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2等于几(根号3加根号2等于几)

生活中的01 √2我们都知道A4纸的尺寸是210*297mm,但是这个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呢?在纸张设计者看来,1: 1.414是最适合标准化纸张类型的比例。从A0

生活中的01 √2

我们都知道A4纸的尺寸是210*297mm,但是这个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纸张设计者看来,1: 1.414是最适合标准化纸张类型的比例。从A0到A6,A0=841x1189mm的面积正好是1m2。长边连续对折,不会改变原来的比例(A4是对折4次得到的纸张),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纸张浪费,实用性极强。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注意到,1.414恰好是根号2的近似值。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打印纸的长宽之比是√2,你造吗?打印纸的长宽比为√2。你成功了吗?

√2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无理数之一。从毕达哥拉斯的赫布索斯发现它到现在已经2500多年了。这个幸运又不幸的年轻人后来被他的弟子扔进了海里,因为他的发现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有数”相矛盾。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公元前3世纪,希腊几何学家欧几里德在《几何原本》中首次给出了“√2是无理数”的完美证明。如果想了解更多无理数的历史,以及如何证明√2是无理数,可以参考我的书《一个高中数学老师眼中的数的发展史》(二)。

阶梯从02接近√2

如何得到这些纸张长宽比近似为√2的整数?

古希腊弟子毕适曾经做过梯子,但不是用来攀爬的,而是用来求无理数√2的近似值的,如下图所示。他们煞费苦心构造逼近√2的阶梯,或许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比数情节”。我一直以为可以找到两个自然数,让它们的比值等于√2。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看到这幅图,我们不禁要问:

首先,梯子左右两边的两列是怎么生成的?

其次,为什么同一级阶梯上的两个数之比可以逼近√2?

2.1建造梯子的规则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2.2生成数猜想

我们知道√2的近似值是1.414。这个1.414是怎么来的?离√2有多近?√2比1.414大还是比它小?

也许我们可以从平方根表查一下(我不小心暴露了年龄)。也许我们可以用袖珍计算器或电脑算出来。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有一个可靠的计算方法,才能在计算机里做出平方根表和程序。

我该怎么办?

要把一颗大理石雕刻成栩栩如生的肖像,艺术家不可能一下子完成。他要先切掉一些明显多余的石头,在此基础上,按照平面图把它雕琢成大致的“人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整和琢磨,他终于可以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罗马大理石雕塑《索福克勒斯的半身像》,法尔 法尔的罗马大理石雕塑“索福克勒斯半身像”

求√2的近似值,同理。先找个大概的近似值比较容易。例如,1是√2的粗略近似值。当然我们不满意,因为误差|√2—1|太大了。我们来修正一下1,比如加1/2,得到一个更好的近似值。如果不满意,我们会再修正一次,让它每次都更接近√2,直到清晰为止。这种方法就是逐次逼近法。

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大多数数值计算问题都是用逐次逼近法来解决的。计算机是实现逐次逼近法的有力工具。

来,我们用逐次逼近法推进到√2!

首先√2总是大于1小于2,这就设定了√2的整数部分:

1 & lt√2 & lt;2,即√ 2 = 1...

确定√2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我们可以把(1.1) 2,(1.2) 2,(1.3) 2,

(1.4) 2 …依次求解,直到(1.4) 2 = 1.96

1.4 & lt√2 & lt;1.5,也就是√2=1.4…

为了找到下一位,我们需要计算(1.41) 2,(1.42) 2,…等等。

每数几个数,就能多知道一个√2的有效数字。进度不快,但计算工作量越来越大。如何轻松计算?利用不等式的运算法则,可以大大加快计算速度。流程如下: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最终结果告诉我们,有理数577/408略大于√2,误差不超过十万分之一。这是√2的一个相当好的近似值。577/408≈1.41421568….

实际上√2和577/408的差别甚至小于十万分之一。因为支一1.5 >:√2 & gt;因此,1.4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这说明√2和577/408的差别甚至小于25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误差小于4 ppm,即0.00004。

如果继续,可以求出√2的12位有效数字,再平方一次,就到了20多位有效数字。

但是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有效数字不是一个一个增加,而是成倍增加。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阶梯中的一些数字,但不是全部。怎样才能得到阶梯中所有的自然数?先说“√2无理数”的图形证明!(参考请参考笨拙书证方法之三)

