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

5月29日,郑州实现社会面和隔离点“双清”,进入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记者从郑州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郑州经济呈现总体

5月29日,郑州实现社会面和隔离点“双清”,进入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记者从郑州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郑州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

此前,网络上出现唱衰郑州的声音。

“郑州有1260万人,洪灾疫情后留下279万人。”“981万,比2021年的1260万少了279万。”4月底,一则“人口流失279万”的新闻在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疯传,一度成为郑州市民热议的话题。甚至有网友为此争论不休,有人震惊,有人惋惜,有人质疑。

那么,真相是什么?近日,记者经权威部门核实,网传“近期核酸检测数据认为郑州已失联279万人”并无依据。事实上,与去年8月相比,今年5月,郑州市核酸检测总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13.72万人,首次突破1300万。

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插图5月4日上午,郑州进行了全面的核酸筛查。文化中心的社区志愿者在维持排队秩序。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一数据一经公布,郑州各界兴奋不已。人口不断增长的“火车画出的城市”郑州的密码是什么?作为“新一线城市”,人们选择在这里创业。郑州的魅力在哪里?

记者试图通过权威数据和案例寻找答案。

净爆人口损失279万?事实:不降反升。

5月2日,大量流动人口离开郑州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诸多讨论。一些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贴吧等。显示:“根据卫生健康部门近期核酸检测数据,郑州市人口为981.3万,较2021年初的1260万减少279万。”

消息一出,很多网友都信了。有网友表示,去年“7·20”特大洪水,加上接连爆发,让郑州雪上加霜,一些工地没有复工。“大量农民工选择逃离或选择其他城市”。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记者调查后发现,网帖中出现“近期核酸检测数据显示全市人口为981.3万人”,且无法找到出处。

2022年3月14日,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1274.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9.1%。即使经历了“7·20”特大暴雨和多轮疫情冲击,郑州市常住人口仍比上年末增长0.7个百分点。

根据此前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郑州市常住人口为1260057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8626505人相比,增长了46.07%,年均增长3.86%。郑州是河南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河南唯一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5月6日,郑州市全员核酸检测数据披露,共检测1304.99万人(含杭空港区)。与2021年8月郑州第五轮核酸检测相比,有1238.63万人,增加66.36万人;与2022年1月郑州第四轮核酸检测相比,有1188.89万人,增加116.1万人。结合大数据分析,加上节前已离开郑州的约47.36万人,目前居住在郑州的人口约为1352.35万人。

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插图(1)5月17日,郑州东站附近,一辆高铁驶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与去年8月份相比,今年5月份的核酸检测采样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13.72万。”对此,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顾表示:“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是摸清一个城市人口数量的有效途径。数字显示,郑州人口超过1300万,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个好消息。说明郑州人口虹吸效应进一步显现,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那么,郑州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顾说,这离不开郑州各种优势的叠加:枢纽强、项目多、政策好、平台大、环境优。“郑州的人口优势一直很突出。作为一个一亿人口省份的省会城市,郑州的市场空非常大。特别是国家提出扩大内需战略后,人口优势将更加明显,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插图(2)2022年5月28日,郑州市经北六路与经开三街交叉口的一个美食夜市广场,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就餐。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城市的选择是人们用脚投票的。

“郑州有很好的人口虹吸,这是经济发展的因素造成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说,经济越活跃,公共服务越好,发展环境越好,就业机会就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这是人们聚集在郑州的重要因素。

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口规模是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竞争的一大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正相关。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多项战略和政策的加持下,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营商环境和宜居环境大幅改善,资本、人才、技术加速向郑州流动,带动郑州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常住人口快速增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认为,郑州市常住人口、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实现了连跳,意义重大。这是城市稳步发展战略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标志。

交通枢纽优势凸显,“米”高铁进入倒计时。

郑州,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是交通枢纽。记者从郑州获悉,郑州已从中国“铁路心脏”升级为“高铁心脏”,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已在郑西、景光、徐峥、于正、付正、上合杭、郑泰高铁开通运营,“米”字的最后一笔即将画上。郑州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M”字形高铁的城市。

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插图(3)阿塞拜疆丝路西航空公司正在装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郑州拥有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和中国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米”高铁已进入倒计时,以郑州为中心的“2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人口4.08亿,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三分之一;从郑州开始,“3小时城市圈”可到达的大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

郑州也是导航空的枢纽。郑州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运输规模连续四年“双第一”华中地区。从郑州出发的“2.5小时飞行空圈”可以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和市场。

此外,郑州已经深深融入了“一带一路”。虽然不在边境或沿海,但“四条丝绸之路”可以方便地连接世界。

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完整产业链。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的全球经济低迷、消费不振,让很多企业,甚至是知名的万亿美元企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很多地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郑州最近的情况怎么样?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22日,SAIC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这是郑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也是郑州锚定“两个确保”、深入推进“十大战略”、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引领现代河南建设步伐的具体行动。

新项目带动新增长点,一批新项目是新的增长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赢得发展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郑州坚持项目为王,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链主,通过抓项目、建平台、创环境、育链条,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不断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的产业基础。

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新区郑州片区“一区多园”建设启动实施;中原科技城已签约头部企业、大所、领军团队87家,入驻32家;全省首个智慧岛——中原紫龙湖智慧岛成功揭牌;18个城市脑功能应用场景全面推广,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7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9%;物流业新增甲级以上物流企业18家,新增省级示范物流园区5个...

