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鄱阳县县长)

8月19日,鄱阳湖的卫星遥感图像。照片由受访者提供2012年3月,梅志刚将被困在鄱阳县城围堰内的江豚救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鄱阳湖碟形湖泊分布图。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鄱阳(鄱阳县县长)插图8月19日,鄱阳湖的卫星遥感图像。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鄱阳(鄱阳县县长)插图(1)2012年3月,梅志刚将被困在鄱阳县城围堰内的江豚救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鄱阳(鄱阳县县长)插图(2)鄱阳湖碟形湖泊分布图。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第一批越冬候鸟九白琵鹭在鄱阳湖登陆时,江西省部分地区已经5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

时间是9月21日。按照往年规律,10月下旬,70多万只候鸟将紧随其后,沿着贯穿22个国家的东亚-澳大拉西亚迁徙路线,避开猎枪、暴雨和天敌,来到水生植物丰富的鄱阳湖过冬。但今年,迎接他们的将是难以栖息的大片干燥开裂的海滩,以及长得太高难以下咽的苔藓。

还有沉水植物块茎和本该填饱肚子的鱼、虾、螺、蛤。这一年,前者没能长出来,后者一出生就干了。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主任李越算了一下,九只白琵所在的马营湖是都昌县为数不多的大水域,面积1800亩,只够一两千只鸟支撑近一个月。

今年8月以来,鄱阳湖鱼、草、鸟持续干旱。进入新世纪后,鄱阳湖干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新的大旱年取代了旧的大旱年,成为媒体报道中“自1951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无论是在江豚巡逻船上,还是在观察候鸟的望远镜前,还是在大学实验室里,人们都在密切关注着今年异常早的枯水期,试图摸清频繁干旱对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变化。

当鱼、草、鸟突然遭遇干旱

9月4日,一只长江江豚因搁浅在鄱阳湖松门山滩涂上死亡。江豚处于鄱阳湖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占总种群的近一半。它的健康意味着鄱阳湖的健康。

它全身光滑,嘴巴上翘。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2017年的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最后一种哺乳动物——长江江豚仅存约1012头。

往年这个时候,鄱阳湖水面较大,江豚经常四散。然而,今年9月初,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发现,鄱阳湖水位已接近极枯期,且均聚集在鄱阳湖北部和通江航道开阔水域。在今夏的持续高温中,这群散热能力差的哺乳动物只能躲在有限的深水区。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江豚湾位于鄱阳湖东南岸。这里以盛产江豚而闻名,但今年,梅志刚并不是第一次在这里观察到江豚。观察结果显示,江豚跑向附近信江支流瑞洪大桥。由于大桥附近人类活动较多,通常不是江豚栖息的首选。“但是海豚会随着鱼一起移动,它们会追逐鱼来寻找食物。今年别无选择。”

旱季,采砂留下的沙坑也成了江豚的庇护所。一些大型掩体占地约10平方公里。水退的时候,鱼类集中在这里,资源比较丰富。但随着水位不断下降,碉堡与河道连接的出入口较浅,江豚搁浅风险较大。

"冬季,江豚在鄱阳湖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梅志刚从2008年开始在鄱阳湖观察江豚。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如果冬天出现低水位,水退得慢,鱼就会离开碉堡,随着气温下降游得更深,江豚就能及时随鱼离开。但今年水退得快,水温和水位下降的节奏不匹配,江豚很可能被困在了沙坑里。"

据江西省渔政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枯水期开始以来,鄱阳湖已发现两头死亡江豚。一个是在松门山飘崖头水域发现的。怀疑对方因搁浅死亡,死因不明。

除了搁浅,江豚也不一定吃够鱼。“这次干旱对鱼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打击。”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说。据他介绍,今年鄱阳湖退水最快的一天退了34厘米。“小鱼对水流反应迟钝。七八月份的时候,它们随着流向沙滩上洼地的水流出不来,在洼地里被晒干了。”

鱼和草是鄱阳湖水生生物的基石。今年的枯水期提前了,被水包围的湿地暴露得太早,干湿植物发芽生长得太早,鹅到了之后也变得苍老、板结。

对于水生植物来说,生长在湖底的沉水植被在7、8月份处于生长期,在枝叶长好并通过光合作用为根系储存养分之前,几乎全部死亡。“沉水植物的生长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志”,胡振鹏说。沉水植被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庇护所,还可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净化水质。

而且鱼和草的减少也影响了每年来鄱阳湖过冬的候鸟。在水文条件正常的年份,鄱阳湖从9月中下旬开始退水,10月水位降至12米左右,大量候鸟来到鄱阳湖越冬。在慢慢退水的过程中,沼泽和泥滩逐渐浮现,为候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螺、蛤、鱼虾和沉水植物。当第一批候鸟于9月21日抵达时,鄱阳湖幸子站的水位已经退至7.33米。

