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是什么意思(社区网格化管理)

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全球和中国许多地方。中国高温自8月24日开始逐渐缓解,预计31日高温结束。回顾这一轮高温天气,为什么会这么猛?至今有什么影响?对

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全球和中国许多地方。中国高温自8月24日开始逐渐缓解,预计31日高温结束。回顾这一轮高温天气,为什么会这么猛?至今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中国气象报推出“透视极端高温”特别策划,全面解析高温过程。

看情况:见证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

8月23日,旷日持久的高温包围圈终于开始缩小,强度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31日,南方大范围、高强度的“超长待机”高温天气过程将结束。

站前回顾6月中旬开始的高温天气过程,大范围的热浪逐渐铺天盖地,一波比一波宽,一波比一波强。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从此,高温进入了“最后的疯狂”。随着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的名字完全“尘埃落定”,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见证历史:以最强热度的名义

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显示,今年6月13日以来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水平。6月13日至8月28日,全国和全省共发布高温红色预警7555次,是去年的18.8倍,比历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高11.6倍,比历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高4.9倍。该中心气候服务室主任、研究级高级工程师陈郁表示,此次过程启动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

网格化管理是什么意思(社区网格化管理)插图中国高温日分布图(6月1日-8月15日)

这次热度有多强,很多人都有过太多的亲身经历,看过太多惊人的数据。不过还是有一些特点特别抢眼。

首先是高温的广泛性和极端性。越来越难找到避暑的地方,高温热浪已经影响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截至8月28日,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40℃以上高温,36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超过历史极值。长期垄断中国极端高温榜单的新疆吐鲁番也遇到了挑战——首次在吐鲁番以外测到了45℃的高温。

其次,试图在《一个早晨和一个晚上》中寻找一些凉意,也逐渐成为一种奢望。成为一个昼夜高温的“劳模”,呈现“白+黑”复合高温的特点。在重庆沙坪坝,8月19日上午测得的全天最低气温达到34.9℃,一天24小时中只有3分钟不属于高温范畴。

最后,当高温持续较长时间后,长期效应逐渐浮出水面,旱情开始显现。重庆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董新宁表示,以湿热著称的重庆已经被“湿热”打败,近几个月来“湿热”占据主导地位。8月18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预警,“汛期抗旱”成为今年夏季江河新关键词。长江流域,多地水位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多座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干涸”;在上海下游,长江口出现了罕见的夏季咸潮。以及高温干旱引发的更多连锁反应——电力需求激增、水力发电能力下降、农业生产受阻等。,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网格化管理是什么意思(社区网格化管理)插图(1)2022年8月25日15时江西省国家和区域站气温

当然,被高温“烤”的不只是我国,整个北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气候类型的国家——都在高温下“挣扎”。

被称为地球上“最凉爽的夏天”的英国,7月19日首次测得40℃以上的气温。欧洲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世纪大旱,高温热浪引发熊熊野火。北极海冰正在减少,格陵兰冰盖融化几乎“不可逆转”。北美北部针叶林带有大量的火灾和虫灾。即使是寒冷的北极圈也难逃高温的影响,一度飙升至32.5℃。

高温从何而来?高压“火炉”升温。

这种注定载入史册的高温热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冰认为,极端高温的成因有三个层面,共同造就了一个不停加热的“火炉”,烘烤着整个北半球:异常的大气环流创造了高温的基础条件,使整个北半球的高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持续加热地表的直接“火力”;“拉尼娜”事件火上浇油,把高压推得越来越强,源源不断地向火炉输送“燃料”,让高温“上一层楼”;全球变暖的影响,虽然不易察觉,但更为致命和持久——相当于火边“煽风点火”,风帮助火越烧越旺。

大气环流异常是指不同季节和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空与年气候平均值的偏差超过阈值。今年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明显异常,呈现出一致的暖高压环流系统控制状态。这种暖高压是高温的直接来源。在暖高压系统的影响下,热空气体停留在地面附近,吹不走,散不掉,造成局地温度持续上升。也就是说,今年夏天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都是阶段性增强的,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全球暖高压带。过去各自为战的高温,现在已经形成了“统一战线”,让北半球的居民几乎看不到踪影。

同时,旷日持久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拉尼娜”事件,即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导致热带纬向环流加强,进而导致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进一步加强副热带高压。今年春天以来,“拉尼娜”事件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继续加强。其间,印度洋的海表温度也出现了异常,两者都促进了副热带高压的不断加强。

深究原因,我们最终会发现全球变暖无处不在的影响。这种持续的“高烧”受到众多气候异常因素的影响,而所有的异常因素都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在整个北半球的这次高温过程中,它起到了增温、放大和调制的作用。

一个警告:控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

今天,持续了两个多月的高温终于落下帷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到8月底,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将得到缓解。

但高温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放松警惕——事实上,它更像是一个预警,一个对未来日益频繁和极端的高温干旱的严重警告。

这个判断是基于对全球变暖的科学研究。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提出,全球变暖进一步增加了极端高温、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特别是热浪和干旱事件很可能接近甚至同时发生,导致受影响地区在两次极端天气事件之间没有机会恢复和喘息。报告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影响可能增加了复杂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

今年,高温和干旱接踵而至,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IPCC的论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之前普通大众缓慢而难以直接感知的间接影响,正逐渐转变为更直接、更暴力的形式——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