今年以来,郑州做好“频率放大”、32项帮扶中小企业“硬核”措施和十项专项措施,支持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放帮扶中小企业奖励资金8.1亿元。它将奖励“小巨人”企业200万元,个人冠军500万元...在一系列优惠政策下,是中小企业的春天。继续推进“万人帮万企”活动,在促进工业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工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

十项“青年人才新政”出台,“人才争夺战”再度打响。

无论你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当你到达郑州时,迎接你的将是一个爽朗的“中国”字。不管什么味道,到了郑州,都有一碗味道浓郁的酸辣汤欢迎你。地处中原的郑州,是一座包容、开放、包容的城市。

4月15日,“活力郑州·青年郑州”郑州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推出10项“青年人才新政”,向全球青年人才伸出橄榄枝,送上“大礼包”。诚邀郑创新创业,让青年人才来了、住了、留了,实现“双向出行”。

设立100亿元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博士后最高30万元资助、青年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这是郑州最新出台的10条“青年人才新政”,拉开了“人才争夺战”的序幕。

2022年三分之一即将过去,人才引进的竞争将再次升级。除了北上广深等第一梯队,杭、渝、成、Xi安等第二梯队,对人才极度渴求的中心城市也纷纷抛出“橄榄枝”,发布“英雄帖”。中部人口大城市郑州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诚意,种下梧桐树,静待凤凰来。

近年来,为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郑州市逐年升级人才政策。2017年11月,“智汇郑州”“1+22”人才政策启动;2020年9月,在“1125人才集聚计划”、“智汇郑州”等人才政策基础上优化升级,推出3.0版本。

郑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十三五以来的五年,郑州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042人,项目团队413个。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仅2021年,郑州新引进高端人才450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为31600余名优秀青年人才(其中博士1578人)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和首次购房补贴10.75亿元...

着力打造四个“高地”,为“官”提供大舞台

区域发展,只有符合国家战略,才能顺势而为;只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提供凝聚和赋能的大平台,才能大有作为。

据郑州某机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郑州航空空港口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三区叠加”...郑州正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地区。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对郑州的发展寄予厚望,将郑州都市圈从“1+4”扩大到“1+8”。扩展后的郑州都市圈赋予了郑州“当好国家队,推进国际化,引领河南现代化”的重任。这一切都为郑州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为“郑龙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而有力的平台。

郑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郑州要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总体规划,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努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

目前,郑州正以中原科技城为主要平台,全力支持省科学院重建振兴,推动建立省内知名大院所、知名企业总部、龙头企业R&D中心等。,从而打造中原创新高地。

3月4日,被誉为“河南陆家嘴”的龙湖金融岛正式开岛,这里将成为聚集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金融人才的高地。随着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世界各地涌向郑州追逐梦想,用汗水和智慧绘制出这座城市奋斗的底色。

有温度,向上向善的力量,展现了城市的大爱。

2022年4月,郑州市“两会”召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并不显眼,却直击人心:2021年,郑州慈善捐赠额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2021年,郑州遭遇多轮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郑州遭遇“7·20”特大洪水。2021年的郑州很不容易。然而,即便如此,在郑州创造的“第一”背后,是全市人民的同舟共济和大爱。

温暖一直是郑州的底色——

九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凝聚了向善的力量。胡佩兰、龙海大院、王宽连续三年当选,实现迄今未破的“三连冠”;10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5人获河南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83人获郑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道德力量塑造了城市时尚;中国好人19个,河南好人72个,文明阴雨。

崇德见思齐,是郑州人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本色。

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插图(4)5月5日,郑州按下“暂停键”,全员第二轮核酸检测进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目前,在郑州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个个英雄典型,用实际行动来回答:2022年5月3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立即启动了“绿城使者——小红象健康行”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行动,第一天就招募了27.4万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活跃在不同的岗位上;截至5月14日18时,全市已有4991支志愿服务队投入运行,共招募志愿者370969人,平均每天值班志愿者131087人,单日高峰值班志愿者162091人,累计提供志愿服务657.61万小时。

