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农村贫困家庭年收入一般写多少)

笔者近期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低保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反贫困制度安排,在实践中与扶贫政策的效果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将对此进行再探讨。2018年暑假,笔者在湖北省T、X县

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农村贫困家庭年收入一般写多少)插图

笔者近期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低保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反贫困制度安排,在实践中与扶贫政策的效果存在巨大差异,本文将对此进行再探讨。

2018年暑假,笔者在湖北省T、X县调研农村精准扶贫工作。T县和X县都是湖北省的贫困县。但据笔者调研,这两个县的农民家庭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真正的贫困户很少。这两个县之所以被列为贫困县,原因之一是它们是新设立的县,县级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相对较低。两个县都在通过申请国家级贫困县,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的投入。为了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贫困县,两个县都故意压低农民人均收入,夸大贫困户比例。我们调查的两个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是2016年之前上报的贫困户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我们还走访了这两个县的贫困村。贫困村农民的经济条件和我们村基本一样,因为农民的收入几乎都来自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加上中老年农民种田的收入。在两个县的贫困户统计中,低保户和五保户算作贫困户,贫困户中的非低保户和五保户称为一般贫困户。这里介绍两县两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扶贫低保工作。

一、两个村的样本

1.t县a村的情况。

A村,县城,550人,193户。2018年贫困户44户119人;其中五保户9户9人,低保户14户34人,一般贫困户21户76人。

a五保户是村里贫困户中最容易识别的。所有60岁以上无子女的农民都可以纳入五保供养。五保户主要是村里的中老年光棍。按照现行政策,五保户每年领取补贴8000多元。A村9户5名保安单身,都住在村里。其次,低收入家庭也更容易识别。2016年之前,a村有23户低保户,2016年大数据比对,10户不符合低保标准,剔除后还剩13户。虽然剩下的13户没有全部达到低保标准(比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线),但这13户无疑是A村除五保户以外经济条件最差的。2016年到2018年,a村新来了一个低保户,这户有四个人,两个孩子在读书,老公中风了。她老婆虽然在酒店工作,一个月也就三千多块钱,但是她也有肾病。经过村民评议、一公示、两公示,这户人家被纳入低保户,每人每月200元,一年可补偿9600元,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一定帮助。

从200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度极不规范,因为很难统计农民的收入。实践中,村庄缺乏劳动力的绝对贫困户的收入低于当地农民收入断裂区综上,2014年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当时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为基数,在各地进行分解上报。这个统计数据有严重的问题。典型的是,在根据这一数据认定的贫困户中,大部分贫困户的收入与普通农民基本持平,甚至大部分贫困户的收入远高于当时的国家贫困线。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严格按照国家贫困线,贫困人口不会超过8000万;第二,按照8000多万的基数分解的贫困人口,大部分都纳入贫困户,收入和普通农民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对纳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的贫困户进行一策一扶,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由于国家扶贫力度大,被错误划为贫困村、贫困户的村、户从国家政策中获得了很多好处,而一般农民却没有,从而造成了一般农民严重的心理失衡和不满。这种不满反馈到中央,中央要求地方回头看,再回头看,导致地方政府和乡村组织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应对上级的要求和检查上。,甚至可以用极度贫困来形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这些农民普遍被列入低保户。另一部分被纳入低保的农民,他们的经济条件和普通农民差不多,甚至开着豪车吃低保,引起舆论的极大反感和村民的不满。这些低保被称为“关系保障”、“稳定保障”、“人情保障”等等。2016年,通过大数据比对,淘汰了绝大多数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保户。对新增低保户实行全额保险,严格堵住低保户的进口,使低保户工作规范化,便于按户补差。

最难的是识别一般贫困户。

最初,T县为了申报国家级贫困县,要求将80%的农户列为贫困户,A村确定了150户贫困户。2015年贫困户上报数据降至110户。经过多轮先看、后看和大数据比对,以及上级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反复入户走访、村民反复评议,最终确定到2017年该村一般贫困户为21户。为了确定这21户贫困户,A村经过了10多轮迭代,特别是要与国务院扶贫办数据库中已经上报的数据相对应,理顺贫困户数据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可谓疲惫不堪。2015年在认定110户贫困户时,信息是随机填写的。这个数据通过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进入国务院扶贫办数据库后,上级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A村为了一轮又一轮地理顺扶贫逻辑关系,不得不绞尽脑汁反复填表。

