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是多少分钟(英语的一刻钟是多少分钟)

一刻钟,或者15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它也可以衡量生活的便利和快乐。近日,商务部等11个部门发文,确定全国30个城市首批30个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

一刻钟,或者15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尺度,它也可以衡量生活的便利和快乐。近日,商务部等11个部门发文,确定全国30个城市首批30个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普陀区入选。

一刻钟是多少分钟(英语的一刻钟是多少分钟)插图

2018年1月发布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今上海的社区生活圈越来越完整,功能越来越丰富。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最直接的提醒了我们便利,但上海的探索远不止于此。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圈有多大?大约3平方公里。这个圈子有多少人?常住人口约5万至10万。这个圈是干什么用的?附近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提供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房间。

城市空是美好生活的载体。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大家第一次对便捷生活圈的时间、空和功能有了清晰的认识。如今,在上海的社区生活圈,居民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还可以轻松办理医疗社保、养老服务等民生刚需。他们还可以在生活圈里找到休闲、文化、艺术、体育等配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活品质不断上升。

“社区是城乡生产生活和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服务市民和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活规律来看,社区步行15分钟内空的范围基本可以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近日,在主题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的城市"的2021上海城市空艺术节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益松畅谈了近年来上海"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游"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第一个“高线公园”

作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今年的上海城市空艺术季与往年有所不同。它通过艺术季的品牌向全国、向世界介绍上海社区生活圈的经验,让艺术季这个平台成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更大舞台。上海期望以点带面,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实践,以大型文化活动为催化剂,激发社区发展活力。

1个主题解读展区、2个重点样本社区、18个体验社区构成了2021上海城市空艺术季的活动框架。来到艺术季重点样本小区普陀区曹杨小区,步行至兰溪路口。一个新开放的“高线公园”白溪公园一定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有人说“高线公园”是国际大都市的标配,比如首尔、纽约等地都有这种街区花园。通过对城市中部分老旧空房的改造,构建一个线性的“空中园”,兼顾美观,充分利用剩余的空房,并不富裕。这也成为近年来国际大都市探索空客房利用的重要方式。

事实上,作为中国第一个完全用现代“邻里单元”规划理论建设的大型居住区,曹杨小区的规划设计是超前和先进的。“2021上海城市空艺术季期间,曹杨社区的展厅设在白溪公园。”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张育新表示,白溪公园在改造前是一个经营了近10年的曹杨铁路综合市场。虽然曾经为群众提供了便利,但随着曹杨商业网点的不断丰富,这样的老农贸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闲置的市场失去了邻里交往的空属性。于是,2019年该市场正式关停转型,现为上海首家“高线公园”。这个公园给了大家又一个好去处,可以满足散步、打球、休息、观赏等休闲需求。路过的市民对白溪公园赞不绝口。

为打造“高线公园”,普陀区充分听取群众需求,广泛征求意见。现在,白溪公园虽然刚刚开业,但是二楼的“云上走廊”已经坐满了人,一楼的篮球场也打起了游戏,而负一层的空室则举办了各种展览...

在白溪公园中段兰溪路北入口,记者也找到了白溪驿站。这个驿站原本是作为铁路市场的建筑,改造后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停靠站”。上海空艺术季期间,驿站不仅提供咖啡、简餐等服务,还邀请美食家、艺术家、主持人等开展餐桌礼仪、花艺、旗袍文化、儿童演讲等主题活动。艺术季结束后,驿站将继续作为社区服务点运营,为游览白溪公园的游客和社区居民提供室内休息空间。

曹杨小区在空向我们展示了老小区改造后的新潜力。项目为居民15分钟动线增加了更多的生活节点,弥补了公共活动和休息空的不足,打造了有温度的生活场所和独特的公共空房间,丰富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内容。

能“搞定一切”的昌平路

上海的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人口、环境等特点。很多街道因地制宜,在服务半径内打造了自己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中,江宁路街道选择了“集中”的方式。

位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昌平路710号的静安街道社区党务服务中心,如今是附近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据点”。这座7层的社区党群服务综合体,占地3800多平方米,集党建、党群、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日常生活咨询、受理等综合服务也可以在这里办理。

在经街坊二楼的图书馆里,80岁的邱先生正在看报纸。自从这个图书馆建立以来,在这里读书看报就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活动。“你每天可以在这里散步5分钟。图书馆的环境不错,服务也不错。有时候家人会带着孙子来这里参加读书活动。”

