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

香港的高端制造业、科研和创新都弱于新加坡,但只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香港是可以赶上的。文|刘晨曦建中中文“新港之战”系列文章分为两部分:“金融中心,香港输给新加

香港的高端制造业、科研和创新都弱于新加坡,但只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香港是可以赶上的。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

文|刘晨曦建中中文

“新港之战”系列文章分为两部分:“金融中心,香港输给新加坡了吗?”6月5日发表的是第一部分,本文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结论是,中国香港(以下简称香港)在金融方面比新加坡优势明显,新加坡十年内很难超越国际金融中心。因为金融业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供给,所以香港应该继续加强金融优势。

“商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业不如金融。金融行业真的很赚钱。但是,实力的较量不能只看金融。

金融之外的“新港”的较量呢?

与新加坡相比,香港面积更大,人口更多。香港陆地面积约1114平方公里,新加坡陆地面积733平方公里。2021年,香港人口740万,新加坡人口545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香港的劳动人口在2018年达到峰值401.5万人,之后逐年减少,2021年达到386.6万人。新加坡的劳动力在2019年达到峰值353.9万人,2021年减少到344.2万人。

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GDP增长率几乎每年都高于香港。从人均GDP来看,2004年之前,“新港”互有胜负,从2004年开始,新加坡一直高于香港。2021年,新加坡人均GDP为72766美元,失业率为2.4%。香港人均GDP为49629美元(港币与美元汇率为7.8: 1,下同),失业率为4.0%。

2021年新加坡人均GDP比香港高47%左右。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1)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2)

有人认为香港不仅输给了新加坡,未来还会输给深圳等城市。这是因为香港的经济不平衡,有明显的弱点。比如香港的制造业很弱,科技教育逐年下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航运中心地位下降。

这些观点确实很有道理。香港应该如何应对?

高端制造,错失先机

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低端制造业迫于成本压力开始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因为制造业升级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所以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1980年到1990年,除了少数几年,制造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0%以上。自1990年以来,香港制造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这说明低附加值制造业转移后,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帮助,香港制造业未能升级。

2021年,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约为7.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2.2%。相比之下,90年代高峰期,制造业从业人员近百万,占比30%左右。

疲软的制造业将使经济更容易受到周期性萧条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让董建华明白,制造业还是基础。没有制造业,经济就不稳定。而且其他行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强调香港要推动高科技产业。

可惜,1998年的努力并没有扭转制造业的颓势。此后,制造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香港本地高端制造企业屈指可数。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3)

在香港政府的规划中,香港科技园和数码港肩负着提升香港制造业的任务。而港科技园成立20年,只培育了拉拉发货、思谋科技、商汤科技(0020.HK)等少数知名公司。虽然数码港有很多科技型企业,但近20年却很少培育出知名公司。

反观新加坡,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升级。

最近40年,新加坡制造业的增加值几乎占到GDP的20%,而且大部分是高端制造业。目前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产值不到20年前的1%,而电子、计算机行业产值比20年前增长了6倍以上,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增长了30倍以上。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4)

1959年李光耀上台时,新加坡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制造业基础极其薄弱。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的制造业逐步升级,从手工作坊到低端制造业,再到高附加值产业,再到R&D和设计中心。

1961年,新加坡政府划定了6480公顷的裕廊工业区,决心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到了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出口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1980年,全球油价暴跌。以重工业起家的新加坡,旧模式不可持续。句容工业管理局重组经济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附加值衡量,计算机及相关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产业。电子、石化、精密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不断涌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大力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半导体产业和生命科学产业为两大重点,新加坡开始向知识型产业迈进。

目前,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排名世界第六。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的统计,新加坡有300家半导体企业,其中包括4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新加坡制造了全球约70%的半导体键合机、60%的微阵列、35%的热循环仪和质谱仪,占半导体设备的20%。

2020年,全球利润最高的10种药品中,有4种产自新加坡。新加坡已经有300多家本土制药技术公司。

新加坡以高端制造业为基础,正在建设世界研究中心,吸引世界级的R&D总部,吸引世界级的人才,激发新加坡自身的创新能力。

高端制造业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它还将促进高等教育,刺激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和社会稳定。对于香港来说,高端制造业不可或缺。