一个村扶贫队10个人,都是上级指派的。其中两个是永久的,每周在村里工作五天四夜。其他8名队员每人负责2-3户,每月要与贫困户见面一次,要“走亲戚”。

如何帮助穷人?a村扶贫主要是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奖补。比如养殖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奖补到每亩100元,奖补面积不超过10亩,就是1000元。比如其他种类的板栗、鱼、猪、蔬菜进行奖励,每户最高奖励不超过3000元。某村已向该村11户贫困户发放工业奖补资金共计2万元,政府贴息经营贷款10万元。

贫困户还有其他福利,主要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在医疗方面,可以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在教育方面,所有贫困户子女都有1200 ~ 3000元的教育补助上学。

还有一个贫困户,一家三口,夫妻双方都是60岁,身体健康。独子三十多岁,未婚,长期从事传销。房子多年未修,成了危房。政府免费为镇上的农民安置点盖了一间75平米的房子,花了10万。据村干部说,这户人家三口人都是劳动者。他们之所以住在危房里,是因为这一家三口都是“懒人”。填建档立卡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发展动力不足”。免费盖房子,实际上成了“养懒人”。

村里扶贫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填表。结对帮扶每月走访贫困户,主要是宣传扶贫政策,更具体的是宣传贫困户可能从扶贫政策中得到什么好处。这种宣传第一次还是有效的,次数多了贫困户就反感了。所以结对干部每次都要花钱给贫困户买点米或者油。

为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A村按照上级要求,每月召集贫困户开会,要求贫困户搞好家庭卫生。贫困户没有参加会议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在镇上开了一家爱心超市。贫困户只要按时参加村里召开的贫困户会议,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就可以凭村委会开具的证明到爱心超市领取柴米油盐。因此,贫困户有积极性参加村委会召开的会议。

要查精准扶贫满意度,上级不仅要调查贫困户的满意度,还要调查非贫困户的满意度。在精准扶贫中,贫困户得到的实惠越多,非贫困户越认为扶贫是“养懒人”,越不满意。而且这21户一般贫困户,很多都没有享受到任何扶贫福利,他们也很不满意。

因为扶贫,仅最近两年,A村就花了1700元买复印纸,一年又花了10000 ~ 20000元在镇上印刷宣传。

投入到A村的扶贫资源非常有限。与A村相邻的B村是一个贫困村。据说国家投入了1000多万元扶贫,但实际上B村的经济条件和a村相差无几。

2016年以前,A村所在的乡镇有1300多户低保户。经过2016年的大数据比对,绝大多数的“关系险”和“人情险”被清理出去。目前全镇只剩下300多户低保户,其中包括最近两年新增的10多户低保户。镇民政办主任说,现在农村低保工作非常规范严格,越规范严格,农民满意度越高,上访越少。

2.x县c村的情况

X县C村贫困户的情况和a村很像,C村324户,贫困户72户,其中低保户21户,五保户2户,一般贫困户49户。在调查期间,村委会办公室正在宣布增加两个新的低保户,这样低保户将成为23户,贫困户将成为74户。2014年,上级下辖的C村有83户一般贫困户。经过反复大数据比对和回头看,C村最终确定一般贫困户49户。据C村村支书介绍,这49户贫困户人均收入远超国家贫困线。

X县的扶贫措施和T县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X县有光伏扶贫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为每户一般贫困户提供5万元贴息贷款,由县统一组织将贴息贷款集中到县光伏发电公司。公司每年给每个一般贫困户分红3000元,实际上是间接给一般贫困户发钱。

综上所述,从上述两个县村的贫困户介绍来看,农村贫困户主要由三种人组成,即五保户、低保户和一般贫困户。五保户和低保户的工作已经规范了,因为主要是识别真正的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救助和补偿(五保和低保)。无论是村干部,还是上级派驻的驻村工作队,还是县乡两级,几乎没有在五保、低保上花过力气。A村所在的乡镇民政办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却顺利完成了五保和低保的筛查救助工作。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规定,城乡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符合下列条件的,依法纳入贫困人口救助供养范围: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能力履行义务的。自此,农村五保户被纳入专项扶贫体系。

相对而言,精准扶贫工作在基层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但效果却不够好。为什么?