如下图: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在图中划分BC和BD?BD减去BC,剩下一段DE。以DE为边做一个新的小正方形DEFG,那么显然DE=EF=FC(∵△EDF为等腰直角且△BEF?△BCF)。接下来要在BC和DE之间辗转反侧。BC等于CD,CD减一个DE等于减一个FC,只剩下一个DF。现在轮到DE和DF来折腾了,它们是一个新的正方形的边和对角线,比例正好等于原来的BC和BD。所以,这个操作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无限递归下去。最后的结论是,用我们的话来说,没有数X使得BC和BD的长度都是X的整数倍,所以BD/BC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p/q的比值(否则BD/p=BC/q,就变成那个X)。

如果这个几何图形的证明有点晦涩的话,把它“翻译”成代数证明会清楚得多:

代数解释一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那么p >可以被获得;q & gtc & gta & gt...,但正整数必须有最小的元素,这就产生了矛盾。

代数解释二

这个解释只是上述代数解法的另一种重新表述,本质上没有区别。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如图,设ABCD是边长为1,对角线AC=√2的正方形。我们用BC来度量AC,在AC上截取CE=BC=1。

那么AC=BC+AE,

也就是√ 2 = 1+R1。(R1 = AE < 1)。

第二步用AE测BC=AB=1,也就是说用r1测。1.注意,在△ABC中BC=EC,所以如果垂直线与E相交为AC在F处与AB相交,那么FB=EF=AE=r1。AF上截距AG=AE=r1,这说明,

1=2r1+r2。(r2 = GF & ltr1)。

但是AE用来测AF,正好用正方形的边来测它的对角线!因此GF:AE=AE:1,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述过程可以重写为以下形式: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如果继续上述过程,可以得到一个无穷无尽的公式。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也可以不用几何方法,用代数方法更简单地得到√2的连分式表示。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把√2表示成连分数有什么好处?也就是可以得到√2的最佳近似分数。我们前面得到的一串分数是3/2;7/5;17/12;41/29…是√2的最佳近似值。不信你可以试试。你能找到一个分母不超过5,并且比7/5更接近√2的分数吗?能不能找到一个分母不超过12的分数,比17/12更接近√2?这个可以证明,请感兴趣的朋友自己证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得到这个梯子接近√2,很可能是因为上述图形证据的变形。真相是什么?估计是个千古未解的谜吧!

03深受东方人喜爱√2

西方人喜爱1.618这个神奇的数字,它被中世纪数学家帕乔利命名为“神圣比例”。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称之为数学中的“宝藏”;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黄金分割”。

东方人更爱√2这个数字。在宋代,李杰和他的著作《营造法式风情》中,该书的第一幅插图《圆方方圆图》,就揭示了这一奇观。圆集合和方集合是什么意思?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宋,李诫《营造法式》全书第一幅插图宋、李杰“营造法式风格”初探

“中国美学法典”是这个比例:1: √ 2,正方形的边长与它的外接圆或它的对角线的直径之比是1: √ 2。

1和根号2的关系,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多次提到。法式风格卷二的一般例子有:“一百平方米斜一百四十一”“圆直径一百平方米中出七十一平方米”。

在李杰之前,古代工匠就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方五斜七”或“方七斜十”的建筑规则。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它是中国美学典√2的原型。在《建筑法式,看细节》中还专门谈到“用老例围三径一径,方五斜七为依据,略显稀疏”并加以纠正,使原来的5: 7更精确到100:141,规范了建筑设计施工中的比例问题。

现代学者发现,唐、宋、辽、金时期单檐木结构建筑的构图设计有一定的规律,柱高、檐高、面宽、进深、柱高之间存在1.414:1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以来,中国人对建筑比例的把握,早已深入到对平面、立面、剖面乃至群体关系、院落尺度的把握。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天津蓟县都乐寺山门

天津蓟县都乐寺山门

今天,唐代留下的建筑主要是寺庙和宝塔。以天津蓟县都乐寺大门为例,看1.414比例尺的应用。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当心宽度/檐柱高度=610/433≈1.414

檐高与进深之间的宽度=609/438≈1.414

两眼之间的宽度/深度=610/438≈1.414

警卫室宽度与檐柱高度之比为1.414,在山西太原晋祠仙殿、浙江宁波国保庙堂等三开间建筑中也广泛存在。

√2在古代,也用于气质、书法等方面。,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曾侯乙编钟的黄钟律长9寸,蕤宾律长6.32寸,9/6.32≈1.414。后羿编钟的黄铃节奏长9寸,方节奏长6.32寸,9/6.32≈1.414。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眼中的“神秘的根号2”

清,周仪《桃花源记》(小楷)其每个字高和宽之均约为1.414:1。清《桃花源记》(小楷)和《周易》中每个字的高度和宽度约为1.414: 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127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