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有几个民族少数民族)

2018年以来,云南省启动实施村社干部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双提升”行动计划,依托云南开放大学,对全省村社干部充电赋能,培养一大批乡村致富带头人。去年云南村社“两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有几个民族少数民族)插图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有几个民族少数民族)插图(1)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有几个民族少数民族)插图(2)2018年以来,云南省启动实施村社干部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双提升”行动计划,依托云南开放大学,对全省村社干部充电赋能,培养一大批乡村致富带头人。去年云南村社“两委”换届完成后,12000多名“双提升”学员通过选举进入新一届村社“两委”班子,班子年龄、学历和能力结构不断优化。昭通市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灯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都凭经验做事,很多工作打不开思路。经过培训,眼界更加开阔,群众工作方法更多了。

田园诗画映云岭田园画映云岭。

——云南以党建促乡村振兴纪实。

彩云之南,山黛星罗棋布,碧水含烟。

金秋的云岭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沛的田园诗:勐海新傣楼的凤凰,像镶嵌在边陲的珍珠,展翅飞翔;六十亩村的百合散发着淡雅的清香,很快通过市场分销走向国内外城市;基诺山深处的小浦西古树茶,风靡线上电商,滋养千家万户;独龙江的果实开满了红色的花朵,反映了一千年后独龙族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深切关怀边疆各族人民。先后两次到云南考察调研,多次致信云南干部群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在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取得新进展,为云南发展描绘了蓝图和指引方向,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愿望和创业激情。

雨露泼墨写春秋,辛苦续篇章。牢记嘱托和感恩之心,云南扎实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工作,切实夯实思想基础,建设过硬干部队伍,夯实组织基础,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治理体系,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创业,深耕山林。一幅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田园画卷在云岭深处铺展开来。

凝聚全省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曾是中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部分少数民族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是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云南深刻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云南以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既抓乡村振兴又抓扶贫攻坚,凝聚全省力量推动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促进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始终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始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始终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明确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扩大扶贫成果,牢牢守住不大规模返贫的底线,培育农村特色产业,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环境,培育乡风文明,治理好乡村,建设好基层组织,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事关全局,影响长远。要注重规划、论证、分类,以科学的态度、精准的举措、务实的作风,建设美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圣地。”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刚介绍了云南关于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和专项配套文件,制定了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构建了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为了启动党建,解决问题,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县委书记“一线指挥”和乡镇党委“前沿作战部”。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培训,推进“万名党员进党校”,提升干部推动乡村振兴能力,增强党员带头致富能力。坚持打硬仗,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村全覆盖。开展“共建共治联产”行动,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进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深化抓党建促乡村宗教治理工作,实施农村“领头雁”培训工程,开展乡村振兴“挑战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深入实施“五边”工程,不断推进“边防党建走廊”建设,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边长制”,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开展“万人兴村”行动,组织1万名农村急需专业人才,结对服务1万个村,推动资源、资金、项目引进农村。

职业发展取决于风格和效率。一场作风革命、效率革命正在云岭大地迅速展开:大力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执行;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抓好落实;树立重在一线、重在实干、重在成绩、重在认可的鲜明用人导向。谁当官就支持谁,谁成功就重用谁,鼓励干部行动起来,克服困难。

看稻浪浪,英雄遍地。山区到处都活跃着党员干部。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踏遍村巷巷尾,带领齐新的群众用山、水、乡愁画出乡村规划,把蓝图变成现实。

打开乡村振兴的“组织密码”

“以前到处都是烂摊子,发展不起来。集体经济排在最后,村民怨声载道。如今,村里道路干净了,荒山绿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说起村里前后的变化,西勒庄村党支部书记杨丽华喜上眉梢。

由于队伍不强,组织薄弱,西勒庄村党总支将其列为软弱涣散组织进行整顿,镇党委实行一对一帮扶,吸引有能力的年轻人入队。村党总支带领群众进行环境卫生整治,修建最美巷道,将连片荒山承包给企业种植蓝莓,集体经济一次性创收11万元,一举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村民们重拾发展信心。

