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谁发明的(二维码的创始人是谁)

刘王瞳日本“二维码之父”袁长虹[刘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王彤]据最新报道,2019年,微信生态带来的以二维码为载体的“码本经济”规模达到8.58万亿元。二维码“

刘王瞳

二维码谁发明的(二维码的创始人是谁)插图日本“二维码之父”袁长虹

[刘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王彤]据最新报道,2019年,微信生态带来的以二维码为载体的“码本经济”规模达到8.58万亿元。二维码“诞生”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1994年,但20多年后,在中国遍地开花。发明二维码、被称为“二维码之父”的日本电装公司工程师袁长虹近日在腾讯东京办公室首次接受《环球时报》等中国媒体采访。他说他没想到他的发明会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如果当初收了专利费,也许二维码就不会这么普及了。二维码技术未来还会继续发展,但会保持开放。

不会收取二维码专利费。

常洪出生于1957年,1980年加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子公司电装公司,该公司是汽车技术、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最初负责便利店客户物流管理的条形码R&D和条形码读取设备的开发。但由于条形码信息量少,读取能力不足,准确率低,经常会出现错误。于是他想,既然缺陷这么多,能不能开发一些更容易更简单的鉴定方法?于是,他在1992年开始了二维码的研发。

当时日本经济不景气,公司经营不是很好。R&D队只有两个人,包括袁长虹。读取和识别二维码,需要很多相应的软件支持,而那些软件还得自己开发,耗费大量时间,非常辛苦。袁弘回忆说,当时计算机的性能还不是很好。“夏天热的时候,电脑经常死机,真的很痛苦。”

最终,原长虹花了两年时间,研发出既能横向记录信息又能纵向记录信息的二维码技术,比条形码的信息量更大,防污性能更好。日本电装公司和之前的长虹在发明二维码后申请了专利,但为了让二维码得到广泛应用,他们决定完全开放专利,不收取技术专利费。

有日本媒体早前报道,日本有意重申二维码专利权,欲向每个中国人收取1分钱。对此,袁长虹官方否认了这一传闻。他说,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很高兴自己的发明能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那个时候,条形码是天下。如果我给二维码申请了专利,它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广泛使用,而只会是丰田使用的代码。”

让记者惊讶的是,袁长虹至今没去过中国,但他了解到二维码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从路边摊到公交地铁,二维码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说,刚开始,他只期望这项技术能在行业中得到应用,但他完全没有想到二维码能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袁长虹表示,二维码原有的技术专利现在已经过期,二维码的使用可以在开放和封闭的场合。在公开场合,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扫”的时候,还是免费的,因为收专利费不利于这项技术的普及,向个人收费也不现实。但在一些特殊的封闭场合,比如某些企业需要保密的技术或其他附加服务,未来可能会纳入收费考虑。

为什么电子支付在日本没有广泛使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近年来,随着赴日中国游客的快速增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服务也进入了日本市场。不仅是便利店,日本的自动售货机、长途汽车、保险公司,甚至富士山上的登山小屋都引入了中国的移动支付服务。

对此,袁长虹表示,目前日本市场上还没有像中国微信这样的应用软件,可以把很多功能集成在一个app里。这需要各种技术的配合,以及大数据技术的灵活应用。“中国在电子支付方面确实很强大。”与中国相反,基于二维码的电子支付在日本并未广泛使用。常洪认为,原因之一是日本仍有很多人使用翻盖手机,智能手机普及率没有中国高。其次,在日本,电子支付费用太高,但是现金支付会便宜一些。

不讨厌“二维码之父”的称号

当被问及现有二维码是否存在明显缺陷时,袁长虹回答说,通用二维码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被复制,容易泄露隐私。常红告诉记者,“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是,当你拿着手机走近柜台时,手机屏幕变黑,但传感器仍能感应到你的二维码,这样你的二维码就不会暴露。”

对于“二维码之父”这个称号,袁长虹幽默地回答说,他并不讨厌这个称号,“比起‘二维码之母’,我肯定更喜欢”。目前,袁长虹还在致力于二维码新功能的开发,比如更安全、更多样的二维码的研发。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增强数据隐私的二维码技术,只有特殊设备才能读取一些数据。目前他们的技术团队有80人,比前两个多很多。

对于二维码未来的发展,袁长虹表示,要想增加二维码的信息量,还得靠颜色,彩色二维码的时代可能正在到来。他说第一代是普通二维码;二代是二维码,安全性能有保证,不能随便复制;第三代二维码虽然已经获得专利,但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我对第三代二维码和第二代二维码的发展有着相同的信念,那就是虽然我有专利,但我依然保持开放”。袁长虹表示,依靠某项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各自领域进行开发研究的人,只有抱着开放的态度,让各种技术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编辑:赵建东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699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