香港理工教育被新加坡赶超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李光耀视教育为主导事业。他认为新加坡缺乏自然资源,只有人力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建国初期,尽管国内经济萧条,李光耀仍大力投资教育。新加坡后来的领导人都继承了这个传统。新加坡对教育的常年投入,为新加坡转型为知识密集型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香港的教育不弱于新加坡。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21年,香港6-11岁的人口有100%入学,12-17岁的人口有98.5%入学。香港和新加坡的高学历人口比例也很相似。

但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香港的理工科高等教育已经被新加坡赶超。如果我们看看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所做的世界大学排名,这种趋势并不是特别明显。2004年,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分别排名第39位和第42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分别排名第18和第50。2022年,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分别排名第22位和第34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分别排名第11和第12。

不过,香港某知名大学的理工科教授告诉《财经》:“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一般不接受自己的毕业生做教授,只接受比自己优秀的毕业生。20年前,香港大学毕业生可以成为新加坡大学的教授;现在,情况已经逆转。新加坡毕业生可以来香港大学当教授。”

为什么10多年来变化这么大?这位教授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香港缺乏高端制造业。在90年代,如果学生大学毕业后不做科研,可以服务香港企业,逐渐成为管理者。现在这些岗位非常稀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工资折合人民币12500元/月,与店铺销售人员基本持平,未来涨薪有限空。最好的学生学习金融、法律和医学。即使一些优秀的学生选择了理工科,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

理工科的高级知识是相当难的,需要足够的动力和决心去理解和掌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入是最直接的动力。没有高端制造业高薪承接高校毕业生,直接导致毕业生质量降低;而毕业生质量下降,直接影响高校的学术水平。即使学校花大价钱请最好的教授,但因为氛围和动力的缺乏,很难形成人才梯队。可以说,强大的高端制造业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强大基础。

新加坡的情况和香港很不一样。一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电子专业毕业生告诉《财经》:“毕业后找一份相当于3万元/月的工作并不难。”

在教学上,新加坡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这名电子专业毕业生告诉《财经》记者:“大学四年,学校安排了两次持续数月的实习机会。第一次是在大二的时候,参与设计了一个鼓励老年人运动的装置,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第二次参加光伏系统测试和反馈。学校带来了当时最顶尖的光伏设备,让学生做测试,然后直接反馈给最顶尖的厂商。”

香港高端制造业的疲软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理工科的人才。

很多年轻人如果不上大学,在收入差不多的情况下,会放弃接受高等教育。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其中。高端制造业可以为理工科毕业生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科技知识的吸引力。人才和知识是未来高端制造业竞争的核心。香港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早日实现高端制造业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无创科,无未来”

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高端制造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和动力,科技创新是高端制造的灵魂。

高端制造业对R&D需求旺盛,愿意在R&D投入资源,使得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蓬勃发展。同时,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转化,产生效益,促进下一轮科研活动。从R&D投资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7年新加坡R&D投资占GDP的2.2%,而香港仅为0.8%,新加坡是香港的近3倍。

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新加坡。在2021年彭博创新指数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二,香港排名第38。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第8,香港排名第14。

2022年4月29日,现已成为香港候任行政长官的李家超提出施政纲领,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香港要发展成为创新中心。

2022年5月,香港行政会议通过特区政府改组方案。其中一个亮点是将创新科技局更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此举体现了新一届特区政府以新经济、新产业推动香港发展的施政思路。商界代表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能制订长远的工业政策,创造科技推动工业,重振“香港制造”的美誉。

事实上,香港早就意识到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不可或缺。香港特区政府于2015年11月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并喊出香港“再工业化”的目标。“再工业化”针对的是高端制造业。

在2017年施政报告的次主题中,“创新与科技”占据了最大的篇幅。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刻不容缓。我将亲自领导一个高层次的跨部门创新科技督导委员会.....为了在创新的道路上迎头赶上,政府会在八个方面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

这八个方面如下:

第一,增加研发资源;第二,汇聚科技人才;第三,提供创投资金;第四,提供科研基建;第五,检视现行法例及法规,扫除窒碍创科发展而不合时宜的条文;第六,开放政府数据;第七,政府带头改变采购方法,研究加入创新及科技为相关要求,不单以价低者得为考虑,藉此鼓励本地科技创新;第八,是科普教育。

在郑月娥的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再工业化”。但过去几年,香港的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有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政策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位曾在香港高校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香港的政策支持往往是针对产品的R&D阶段,但对市场推广考虑不够。产品出来,往往缺乏市场。即使性能比国外品牌好,价格也更低。但采购部出于谨慎和保守,还是会选择国外品牌。”

