤的黑水变成了清澈的山泉,还有一个煤仓,梦里萦绕着我。推炭的时候,石子路已经完全变成了柏油路,四周苍松翠柏,百鸟在鸣。仔细一看,发现只有在长满云南松的山坡上,有几条拖车拉木炭的痕迹。几辆锈迹斑斑的拖车倒在野花中,旁边的墙上写着一个巨大的“丰”字。我想这是当年的矿。矿前,是当年的堆煤坪。当我在寻找当年装木炭的地方时,我想起了推土机的隆隆声,看到了边上的建筑告示。再过几个月,这个地方将成为黄翔洞穴的旅游胜地。

黄洞煤矿不见了,推炭的岁月也不见了。以后的人可能才明白这篇文章里推炭的真正含义。

资料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青石龙(德阳市什邡市洛水镇)

供稿: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833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