这个街头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图书馆的图书自动借还系统,在上海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中名列前茅。“我们这里每本书有两个标签,一个是上海图书馆制定的索书号,一个是我们自己的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我们可以用智能图书车准确地将图书归还到书架上。”江宁街道图书馆负责人朱玉祥表示,智能还书系统不仅提高了街道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还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将阅读作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上的智能图书馆和儿童阅读区受到附近居民的喜爱。每到周末,这里的人气都很高。”朱玉祥说。

“街道以‘宁静邻里’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点,优化公共服务场所布局,整合党建、事务办理、日间照料、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公共服务资源,在昌平路上打造15分钟‘家门口’服务圈。”江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峰介绍,江宁街道面积1.84平方公里,人口7万余人,16个居民区。这是上海中心城区一条人口密集的街道,但街道居民的生活半径相对集中,基本上15分钟就能走到昌平路。因此,在这条路上“集中”布局一个生活服务和政府服务的“中心区”,成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落脚点。

“静街坊”对面是江宁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也是上海市第一个、静安区第一个实行“全合一”“全方位”的服务点。受理事务200件,年均受理15万件。记者来到该中心时,碰巧遇到了留学归来的张思雨,他正在办理就业创业证。曾经繁琐的办证流程,现在只要10分钟就能完成。“前几年听说这个证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很多政务在这里一个窗口就能办完,从家里步行只要10分钟。真的很方便。”张思说。

“在街上,有很多服务功能不到15分钟就能实现。比如在附近的社区居委会设立一些老人餐,街道服务层面会重点解决更多的普遍性问题。”朱峰说,除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昌平路上的这条“服务带”还有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生活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管理服务站点。此外,江宁路街道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于10月14日正式揭牌,包括老年护理院、老年食堂、家庭医生工作室、老年之家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和设施,在这里,老人有了另一个生活花园。

创造更高层次的生活供给。

如今,随着社区功能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和完善,除了各种服务功能的聚合,生活圈应该有更高层次的供给。

什么是更高水平的供给?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社区里还应该有一些空的房间,能够唤起居民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关注,甚至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能力。如今,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市空逐渐在上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萌芽。

位于徐汇区的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近代上海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如今,这里既有老房子,也有新住宅区。有许多本地人和外国人住在街上。这里的建筑风格中外融合,文化氛围开放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座与著名的武康大厦颜色和形状相似的不规则三角形建筑矗立在武康路与安福路的交叉口,与武康大厦遥相呼应。这不是美术馆,是一家叫“华美”的美容店。

店里的美容店很多,很少在路边看到这样的艺术美容店。这家700平米的“转角美容店”不走寻常路,一楼居然是一整间咖啡厅,二楼以上是主要的美容区。居民们经常坐在底层喝咖啡,甚至在这里取快递、遛狗。店门口有供狗狗喝水的小碗,旁边立着免费的雨伞。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分不清是邮局、咖啡店、便利店还是美容店。

“你可以把‘华美’想象成一个供人休息的地方。”“华美”联合创始人钟泰鹏告诉记者,现在武康路火了,人多了,但可供人休息的地方不多。于是,他想把美妆店变成一个服务社区的公共空室,以美妆产品为载体,传播关于美的文化艺术理念,从而在感性的武康路上打造一个“美妆空室”,成为

“很多附近的居民来这里,不一定是为了买化妆品,而是为了了解电影、艺术、音乐等。这里有时会放映电影,举办小型艺术展和艺术沙龙,让人们在传播艺术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提升艺术品位”,钟泰鹏说,随着自己主业的逐渐稳定,他更想做的是在社区普及美育,为街道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景,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供一个归宿。

位于静安区西康路的唐翔文化室空,也是这样一个目的地,但它带给社区居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最近几年,小区附近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文化空室,不用去展厅看展览了。”家住西康路的李德民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去参观唐翔文化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的文化空室设在小区里,布置得像家一样,让居民参观时有亲近感。”唐翔文化空相关负责人孙楚瑜表示,社区文化空就是要区别于专业展馆,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的体验成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圈的重要选项。“我们还和附近单位的工会合作建立了职工文化体验站。未来将有花艺、茶道、汉服、书画等一系列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希望这个社区空能让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厅堂,走进社区。”

作者:本报记者李静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884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