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社会关系怎么填写(入党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怎么填写)

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雕塑作品《马克思》。(2021年8月摄)新华社杨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雕塑作品《马克思》。(2021年8月摄)新华社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杨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他发表了260多篇论文和20部学术著作,其中许多已在国外用英语、德语和俄语发表。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奖等重要奖项。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陈望道翻译的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中共第一纪念馆展出(2021年6月摄)。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仍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大力量,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德的制高点。”这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重大政治意义的命题。今天我准备从理论主题、理论结构、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四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据真理和道德的制高点”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理论体系往往以个别理论家的名字命名,但它并不仅仅属于个别理论家。一个理论家再有才华,也难免脱离实际,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围绕时代提出的问题创造出某种理论。亚里士多德思想、黑格尔哲学、李嘉图经济学、圣西门理论、凯恩斯主义...这些理论无论有什么样的“个性”,都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从根本上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生活的时代。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那就是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历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甚至更大。”“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然而,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尚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和阶级对抗,而且导致了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异化,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反过来支配和支配着人,于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就变成了异化状态,国家也就只是“虚幻”了19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是一个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完全被资本关系异化的社会。于是,一个时代问题产生了,即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如何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和如何实现人类解放问题的科学回答。

我们应该明白,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它不关心抽象的人的命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如果不能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和劳动者以真正的利益和自由,人类的解放就是空,甚至沦为一种欺骗。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伦理社会主义”。它只是出于对工人和劳动者的同情而重建了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当然对工人和劳动者的受害者有真诚的同情,但他并没有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就像那位使他的手恢复活力的神圣的医生并没有用对病人的同情来代替诊断和处方。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不是基于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以科学的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的真实状况和解放道路。

马克思不是心地善良的救世主,而是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说服世界的座右铭,而是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马克思的首要和主要工作是探索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途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集中回答了“人类的解放如何可能”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说到底就是一个字,为人类寻求解放”。

我断然拒绝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的观点。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一生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强调消除人的存在的异化,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使马克思终生向往,决定了他的理论活动的精神和方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我们看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批判,对人类生存异化的深切关注,以及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强烈使命感。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其目的是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物的所有权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从而建立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这样,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这种双重关怀是人类全部思想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对人类存在和价值的关怀。

我也断然拒绝“马克思主义具有宗教的性质,发挥了宗教的作用”的观点。这是一种理论上的无知。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人的死亡观念,是“生而为人”的幻觉,是人如何受尽生之苦,死后升天。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们生活的智慧,是“入世”的理论。宗教要解决的是个体灵魂的失衡,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的是社会不公的问题,旨在改变现有的世界,建立一个消除阶级和异化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共产主义绝不是“千年王国”;宗教只要求人“信”,不要求也不回答“为什么可信”。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让人相信,还要问“为什么可信”,回答“为什么可信”的事实和科学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历史规律为基础,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这种科学性一旦转化为个人的价值目标、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就会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围绕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批判,并在这种双重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是高度统一的。在这种双重批判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客观认识某些规律的科学体系,也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是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论述贯穿于哲学批判的始终。具体来说,马克思没有直接从现实出发回答时代的问题,而是通过哲学批判回到现实,从而回答时代的问题。为此,马克思进行了一系列的哲学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批判的批判、对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斯泰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对以各种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一系列哲学批判使马克思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哲学和其他理论形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没有停留在“纯哲学”的层面,而是将哲学批判与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哲学不等于政治,但政治需要哲学。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思想、逻辑力量和精神支撑,缺乏说服力、凝聚力和引导力,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哲学不等于政治,但哲学也不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包含着政治,它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果。哲学与时代的统一首先是通过它的政治效果来实现和体现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反复强调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的结合。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初就明确指出:“在另一个世界的真理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这个另一个世界的真理。在人类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露之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成为哲学服务于历史的一项紧迫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了对世界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了对法律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密切相关,高度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都应该而且必须扩展到对资本的批判。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存在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以及资本的形成和增殖”(马克思)。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它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与人类相关的现有属性,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使不仅“社会的一切要素都属于自己”,而且“从社会中创造出我们仍然缺乏的器官”(马克思),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规定、存在形式和建设原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组织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力量,是最基本、最高的社会存在。总之,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正是在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双重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发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对象,如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是高度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地制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第一,在经济上实现生产力的“大增长、高发展”是“绝对必要和现实前提”;二是在生产关系中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将以全体人民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分配方式的平等;第四,在政治上建立一个“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实现最广泛和真正的民主;第五,在自身发展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些基本规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继承者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

其实我前面说的,隐含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是列宁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明确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列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列宁的划分是正确的,其立足点是既成事实,而不是抽象的可能性,即马克思主义应该和可能包括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体系,不是言论的集合。不能因为马克思的言论涉及某一理论或某一学科,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了类似的理论或某一学科,或者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某某理论。马克思是科学家,不是神学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不是神学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回答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重要见解,而不是提供一个万能的解释。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思想体系。