“我们的气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IPCC今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中强调,全球变暖能否在气候临界点之前力挽狂澜,“悬崖勒马”,关键在于过去几年。应对气候变化,全行业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势在必行。

看到影响与应对:高温“烘烤”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

很难说在哪个临界值,高温会死人。它不像暴雨、龙卷风、台风那样汹涌澎湃,也不像空空气污染那样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显现其危害。有人说高温是“慢刀”,但它的伤害是立竿见影的,甚至是危及生命的。

这个盛夏,全国高温落区预报图上,鲜红的“伤口”持续了两个多月;从风云卫星来看,近一个月来,鄱阳湖和洞庭湖萎缩了近70%;由于气温高,中暑使人感到恐惧。动物园里的黑熊猴子只能舔冰消暑。

网格化管理是什么意思(社区网格化管理)插图(2)2022年8月和2021年8月鄱阳湖水域对比

高温之下,保障供电、农业、民生成为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命题。

短时高温演变成持续热浪。

整个北半球的夏季,高温不仅肆虐中国,还在亚洲——欧美形成了一股“暖流”。据统计,7月份北极圈的气温甚至飙升至32.5℃。

在此背景下,高温的影响正变得深刻而持久。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徐小凤认为,“高温首先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中暑、中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由于高温日数保持“+1”,持续的热浪会直接威胁到经济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而这样的威胁在这次高温事件中就有迹可循。

一个是水。高温少雨加速土壤水分流失,长江流域多地水位创历史新低,出现“汛期抗旱”。嘉陵江大片滩涂浮出水面,洞庭湖河床变成草原,大量鱼类被困死亡。

第二是电。不仅是用电,发电也成了问题。整个长江流域缺水,使得水电的日发电量大大减少,很多地方不得不停电。四川、江苏、湖北三省电力负荷60天以上气象条件指数均高于历史同期。

第三是粮食。农田缺水不利于一季稻开花授粉灌浆、玉米抽雄吐丝、晚稻返青分蘖和棉花开花吐絮。秋粮和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不同程度受灾。

可以说,在持续高温的背景下,在气候变化的同时,中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生产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气象试点推进联防联动

气象部门的领先地位无疑体现在最先感知到高温信号。极端气候的出现很难改变,但预警和科学应对本身就是一种“酷”的策略。整个7月,全国共发布了68000条预警信息。其中,今年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增幅最大,同比达到753%。

在这次高温事件中,气象部门一方面依靠专业的科技精准监测,预测高温形势,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抗击高温干旱;另一方面也通过高温本身洞察其深远影响,探索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精细化服务。

高温初期,气象部门基于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地面空日综合监测网,准确把握高温发展趋势。,进而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并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预测未来各地高温发展趋势,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部署应对各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8月12日起,高温进入最强期,中央气象台发布12天高温红色预警。为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秋收作物灌溉用水和水库电站发电用水,中国气象局自8月17日起陆续向湖北、重庆、河南、四川等地调拨高性能飞机,以捕捉增雨时机,加速降水。

更多的突破在于气象部门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高温影响的预报。

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首次联合发布高温热害风险和农业干旱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高森林火险红色预警。江苏气象部门、交警部门发布全国首个省级路面高温预报;湖北气象和卫生部门首次发布健康气象风险预警;重庆气象、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发布中暑一级预警;福建省气象部门和公安部门发布了高温天气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预报...

气象服务覆盖社会治理的各个角落。

从保障能源供应到缓解农业旱情,从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到防范森林火灾、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面对高温,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需要主动作为,精心应对,这离不开气象学这颗“新闻树”。

在四川,持续高温导致的电力短缺仍在继续。在四川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大厅,值班调度员和省气象服务中心首席预报员现场联动,共同参与指挥调度,分析极端高温天气发展趋势,为电力负荷和水电发电量预测提供决策依据。

为做好能源保障供应工作,加强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安徽省能源保障供应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专班,分阶段开展专项工作。专班下设气象联络组、气象服务组等七个专班。在此过程中,安徽电力气象服务为电力负荷的科学分配和准确负荷预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秋天浇“一瓢水”,收获“一瓢粮”。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对即将到来的秋粮丰收的影响,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出紧急通知,加强部署,派出25个联络工作组和12个科技组分赴秋粮重点省份和受高温干旱影响的重点地区,指导落实重点措施。高温预警下,安徽、四川等地召开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会,重庆、湖北等地相继下发紧急通知,千方百计抗旱保苗。

在湖南,根据天气预报,农业农村部门全面加强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的保水工作。7月底前,全省各类水利工程蓄水充足。重庆农业农村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了监测预警、技术指导、应急处理、水量调度一体化工作机制。同时,他们加强了灾害趋势分析,发现早期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学抗旱防灾。

最重要的是在森林火灾“燃烧”之前防止其发生。安徽省林业局强化各级林长、护林员分级负责、网格化管理责任,全面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继续加强滚动研判、短临预报预警和速报,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源头控制和应急准备。

许多地方也加强了健康提示和慰问行动。湖南、重庆、四川等地领导深入基层,看望慰问高温中的一线工人。多地气象部门联合卫健委及时发布健康提示。受高温影响,重庆、四川等地部分学校调整开学时间,推迟开学时间。

好消息是,随着寒气空南下,8月24日以来,南方降雨明显增多并加剧,一直“盘踞”在南方的高温热浪逐渐消退。

秋天可能真的来了。

作者:吴谷亮星月文科岳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450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