二、低保制度的逻辑

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是因为低保和扶贫是两个不同的目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目标的不同。

所谓农村低保就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保障对象是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2004年试行农村低保,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低保”的特点是“应保尽保”和无条件“补差”,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之间的差额由低保对象补足。

因此,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重要的一环是识别农村低保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在实践中,农民收入的计算非常困难,因为农民收入中有很多传统的非货币化收入,他们在国外工作和做生意的现金收入很难统计。由于农民收入难以准确统计,农村低保户的认定需要依靠社区定点,村干部在主导社区定点时往往具有很强的主导性。于是,农村低保政策刚实施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保”、“关系保”、“维稳”,以及“开豪车吃低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最终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严格规范农村低保,反复清理检查农村低保中的各种小微权力腐败;二是对比农村低保户大数据,规定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一律清出。2016年前后,对比全国农村低保大数据,很多地方近一半的低保户因为不符合条件被清理出去。通过大数据对比,虽然可能还有一部分不符合低保标准但没有被清理出去的农民,但这类农民在总低保标准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了。极少数家庭平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民通过大数据比对被清理出去,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进行协商讨论,进行更细致准确的筛选。最重要的是,2006年以后,全国农村新增低保户,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一户认定一户,严格导入低保,规范了农村低保。人们对低保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低保户当然受到政策的照顾。就像我们前面调查的T县和X县的情况一样,现在的农村低保工作已经成为常规,真正成为了一项惠民工程。

农村低保标准化、正规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大数据比对的运用。大数据比较是有效的,因为低收入家庭具有与普通农民截然不同的结构特征。比如大数据对比中有一些项目:是否有大额存款、商用车、城市商品房、财政供养人员、个人汽车、高价证券等等。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家庭有上述各项之一,这个家庭就不可能是低保户,应该从低保户名单中清除出去。因为大数据比对本身的准确性,2016年前后,全国部分地区近一半的低保户被大数据比对清理出去,几乎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大数据对比上述结构性条件的原因是,低保户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农民。目前在我国农村,一般来说,只要农民家庭有劳动力,农民家庭就很容易从农业和外出打工经商中获得远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收入。那些缺乏劳动力或者主要劳动力患病无法参加劳动的家庭,基本收入不足,这些家庭的收入水平会明显低于普通农民。这样一来,村里就会出现一个非常显著的农民收入断裂带,95%的农户收入远远高于这个断裂带,不超过5%的农户收入还不如这个断裂带。

与大数据对比一致,农村低保户普遍有两个特点:一是家庭缺乏劳动力,二是家庭缺乏基本收入,其贫困是当地村民的共识。在大数据比对之前,绝大多数家庭收入低于断层带的农户都已经被列入低保户名单,因为这是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当地所有人的共识。

大数据对比之前,农村低保的主要问题不是“可保不保”,而是未保的纳入低保,因为低保是国家财政出的钱,导致普遍存在“关系保”“人情保”。因为村里存在农民收入的显著断层带,大数据与梳理出来的不合格农户对比,匹配了当地农民的普遍共识,所以低保制度获得了农民的极大支持,低保政策成为善治。

三、精准扶贫的逻辑

当然,低保户也是贫困户。但国家对精准扶贫的考量,与低保制度完全不同。低保应保尽保,直接发放补足差额,确保农民家庭收入达到当地低保标准,维持家庭基本再生产。扶贫是针对有劳动力的家庭,试图通过扶贫让农民家庭富裕起来。扶贫的目标不是让贫困户拿到当地的低保标准,因为贫困户的收入已经在低保标准线上,而是让贫困家庭进一步增收致富。因为一般贫困户的收入都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以上,国家财政不应该给这些贫困户钱,如果给了钱,就缺乏合法性和公正性。正因如此,中国农村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不允许直接或间接给贫困户钱。

不交钱怎么帮贫困户脱贫致富?方式就是用政策扶持贫困户,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根据政策,贫困户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缺乏致富的技能、资金和想法。因此,国家对贫困户的扶贫措施是结对帮扶,一户一策:农户资金不足的,提供政府贴息贷款;如果农民缺乏技术,地方政府将向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如果农民缺乏外出打工的技能,当地将安排贫困户免费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将所有贫困户纳入精准帮扶,限期全部脱贫。

