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证是什么意思(佐证是什么意思)

作者:张明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以德报怨”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或者‘以德报怨’。怎么样?子曰:‘何以报恩?一报还一报,一报还一报。" "这段话

作者:张明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

“以德报怨”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或者‘以德报怨’。怎么样?子曰:‘何以报恩?一报还一报,一报还一报。" "

这段话中的“以德报怨,以德报恩”被历代学者普遍解读为:“以公正正直回答怨恨,以善良回报恩宠”(杨伯钧译《论语》),“以诚待怨者,在爱恨之间作出取舍,甚至做到公正无私。你做了你做的事,就要以恩报恩,不可忘本。”(朱《朱记》)“不许以德报怨,不如来回答这个问题。以德报怨是不允许的。如果你对我有意见,我应该直接报告。你对我有德,我就以德报怨。”(梁刊《论语》)

「公正诚信举报投诉」如何真正举报投诉?刘保南的《论语正义》认为,“以诚报怨”,就是申诉者心中没有余怨。如果你忘不了怨恨,那就报仇之后再忘吧。如果你能忘记你的怨恨,即使你不举报,你也会诚实。刘杰的解释是基于儒家的“忠恕”观念,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与当时“父仇同誓”、“兄弟之仇不同国”的舆论相悖,恐怕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这些误解,是因为后人往往从“公平”、“正直”等常见含义来理解“直”字,而忽略了“直”还有一个更原始的含义,就是现在很少使用的——对等、等价。战国末年秦的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证据:“牢有什么不好?”罪时重时轻,时轻时重,叫做‘不正’。“这份珍贵的文献记录了战国时期的量刑准则——适当性原则。“不直”的字面意思不太对。法律含义:犯罪应当从重、故意从轻判处,当从轻、故意从重判处。也就是说,罪与罚是不对等的。

从词义发展来看,“之”的初始意义是指双方在空中对立。《说文》:“直,只是见。”正面是指两个面相对。墨子北学论述,当发现敌人正在挖地道攻城时,守军要“挖到城内,把洞直挖到地上”,意思是要朝敌人的方向挖地道,加以防范。《仪礼·史官礼》也说:“返老还童,立洗直向东,南北向堂深,水洗东。”郑玄注:“洗,洗,弃水也。”“荣,府翼也。”指朝东厢房的卫生间面盆。

这个意思后来引申为数量上的相对,有“对等”、“等价”的意思。《管子·山治书》:“币数当准,各郡必有“一郡一次”之策,各乡必有“一乡一次”之策,家家必有直户。”《关姬子角》引用张培伦的话说,“中和直也是应该的。”在一个县中流通的货币的标准数量必须适合于该县土地的调查数据(相当于土地情况的数据),……………………………………………………………………………………………………………………………………”《吕春秋·夏梦》:“贵为贵人,必在其位。”高音:“当,于止。”意思是:爵位和封爵必须与其地位相当。也意味着婚姻双方是平等的,《诗经·白舟》是“真实而特殊的。”毛传:“特,皮也。”韩石的“特”是“直”,说:“挺值的。”按:马,配也,挺也。“直”这个异体字说明直是相当有意义的。推而广之,就是价格相当于货物,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不禄律》《大棕一个,十八斤带瓢,六十块钱直。”

“之”写成“值”,两个字同源。“项值”是汉代的一个成语。《说文》:“当,天香值也。”段落:“有价值的人坚持住,田甜坚持住。”。推而广之,互相抱成一团也是公平的。"因此,"当" "值"指的是相对的当,由此引申出"对等" "等价"的意思。"《礼记·丧》:“八升丰功伟绩如九升。"韩郑玄注:"不谈七升者,主要是服从,要其文学价值。《贾疏堂》说,“如果你配得上,你就应该配得上。......死之初,冠皆等于小功小败,故云之‘文值’也。"

全面,颇有仁义。“相对值”和“等价”表示事物之间在空、时间、数量、重量、性质、功能、礼仪等方面的对应和一致的关系。“以仇报怨”的意思是“对仇恨的报复”,类似于《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它强调的是对等原则,不能因为仇恨而故意加重报复。《汉书·地理志》批评太原、上党欺诈暴力等歪风邪气,说:“太原、上党多金氏子孙,弄虚作假,自夸名利,报仇太直,嫁奢而死。”唐嫣石鼓注:“直是对的。”同样,在司法程序中,官员必须得到适当的判决才能执行法律,也就是说,对罪犯的惩罚与罪行相当。《礼记·月令》记载“这是命令,是严厉的惩罚,该杀的一定要杀。不给,不浪费,就要吃亏。”“不合适”也叫“不正”。《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三十四年,宜治不正者,筑长城、南越。“在当时的法律中,对渎职罪有处罚规定——“损失”和“冤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断人断事,是失;它的轻罪也是重罪,所以不直。”因此,“不信”不是不诚实,而是一个固定的法律术语。

受儒家文化中孝、义、忠伦理的影响,承受冤屈的人不会为了复仇而放弃报怨,反而会强调等酬。“直报怨”不能理解为“以仁报怨”。

《礼记·曲礼》:“父恨与神共。兄弟不和士兵反目。结交不同国家的朋友。”意思是:杀父之仇已发过誓,找到他我就杀了他。兄弟之仇,带兵吧,准备报仇。朋友的敌人,见到就杀。《论谭弓》详细记载了孔子对父母复仇的看法:“寝寝而寝,不为官,与天下同乐。遇到市井,不与兵争。”这是要求复仇者随身携带武器,随时刃对方。所以孟子感叹,杀父等于弑父。《孟子·尽心上》“我现在知道杀亲的重要性了:杀父,人也杀父;一个杀人犯的兄弟杀了他的兄弟。但不是自杀,一只耳朵。”

根据《礼记·孟子》中记载的孔孟言论,可以看出儒家的复仇观是“以仇报仇”。《论语》中“以直报怨”的意思是“以怨报怨”,但强调的是对等报复,并不因为怨恨而加重报复。

《光明日报》(2022年03月07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879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