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与作法的区别(作法的咒语怎么念)

作者:王钟目前,按专业类别招生是大多数高校的普遍做法。高校在招收本科生时,会把同一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专业捆绑在一起,甚至把相近的一级学科放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但

作者:王钟

目前,按专业类别招生是大多数高校的普遍做法。高校在招收本科生时,会把同一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专业捆绑在一起,甚至把相近的一级学科放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但学生入学后,迟早会面临专业分流。目前高校分流的依据通常是学生的大一成绩和高考成绩。由于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类别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往往相近,大一成绩成为专业分流的最重要依据。据媒体报道,为了分流到理想的专业,学生们不得不像高三时那样争夺绩点,以期在分流中获得有竞争力的排名。

在本科学习阶段,高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通识教育,这是实行专业招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专业的不断细分,同一类别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基础课程存在重复。在本科低年级实施大类培养,可以优化教育资源,使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按专业类别招生给了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入学后接触不同的专业,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专业选择,而不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带着模糊的感觉做决定。

可以认为,按专业类别招生对高等教育招生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有成熟的实践经验。但如果旨在推进通识教育、方便学生专业选择的大类招生成为高考后的又一次“内卷”和应试竞争,恐怕就违背了这次改革的初衷。据报道,很多学生因为不知道专业分流的规则,与理想专业失之交臂;有的同学为了自己的绩点“刷分”,甚至选择给老师和课程高分。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弥漫在面临专业分流的学生中。

在学生心中,不仅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还有“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区别。大部分人都想去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学习,但是大学里一个“热门专业”的培养能力未必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更何况,即使是“冷门专业”也有招生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如果一些“冷门专业”因大类招生而面临生源危机,改革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按照一定标准实行分流选拔,是按大类招生的必然配套措施。

但专业分流,如果只看学生大一期间的学习成绩,大概是一个粗略的方法。其实大一期间的通识教育课程,大部分都没有接触到各子专业的核心内容。仅凭通识教育课程的成绩,很难判断学生将来学习某一专业的潜力。在大学教育中,“分数”不应该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除了考试成绩外,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潜力,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特长,也应纳入专业分流的依据。比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发表的作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后制作的产品,都可以看作是专业分流的加分项。

需要警惕的是,个别高校为了吸引考生报考,提高录取分数线,打着大类招生的旗号,把不相关的专业捆绑在一起招生。比如法学和行政学本来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但是一些大学以“社科实验班”的名义把它们放在了同一个门类下。这样更多的考生看到了进入自己心仪专业的希望,于是选择那些大口径招生的大学。但是,机会总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入学后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在专业分流中取得优势,反而会进入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专业,这不仅会让他们学习变得困难,还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规划。

无论如何,实施专业招生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未来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实施专业招生时,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明确分流规则,充分告知考生,让每个专业都能招到真正有潜力的学生。同时,一些学校要避免打太多的“小算盘”,避免为了局部利益而忽视促进学生成长的整体利益。(王钟的)

来源:光明。com-Times评论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53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