然而,精准扶贫政策很快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异常困难;第二,确定贫困家庭极其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精准扶贫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加了上述两个问题的难度。

首先看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度。农村低保之所以容易规范,一是要保障,二是直接把钱给低保户补差价就可以了。帮扶贫困户的难点在于,国家不允许(当然也不应该允许)给贫困户钱,而是帮助他们致富。这种帮扶的前提是贫困户因为缺乏技术、资金、市场信息而致贫,所以给他们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的帮扶。问题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的条件下,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得面对市场进行生产,这是有风险的。如果地方政府帮助农民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他们可能会遇到市场风险。一旦他们遇到风险,谁来承担风险?如果地方政府承担风险,农民在投资农业生产时就不必承担风险,就会更加盲目大胆地投资。最后当然是地方政府承担不起这个风险。事实上,在地方政府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几乎所有的发展生产扶贫都是不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一些农村贫困户之所以穷,不是因为技术和资金问题,而是因为懒。所以一般的理解是“扶贫首先要自助”。既然贫困户脱贫是国家的世纪任务,那么结对帮扶政府工作人员就是责任,是地方政府要限期完成的考核目标。那么,为什么那些懒人要自己努力,而不是指望当地政府给他们福利呢?事实上,当前精准扶贫的一个普遍情况就是扶危济困,养懒人。笔者调查的T县A村村支书说,每天村里的穷人都在街上打麻将。越打麻将越懒越穷。国家越帮他们,他们越懒。扶贫成了扶贫干部和地方政府的事,而不是贫困户的事。

国家越是强调每个农民都要脱贫致富,贫困户就越是依赖国家帮助,希望国家给他特殊的政策和优惠,当然最好是直接发钱;懒惰的人就会越多。

其实中国目前几乎有无限的市场机会,最典型的就是去城市打工做生意。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一个农民家庭只要有一个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其家庭收入就会远远超过目前的农村贫困线。在所有家庭劳动力的情况下,贫困户和普通农民的区别往往只是农民是否勤劳,是否愿意增加收入。有劳动力的农民家庭宁愿减少收入,天天睡懒觉,这也是他们的自由。这样的贫困是没有办法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低保补差价是合理的。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很难,甚至可能有点多余。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是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精准扶贫更大的问题是贫困户的识别。

一般来说,低保户是农村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农民。总的来说,这些农民都是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农民。这类农户与普通农户在家庭收入上存在显著的“收入断裂带”,因此更容易识别。相对来说,一般贫困户和一般农户的收入差距没有低保户和一般农户的收入差距大,所以认定起来难度更大。在国家强有力的精准扶贫政策下,由于贫困户容易得到政策的好处,农民争当贫困户,增加了贫困户认定的难度。

国家扶贫战略作为一项世纪任务,投入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为了防止国家投入资源的浪费,真正有效地将扶贫资源用于扶贫,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并从2014年开始开展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将所有贫困户信息纳入国家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是以2013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249万人,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再分解到全国农村。扶贫手册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结果六个方面,全部纳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

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建档立卡,填写信息。当然,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认真对待扶贫手册的六个方面,包括确定真正的贫困户。所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都是拍着脑袋按照上面分解的贫困人口数量,相当随机地挑选贫困户,并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虽然在2015年、2016年,国家多次强调要精准识别贫困户,但由于贫困户和地方政府都不知道帮扶贫困户的方法和力度,也不知道做贫困户的含金量,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建档立卡工作和过去向上级报送各种报表一样,随意填报是常事。问题是,这次建档立卡上报的数据直接进入了国家扶贫信息系统,进入了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库,不能再随意更改了。

后来大家都知道,国家扶贫力度大,贫困户含金量高。谁是贫困户,谁就能得到实惠,以往随意填写的贫困户名单必然会引发争议。国家越来越担心地方扶贫。于是乎,从上到下一轮轮监管,地方政府一轮轮回头看。很多地方用了三年时间,才形成一个比较确定的一般贫困户名单。