我认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这是由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主题决定的。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哲学,因为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人类解放的“心灵”(马克思)。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经济学,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解剖需要在政治经济学中寻求,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根据这两条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样,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这个时代的课题: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今的学科体系中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任何一部分与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使其失去本来的性质,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误解、曲解甚至“肢解”。

从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对社会主义的思考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过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社会主义思想。但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本的理论,而且是对资本的理论批判,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因而具有哲学内涵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对以商品为出发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范畴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本体论或本体论的批判。正是在对资本的批判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实践”(福柯);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资本论》是“描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基础的著作”(列宁)。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命题。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意义只有在与资本批判相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有在哲学批判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中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这一更重要的政治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高度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存在方式。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詹姆逊看来,正是这样一种理论结构提供了一种“整个社会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规律为其客观基础和理论前提。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看到了这一事实,认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根据历史规律对未来的预测。然而,波普尔将这一合理事实消解在一种不合理的理解中,即他认为不存在历史规律,只有“清除”历史规律才能摧毁马克思主义。波普尔试图孤注一掷,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是,波普尔在否定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历史确实有其内在规律,无论你怎么诅咒,都无法“清除”历史规律。

历史上,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反复教导如何统治,甚至有人写了《紫同治鉴》之类的书给他们看,以希望封建王朝永存。但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改朝换代、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发生了。1666年的荷兰革命,1640年的英国革命,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革命...这些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规律。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资产阶级存在和统治的基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形成和增殖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迟早会被社会主义取代,或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真理。

我不能认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观点,到现在已经170多年了,所以已经过时了。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我们不能以某个理论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否是真理,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新的不一定是真的,旧的不一定是假的。既有最新潮的谬论,也有古老千年的真理。真理只能发展,不能被推翻。阿基米德定理是很久以前创立的,但是今天的造船业,无论多么发达,都不能违背这个定理。如果违背了阿基米德定理,那么无论材料多么先进,形式多么豪华,多么“人性化”,船都不可能航行。如果你航行,你会沉没。

其实时间只是真假的“过滤器”,而不是真假的“测试器”。一个理论的真实与否,不在于它创立的时间,而在于它是否发现和把握了研究对象的规律。任何科学都以发现和把握某些规律为己任。任何理论要成为一门科学,都必须发现和把握一定的规律。它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它提出和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它的广度和深度。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所以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叶已经超越了这个特定的时代,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仍然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当前,无论是对世界市场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和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研究,还是对个体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和国际交往方式的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否则,任何理论创新都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真理而斗争”,而且为“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了少数人或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独立运动,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运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在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解放何以可能时,不仅论述和强调历史规律,确立科学尺度和历史尺度,而且关注和论述被统治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确立价值尺度和道德尺度,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现实社会及其历史演变,而且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不仅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还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共产主义不仅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积极扬弃,而且是“通过人并为人而对人性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既强调共产主义是“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形态,又强调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马克思)。

在考察东方“农民民族”的历史命运时,马克思提出了两个相关的观点,即“从历史的观点出发”和“从人民的感情出发”。马克思指出,“从人类感情的观点来看,亲眼看到这些曾经努力工作过的无数和平的、无害的宗法社会组织一个一个地崩溃了,被抛进了悲惨的境地,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既失去了他们古老的文明,又失去了他们祖传的生活资料,这将是令人痛心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确立科学尺度和历史尺度时,并没有否定价值尺度和道德尺度。“从历史的角度”和“从人民的感情”实际上是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一直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法来回答这个时代的课题: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解放为什么可能;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止步于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抗议”,而是将道德尺度和价值尺度置于科学尺度和历史尺度的基础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肆无忌惮、大公无私,就越符合劳动者的利益和愿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所有被统治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和愿望,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即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心,仍然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

“不是秋风让你孤傲。”(余世南)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德的制高点,所以每当世界上发生重大问题和事件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再次投向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甚至感叹:“不反复阅读马克思,还超出学术风格去‘阅读’和‘讨论’,永远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哲学和政治责任上的错误。”“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就没有未来”。一句话。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至此,我想起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一致,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他的认识分歧就会越大,就像行人离得越远,越远越难辨认一样。有人据此将马克思与哈姆雷特进行类比,认为就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马克思一样,不存在原始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似是而非、“不靠谱”的类比。问题的关键在于,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造的艺术形象,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艺术形象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科学理论揭示的是客观规律。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取决于实践检验,而不是认知主体的解读。其实不管你怎么解读,合理的解读总有个限度,包括对艺术品的解读,总有个客观的“底线”。比如同一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德国小提琴家穆特解读为悲伤、悲凉、悲凉,美国小提琴家弗雷德里克曼解读为悲凉、悲壮、悲凉,但无论是悲凉、悲凉、悲凉还是悲凉、悲壮、悲凉,都是“悲凉”。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是由认识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前理解结构”决定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认识的前结构”支配着认识的维度、广度和深度,即使是最“确定”的认识也不可能“不偏不倚”,不能完全还原和再现被认识者的思想“本来面目”。但是,我们可以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文本,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把我们作为认识者的视野和马克思作为被认识者的视野结合起来,不断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思想深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义。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义为理论前提,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和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再接再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440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