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不会忘记每一个孜孜不倦,真心付出的人。

2022年3月,郑州率先试行志愿服务积分全市兑换机制。各开发区、区县(市)结合实际,试行了“道德银行”、“慈善银行”、“爱心银行”等做法,建设了700多个具有积分兑换功能的积分点。近20万志愿者用积分换取商品和服务,涌动的爱心形成共赢闭环。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有了激励反馈措施的载体、机制和普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更加有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互动氛围,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到2022年5月,依托“志愿郑州”管理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236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0780个,“城市志愿红”成为城市温度最有力的注脚。

“此时此刻,当我们回首过去一年的日子,走过了风风雨雨,跨过了沟坎坎,更深知过去一年的艰辛,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英雄。”2022年1月,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万名郑州人,这是给你的第七封信”,激励了千万市民,感染了千万网友。

与此同时,1月初,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郑观新闻、办、郑州出版、中原网新通桥建设运营“郑在抗疫情,帮扶到底”等新媒体帮扶平台,直面广大市民的“急难忧”,一度备受关注。

五一以来,平台收到的求助信息急剧增加,最多一天超过3000条,创下单日新高。工作人员24小时不停,成为“翻译”、“调解员”、“翻译”、“知己”,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将后台所有“待处理”的求助信息变为“已解决”,改变了疫情期间成千上万郑州市民的“怎么办”。

都市故事里有太多的“第一次”。

郑州是大河之畔、黄河奔腾之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青铜铸造的鼎,拂去了3600年的沙尘暴。也是人文始祖黄帝的故乡。也是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的精美骨蚕雕。

郑州的城市故事里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郑州李家楼巩峥墓的发现,郑韩古城的考古,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春秋》所描述的东周时期的繁华社会。郑州商城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领略到了商代早期的霸气。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诞生前夕的涅槃。郑州裴李岗遗址让人惊叹中华民族第一次开始走向文明的奇妙气象。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的发现,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古代人向现代人进化的铿锵。

郑州常住人口(河北省十大人口大县)插图(5)祭祖仪式现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一个陶鼎、第一个陶蚕蛹、第一个陶俑、第一件丝绸、第一件原始青瓷、第一幅北斗七星九星图、第一件金箔装饰、第一组九角藤壶、第一版城市...

在郑州发现的许多中国考古界的“第一”,不断拓展人们认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视野,不断延伸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的轴线,不断更新丰富,不断刷新认知,不断激活再现。在2021年召开的社会科学年会上,专家们认为,无论从地理位置、考古发现还是城市起源来看,郑州一定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的第一个首都。

今天,文化遗产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自信:

郑州正以举旗、聚民心、育新人、发展文化、展示形象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人、以文塑造城市,充分展示文化自信、文化实力、文化特色。

是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回顾郑州的历史,自2011年郑州经济进入前20名以来,一路弯道超车,大踏步前进。过去几年,郑州经济总量已上升至全国省会城市第七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2016年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序列。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将郑州打造成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城市,为郑州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郑州发展作为全省的大事来抓,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加强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大力支持郑州发展。2018年,郑州成为新一线城市。2022年,郑州强化“三标”意识,明确工作定位,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建设黄河历史文化重大标志性城市。

与此同时,郑州市加快实施国家“黄河战略”,深化十大战略行动,加快建设黄河历史文化重大标志性城市。总结中华文明内涵,优化黄河文化带、嵩山周边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布局,加大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力度。加快建设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王城遗址保护、“河洛古国”遗址保护、黄帝故里公园等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沿黄走廊历史遗产带和文化带,提升世界级旅游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标志性城市,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有希望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郑州这块土地,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在变。在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到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可以来,更多的人可以来,因为只有我们来过,才能体会到郑州的珍贵和价值……”在郑州疫情处于关键时刻的时候,清华大学博士、郑州先进计量技术研究院院长林鸿给记者发来一篇文章《河南郑州,一个你值得来的地方》,以郑州科研人员的视角书写这座城市。

郑州,就像网友开玩笑说的,“就像一个害羞的农村男孩,红着脸,笑着,不太会说话,却一直在努力”。比如这个五一“小长假”,疫情再次袭击郑州,全城按下“暂停键”。从5月4日零时起,主城区“出区,不准集会”,到5月10日零时重启,成千上万的郑州人迎来了最难忘的时刻。郑州发布的88号、89号通知,瞬间10万+,成为传播的爆款,见证了政府责任与公众期待的高度融合。

对此,5月11日凌晨,郑州一位网友在朋友圈感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调整郑州主城区的疫情防控措施,无疑是一种模式。7约上,政府公信力背书,市民准备材料,希望“噤声”。七天后,在所有人的期待中,最初的约定如约兑现。决策就是担当,决策就是责任,决策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所以今天的花七天后才开,一切如你所愿...

在纪录片《郑州和青岛谁是北方第二城?,有对郑州未来的期待和预测。尽管疫情和舆论,郑州人口已经超过1300万。这座英雄城市,用一个个“郑州速度”,催生了城市的复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新京报记者苏吉

编辑苗校对陈玉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753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