尤其是2015年到2017年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在精准扶贫上已经经历了几轮博弈。一方面,中央对扶贫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投入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前期认定阶段,地方政府随意填写贫困户基础数据,导致后续所有扶贫工作无法开展,建档立卡数据进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也无法更改,地方政府不得不一轮又一轮回头看,各种地方“智慧”响应中央要求。比如纳入贫困户的农民,通过大数据比对,在城里有商品房。如果这个商品房是在被评定为贫困户之前买的,那地方就忍不住“错误评定”了。如果是后来买的,也算是可以享受政策的贫困户。

由于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强调痕迹管理,要求扶贫材料反映扶贫动态变化,基层单位不得不着眼于填写材料和平滑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精准扶贫的重点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

[49]

也就是说,在难以准确统计农民收入的时候,在农民收入必须面向市场、市场本身存在风险的时候,越是需要精准扶贫,越是需要限时扶贫,越是需要自上而下的扶贫信息库,扶贫就越是成为上级与下级、地方与基层、基层与贫困户、贫困户与帮扶干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利益博弈。这样一来,国家在扶贫上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扶贫的成效与成本不成正比。

四、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比较

扶贫显然有自己的规律。如果把低保和五保算扶贫的话,低保和五保已经做得很好了。毋庸讳言,就低保而言,之所以能做好低保工作,是因为低保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低保户遵循了现行的“农村收入断裂带”和“农民收入断裂带”的规律,从而为大数据比对发挥作用提供了条件。第二,低保标准是“应保尽保”,实行“补差价”的原则,让所有农民的家庭收入都达到当地的低保标准,从而防止因无法解决温饱而造成的悲剧。

相对而言,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地方实践普遍陷入了扶贫变农民致富的误区。事实上,在当前条件下,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能力也有意愿独立应对市场。扶贫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参与市场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帮助农民结对响应市场致富。市场存在风险,各市场主体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市场风险的判断来应对市场。成功的收获是他自己的,失败的损失也是他自己的。如果农民收入水平低于最低收入标准,国家应无条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致富应该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国家只应为农民提供他们致富所需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农民无力解决的市场条件、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基础医疗条件。二是人为选择的一般贫困户成为特权群体。在初始阶段,大量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被立案建档立卡纳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后,国家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越大,农村社会内部的矛盾就越多,村里的心理失衡和价值逆转成为普遍情况。更糟糕的是,从上到下严格的扶贫政策,使得地方政府、乡村组织和扶贫干部在工作中往往背了黑锅,不知道该怎么办。上级不信任下级,试图通过做事和汇报数据的数据逻辑关系的对比来判断下级是否说谎(或者说谎是否有理)。当地政府、农村组织和扶贫干部通过持续监督和第三方机构对扶贫工作进行简单粗暴的评估,导致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填写信息和应对检查上。

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时间、耐心和细心。贫困的原因也很复杂,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进取精神,不适应市场竞争,不习惯在城市和商业中工作,特别是不习惯在工厂里工作,而这种文化无所谓性质的好坏。这个时候,国家对农村脱贫的愿望越迫切,规划越具体,监管越严格,扶贫效果可能越差,扶贫政策和懒人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村里和贫困户之间,贫困户和扶贫干部之间,就越会出现复杂的博弈局面。

五、结语

其实,在笔者看来,当前农村扶贫中的根本问题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方向性的。中国的反贫困设计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农村低保制度,对所有低于农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民无条件“补差价”;另一个层面是区域贫困的发展,也就是过去的发展扶贫。客观地说,中国有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差,教育医疗服务落后,市场基础条件不完善。这些地区应该通过国家发展或移民搬迁,为所有人提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的基本条件。国家需要做的是为所有人提供相同的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和市场准入条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进入市场的资格和机会。至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是否响应这样的市场机遇,那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农民在市场上打拼,如果发展起来,所有收益都是自己的;如果他们失败了,甚至不能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国家将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换句话说,有了低保,对特定农户进行大规模扶贫就没有那么迫切和必要了。扶贫战略应侧重于区域或特定群体,如向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相对高水平的免费教育。目前农村的扶贫工作有两种,一种是低保,一种是扶贫。低保覆盖面甚至不低于扶贫工作,但因为符合农村实际,很快就规范了。目前,低保已成为农村基层的一项常规工作,在解决农村贫困、维护农村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村扶贫效果不够显著,甚至在许多地区的扶贫实践中,费力不讨好的问题比较普遍,其原因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581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