香港该如何扶植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

尽管培育高端制造业和技术创新很难,但这是必须要做的。

香港现在面临的环境与20年前大不相同。当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创造了土地、资金、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环境,高端制造业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自然成长。

可惜当时没有足够的高端制造业支持。当时香港的金融和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抢夺土地、资金和人才。这也是一种“资源的诅咒”:当有容易赚的钱时,那些长期非常重要但短期很难的行业就很难发展。

当时的科技基地数码港总投资158亿港元,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可惜的是,数码港并没有吸引大量的先进科技公司,内部也没有孵化出几家知名的科技公司。数码港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在芯片、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科学仪器等方面有很多强敌。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仅仅给予土地和资源是不够的。当每个人都是树苗,只需要足够的养分,被呵护的树苗就会赢得竞争。但现在别的树挡住了阳光,树苗只给养分很难成才。

目前,香港必须谨慎选择轨道,依靠国家规划和投资。据一位香港科技人员透露,中央政府将大力发展香港的航天事业,如卫星应用产业。卫星产业技术要求高,产业链长,撬动效应明显。这个行业未来市场广阔,中国在这个行业的积累也不弱。

高端制造业繁荣之后,毕业生可以拿高薪,人才涌现,科技创造火热,产业进一步发展,出现良性循环。

虽然很多人批评香港在创新方面落后,但香港只是相对落后。香港科研创新的基础还在。此外,香港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提倡小团队,小团队自由灵活,但没有大团队强大。中国大陆的大团队实力很多,但容易出现学术垄断和学术僵化。香港位于两者中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香港对吸引跨国公司重视不足

跨国公司在开拓亚太市场时,往往会在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如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这些跨国公司将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当地就业,提高经济活力。2019年,跨国公司在香港机构雇用了28万人,占香港劳动人口的7%。

大型知名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也有助提升香港的国际声誉,进而吸引更多海外投资和跨国企业。

但在2020年和2021年,一些跨国公司将它们的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搬出了香港。比如美国服装鞋业巨头VF公司。这家企业是许多著名服装品牌的母公司,在香港开设办事处已有25年,在香港雇佣了约900名员工。

表一来自投资推广署及政府统计处联合进行的「2021年海外母公司在香港的香港公司按年统计调查」。显示2019年以来,跨国公司在香港的地区总部和办事处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与2019年相比,2021年总部和办事处数量分别下降5.5%和0.3%。

悲观者认为,上述情况说明香港的国际属性已经淡化,吸引力下降。这些言论被夸大了。根据上述调查,只有3%的公司计划将在香港的部分或全部业务迁出香港。

虽然只有3%,但香港也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目前,香港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新加坡。根据表1,2021年跨国公司在香港的地区总部为1457家,地区办事处为2483家,两者之和为3940家。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以下简称罗兰·贝格)的数据,2021年,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的此类分支机构约有7000家。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5)

整体来看,跨国公司更愿意选择新加坡,数量是香港的1.75倍。

据《财经》统计,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300强中,除亚洲公司外,已有100家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了地区总部。其中,46人选择新加坡,29人选择香港。因此,大型跨国公司也倾向于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新加坡的数量是香港的1.6倍。

而且亚太总部在香港的跨国公司,行业属性鲜明。在香港的29家公司中,18家是金融公司,占62%。这些公司看重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如果排除金融公司,这些大公司选择新加坡的数量是香港的3.5倍。

为什么香港输给了新加坡?跨国公司看重什么?

罗兰·贝格的合伙人洛朗·杜塞(Laurent Doucet)告诉《财经》:“吸引公司到新加坡或香港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互联互通,即货物、资金、信息、人员的国际流动便捷;

二是商业推广,即安全稳定的商业环境;

第三,外国公司进入门槛低,法律环境可预测;

第四,简单而低的公司税率(香港16.5%,新加坡17%)。"

除了以上四点,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否有政策支持地区总部的发展。

香港的总部经济几乎是天然的,但新加坡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地,不仅是市场自然发展的结果,也是政府大力推动的因素。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地区总部的发展,包括AITS、BHQ、OHS、国际总部(IHQ)和RHQ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

这些计划加强了新加坡的优势。比如香港16.5%的公司税税率,好像比新加坡17%的税率还低。然而,新加坡推出的地区/国际总部计划(RHQ/IHQ)规定,“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或国际总部的跨国公司可以适用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地区总部15%,期限3-5年;国际总部10%以下,期限5-20年。”