2000年以后,鄱阳湖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根据鄱阳湖幸子站的水文资料,近10年来10m以下枯水期的平均时间比10年前长。

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延长,改变了候鸟的觅食行为。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延阔自2008年以来一直参与鄱阳湖候鸟监测工作。他发现,从2010年开始,候鸟向鄱阳湖周边人工湿地如莲塘、农田等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干旱和洪水对沉水植物的生长不利。食草的鹤、鹅、鸭找不到食物就会去稻田。”沉水植物生长在湖底。如果水位过高,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如果太低,就会干涸。

李延阔担心,除了当年缺粮的直接影响,极端水文条件对候鸟的影响可能会在第二年甚至更晚体现出来。“良好的越冬条件和充足的鸟类能量储备,有利于第二年的迁徙、生存和繁殖表现。一些幼虫的影响可能要到一两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鄱阳湖,可能从“草型”变成“藻型”

作为最大的同江湖,鄱阳湖像一个悬挂在长江中下游的“葫芦”,为长江下游贡献了近五分之一的水量,是维系长江健康不可或缺的“蓄水池”。长江汛期一口气把水“吐”进鄱阳湖,再在枯水期“吸走”鄱阳湖五条河流的水。

这种季节性的水文变化造就了鄱阳湖的物种多样性:当水量减少时,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陆地生态系统;水量增加,就演变成了湿地生态系统。鄱阳湖的植被也像同心圆一样,从外到内层层叠叠。

独特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成为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对于70多万向南迁徙的越冬候鸟来说,鄱阳湖是它们穿越数千公里后的最终目的地。这些“游客”包括98%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和一系列世界珍稀鸟类。鄱阳湖也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网”成员。

但也因为对外界水文变化敏感,鄱阳湖生态系统正受到枯水期不断提前和延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2003年到2019年,胡振鹏鄱阳湖10米低水位平均出现时间提前和延长了30天,8米极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和延长了16天。

从地形上看,江西省就像一个向鄱阳湖倾斜并向北开放的巨大盆地。鄱阳湖吸收和净化全省排放的废物污染,沉水植被对净化水质起着关键作用。胡振鹏将汛期持续枯水视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问题。"枯水位不仅影响水质,还会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沉水植被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不仅能吸收氮和磷,还能为鱼类和鸟类提供食物。21世纪以来,频繁的采砂,人为污染的增加,低低水位的加剧,导致沉水植物退化。2014年鄱阳湖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沉水植被面积比30年前减少了36%。它的优势种块茎正在由蚕豆大小向绿豆大小转变,吸收氮磷元素的能力在下降。

鄱阳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未被严重污染或富营养化的大型湖泊。胡振鹏认为,如果不加强保护,鄱阳湖可能会从“草湖”变成“藻湖”,即沉水植物很可能会被藻类取代。“一旦变成藻湖,生物多样性就会大大削弱。”

太湖是典型的藻类湖泊。十几年前,湖面上经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蓝绿藻,导致水生动物呼吸困难,洄游性鱼类基本消失。2007年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污染,影响了整个无锡市居民的生活用水。

鄱阳湖生态系统波动的影响也落到了人类的生活中。土壤沙漠化正在侵蚀鄱阳湖周围的耕地。200多年前,都昌县多宝乡的沙山面积很大。但由于开垦活动的加剧和干旱气候的频繁发生,20世纪以来逐渐扩大。每年下半年刮大风,旧沙与新沙重叠,掩埋了大量植被和土地。

与此同时,鱼类资源的减少使许多人放弃了世代相传的生计。返乡渔民回忆,过去正常年份六七月份是汛期,鱼类从长江涌入鄱阳湖。水退的时候,是钓鱼的最好时机。禁渔前,端午节后他们“开始认真捕鱼”。捕鱼后,他们在12月的枯水期下船,回家修理船只和渔网。

然而后来旱季越来越长,水退得越来越早,越来越快。一年中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可以钓鱼。即使没有禁捕和撤捕,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村里捕鱼。年轻人靠“师徒”在全国各地开种植牙、拔牙的诊所,在他们眼里是更有保障的生计。

如何拯救缺水的鄱阳湖

到9月底,都昌县水利局正在按照“五个月不下雨”的方案进行配水。作为内湖水源的缪欣湖和大明池首次作为县城居民的备用水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当地城镇挖了200多口深水井,以确保农村人民的饮用水。据相关工作人员称,“这是前所未有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长江流域抗旱供水总体可控,大中型灌区灌溉水源和城镇集中供水得到有效保障。

人的生存基本没问题,但鸟就不一定了。9月15日,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6只抵达的白鹤,这里是越冬白鹤在鄱阳的中途停留点。人们也不知道大部队什么时候到达鄱阳湖。

