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二次人口普查)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袁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袁鑫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人口增长是人口转化的动态过程,涉及人口数量、结构、分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袁鑫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袁鑫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

人口增长是人口转化的动态过程,涉及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素质等所有要素的整体联动变化。当前,我国人口总量正由增加向减少转变,人口结构、分布和素质正在发生变化。它是由人口与经济社会“拐点”交织的一系列联动变化构成的。

首先,人口增长的“拐点”将成为定局。人口规律指出,只要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就会持续负增长,从而人口负增长趋于稳定。

根据人口负增长国家的经验,人口负增长的“拐点”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表现为人口围绕零增长波动,然后转为常态化的人口负增长。

从1992年开始,中国人口内部增长率由正变负,人口负增长的能量不断积累,人口同步进入惯性正增长阶段。今天,中国已经在低生育状态下运行了近30年,人口正增长的惯性即将耗尽,人口负增长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的大势所趋。

第二,适度老龄化社会的“拐点”正在到来。少子化(低生育率)和长寿化(低死亡率)是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直接原因,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少子化、长寿化和人口惯性叠加,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前期正好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周期交织在一起。

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二次人口普查)插图第三,出现了老年人抚养比超过子女的情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0-14岁儿童2.53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2.64亿,老年人数量超过儿童,儿童抚养比28.3(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定为基数100,下同),老年人抚养比29.5。

第四,稳态的定居农村社会已经转变为动态的重新安置的城市社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规划的数据,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将为3.76亿,比2010年增长69.7%,占全国人口的26.6%,即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向城镇迁移和聚集。此时人口城镇化水平已达63.9%。

常态化迁移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空,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它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改变着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结构和模式。

第五,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是必然趋势。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领先于总人口负增长。2011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亿,之后进入下降通道,2020年减少到8.9亿。在人力资源优势逐渐弱化的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却越来越厚。

一方面,健康人力资本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儿童健康方面,妇幼保健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4‰、7.5‰和16.9/10万。2019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上升至77.3岁,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教育人力资本大幅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2%和91.2%,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2.2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稳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综合人力资本水平的大幅提升,不仅是中国经济奇迹延续的关键动力,也是人口负增长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64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