在2017年至2021年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没有单独一章论述如何加强香港亚太总部的中心地位。

但香港应该学习新加坡,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提升国际化属性。

航运目标,香港要做“亚洲的伦敦”

2021年的货船搁浅事件让我们意识到苏伊士运河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马六甲海峡的货物进出口量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这是世界货物运输的第一海峡。

整个马六甲海峡长达1000多公里,新加坡占据了最咽喉的位置。这里的海峡宽度只有37公里,新加坡守卫着整个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自由港,都是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两地发达的港口和贸易构建了强大的航运业生态系统,如船舶加油、船舶经纪、船舶融资、海上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等。

港口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表2,2021年新加坡将达到5.99亿吨,同比增长1.4%。在香港,过去三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下降,2021年达到2.14亿吨,同比下降14.1%。

香港土地面积(香港国土面积有多大)插图(6)

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来看,2021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750万标箱,而香港连续4年下降,2021年达到1780万标箱。

自2005年香港失去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的地位以来,其国际排名持续下滑。根据法国知名海事咨询公司Alphaliner的集装箱港口排名,2021年,上海排名第一,新加坡排名第二,香港降至第十。

《领先海洋城市(LMC)》报告旨在评估海洋城市的综合吸引力和竞争力。它采用五个指标:航运、海事金融和法律、海事技术、港口和物流。在2022年的评估中,新加坡连续排名第一,香港排名第六。与此同时,根据全球280名受邀企业高管(多为船东和管理人员)的预测,未来5年新加坡仍将排名第一。

香港港口竞争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外部影响,包括码头处理费高、港口发展用地不足、人才短缺、新科技进步慢、来自内陆港口的正面竞争等。

新加坡不仅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通过政策和科技创新将天然优势和竞争力发挥到极致。

在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在推动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以下简称“海事和港务局”)作为专门从事港口管理的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新加坡海事港务局已经实施或正在规划多项数字化措施,以促进海上运输链过程中船舶和港口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提高港口效率。

除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浪潮,航运的绿色脱碳转型也成为航运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燃料加注中心,新加坡在开发和使用航运替代能源方面也走在前列。对于液化天然气(LNG)燃料,新加坡在2021年已经完成了总计5万吨的加注。

但香港港目前不提供LNG加注服务,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随着世界船队逐渐转向液化天然气,可能会进一步削弱香港航运的竞争力。

与香港的自由竞争模式相比,新加坡政府的积极干预有利于统筹规划和要素聚集。近年来,新加坡海事港务局开展了减税、鼓励船舶注册、数字化建设、绿色海事运动、海事人才培养等计划。这些措施使得新加坡不仅在港口吞吐量上击败香港,在航运金融、交易、信息、仲裁等高端海事服务上也超越香港。由于新加坡有更好的产业链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一些船公司和货代离开香港前往新加坡。

目前,香港政府更积极推动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并已明确提出多项措施。例如,2020年,政府已修改税法,为船舶租赁和海上保险业务提供税收优惠,并正在积极研究税收改革方案,以吸引船东、管理公司和经纪公司。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香港政府宣布了新的措施,如发展智能和绿色港口;探讨向香港远洋船舶提供液化天然气的具体方法,以吸引更多使用液化天然气的远洋船舶靠港补给。

与新加坡相比,香港最独特的优势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高端航运服务发展。这为香港航运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香港应加强与大湾区港口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内地港口目前达不到的软实力,在船舶管理和租赁、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商法、纠纷解决等高端领域吸引更多业务。

如今,货物流动不再是海运业发展的唯一关键因素。比如伦敦的货流位列全球50大港口,但依靠高端航运服务仍保持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也应该努力成为“亚洲的伦敦”。

提升居民幸福感

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最终都要归结到人的发展上,幸福是重点。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发布的2021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新加坡排名第32位,香港排名第77位。

香港的不幸福主要来自于生活成本高。一位在新加坡从事电子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也有很多公司聘请我去香港工作,但是香港的成本太高。房子的价格是新加坡的两倍多。孩子的教育也是个问题。”当被问及愿意在香港工作加薪多少时,他说,“至少加薪50%。”

生活中的快乐有利于吸引人才。新加坡一半以上的高学历劳动者来自移民。香港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在香港每年的施政报告中,“改善民生”仅次于“发展经济”,但目前来看,政策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作者是《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实习生,编辑:刘建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541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