每年秋天和冬天,三分之二的候鸟栖息在碟形湖。碟形湖是鄱阳湖的“湖中之湖”。有专家形容为“脸盆里的菜”。雨季汇入主湖,水位降至12m以下成为孤立水域,大多不深,但物种资源丰富。

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越,目前最紧急的工作,就是为珠宝山附近的碟形湖补水。他开动两台挖掘机挖引水渠,其中一台离主航道太近,地面太湿,没挖两遍就“爬不上去”了。他不得不在下面铺一块钢板继续挖掘。

李越知道,并不是所有凹陷的湖泊都被“拯救”了。李越选择珠宝山是因为他在调查中发现,附近的一些碟形湖泊仍有10厘米深的水,一些地方还生长着少量的水蓼,但它们很稀疏,干燥,颜色呈暗红色。如果及时补充水分,辣蓼和其中残存的鱼虾螺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而往年其他候鸟的栖息地,比如三山水域,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水面,不适合候鸟栖息。“现在只能突出重点,不可能完全还原”。

预计李越将在10天左右完成补水工作,他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割苔工作。鸭候鸟占鄱阳湖越冬候鸟的近80%,苔草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现在苔草严重纤维化,只有剪掉老叶才能长出嫩叶。割草不容易,人工割慢,大型机械太重,不能坐船通过水深较浅的主航道。天气条件也很重要。剪完雨,长势会更好。

现在,李越走在干燥的海滩上,熟练地跨过死鱼和蜗牛。他要注意碟形湖的供水情况,联系工作人员割草,劝说那些穿着短裤在即将见底的碟形湖中钓蚌的居民。“天天忙是赢不了的(方言里是太忙的意思——记者注)”。

为减少今年游客游览对湿地环境的破坏,9月19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林业部门、公安部门、城管部门、文化旅游部门和当地各镇开展联合执法,严禁各类车辆进入鄱阳湖湿地。

除了一些“抢救”措施外,李越还将抽出时间对三山、和合湖区和小洋堤附近的碟形湖进行筑坝和疏浚。“现在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今年,还有长期的生态保护。”

意识到旱季的提前和延长可能给候鸟造成的食物短缺,从2017年开始,民间动物保护组织承包了南昌五星垦殖场的荷花场供候鸟觅食,目前已从300亩扩大到2000多亩。从去年开始,余干县林业局还在周琦康山垦殖场为候鸟保留了近700亩水稻。

但是,目前对碟湖的治理还没有得到重视。在鄱阳湖禁渔之前,许多碟形湖泊历史上由渔民或村庄管理。为了方便捕鱼,渔民们在湖的周围修建了水坝和闸门,以阻挡碟形湖中的水。几千年来,候鸟也适应了在碟形湖附近过冬。禁渔期结束后,需要加强对碟形湖泊的控制。今年,一些碟形湖的闸门和堤防受损,大多数碟形湖在6月和7月未能开闸蓄水。

胡振鹏建议,候鸟保护区可以收回碟形湖的控制权,在极端水文事件发生时及时控制碟形湖水位。

9月5日以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业局副局长詹树品经常深夜加班,在地图上汇总9艘考察船在湖区获得的江豚数据。

詹淑品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目前最需要关注的碉堡松门山的吊崖头水域,是鄱阳湖中部的深水区。碉堡被沙滩分成两段,北面是40头江豚,南面是30头。南面连接深水河的出入口只有2m深,现在江豚和小鱼依然可以自由出入。“但如果再下去,江豚就不敢出来了,饵料资源也会减少。”

詹淑品说,从9月19日开始,研究船早晚各检查一次,9艘研究船已经检查了11个掩体。巡警会留在碉堡旁边的巡逻艇上,防止江豚搁浅,并测量碉堡内饵料资源的变化。“如果诱饵不足以支撑它们过冬,就意味着人工干预。一个是放诱饵,一个是打开通往河边的口。如果是万不得已,就用人工捕鱼来救援。”

此外,在枯水期,江豚倾向于聚集在水深适宜的主航道,航运活动可能会影响江豚与母亲和幼豚的交流。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已向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航运限速应在15km/h以内,以降低江豚受伤的风险。

在此之前,水文异常变化已经导致江豚死亡。梅志刚记得,2012年3月,春汛过后,水退得很快。他亲眼看到6头江豚被困在鄱阳县围堰水域,被发现时其中3头已经死亡。“他们都(浅)在水里,瘦瘦的”。当时周围水位太浅,车辆船只难以靠近。他们用海绵垫和厚衣服把江豚抬上担架,推着小木船走了两三公里,才把幸存的三只江豚送出来。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焦景伟来源:中国青年报

主编:顾万全文字编辑:陆小川标题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游Xi

来源:作者: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92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