“组织强则力量聚,支部强则乡村兴。面对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根本点和着力点,确保党组织的有形覆盖和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夯实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义表示,云南继续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整县推进、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团推进”四级联创,优化村组党组织设置,整改软弱涣散党组织,制定“一村一策”整改方案,实施“一个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一个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结对、一个驻村第一书记、一个县级以上政府单位结对”

绿水倒映青山和郁郁葱葱的柑橘树,一条“五彩缤纷的丰收之路”镶嵌其中。新寨村是玉溪市有名的“网络名人打卡点”。从“落后村”到“红旗村”,秘诀就藏在大帖制度里。村里原来的干部多达13个,忙得没时间给外地人打工。除了干农活,他们无事可做。实行大岗制后,村干部责任明确了,收入增加了,积极性提高了,老百姓的钱包鼓了,村民的笑容更灿烂了。

群众富不富,取决于村干部;国家强大与否,取决于领导者。针对村干部待遇低、岗位设置混乱、职责不清、喜怒哀乐不均、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云南全面实施村级组织岗位制度改革,完善村级组织体系,优化村级治理模式,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按照7人的标准核定每个行政村“两委”职数,规范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管理约束,提高待遇保障,推进村干部职业化。“一岗双责”的全方位重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组织代码”,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2018年以来,云南省启动了村干部文化程度和能力素质“双提升”行动计划,依托云南开放大学为全省村干部充电赋能,培养了一大批村干部致富能手。去年,云南村社区“两委”换届后,12000多名“双升”学生入选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年龄、学历、能力结构不断优化。昭通市复兴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登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人们习惯凭经验办事,很多工作都想不开。经过培训,人的眼界开阔了,人的工作方法也多了。

2020年9月,佤族青年陈云梦经过青年才俊党支部的培养,成功当选为普洱市回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决心改变父辈们没有发展工业的想法,没有致富之路的局面。他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农业开发公司,带动农民实施“魔芋+玉米”、“甘蔗+肉牛”、“坚果+野鸡”种植养殖模式。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么明确的问运河,是因为有活水的源头。吸引农村人才难、发展年轻党员难、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难,是中西部地区农村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新学期的那一年,很多村都要为考生的问题发愁。云南大力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流计划,全覆盖在乡镇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带好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作为吸收培养对象,解决发展党员的“关门主义”、“保青年”、“近亲繁殖”等问题,为村级组织培养后备力量,从源头上储备活水。负重前行,给舞台,青年才俊在基层实践中成长成熟。一批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青年脱颖而出,加入了村“两委”班子,站在了更大的舞台上,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农村特色产业的“绿色崛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是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优势。云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村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把蛰伏的物业资源变成强村富民的产业,把“小茶叶”变成“富树叶”、“小核桃”变成“摇钱树”,推动农村特色产业“绿色崛起”。

一朵花成就了60亩的发展奇迹。走进玉溪市60亩村,百合枝叶翠绿,含苞待放,芳香四溢。望着即将收获的花田,村党总支书记蒋培虎充满了自豪和期待。“马上就要进入收割期了。收获后,它将穿过斗南花市,很快走向全国各地,装扮人们精致的生活。”近年来,60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搞出了“格局经济”,创造了“一朵百合,亿元村”的奇迹。

一片茶叶改变了小浦西人的命运。基诺山深处的小蒲溪村,山沟高峻,森林茂密,曾经是整个族群贫困的代表。村党支部开拓发展思路,探索茶产业增收途径,制定生态茶园建设村规民约,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茶叶共管协议,从源头上改变村民粗放的托管和制茶方式,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拓宽销售渠道。以前每公斤茶叶只能卖五六十元,现在已经跃升到300元,有的古茶价格甚至超过每公斤2000元。村民穆丹丹笑着说,“日子过得像初升的太阳,越来越热。”

一粒粒咖啡,成了满东山村的“富贵果”。普洱市实施的工业集体经济倍增工程,是当地县委书记必须选择的特色工程。在市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满东山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入股合作社,开办咖啡厂。依托市级设立的咖啡种质资源创新基地、加工示范基地、产品研发基地等资源,满东山村主动走向、拥抱市场。随着种植加工水平的提高,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满东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咖啡种植户增收3万元。

一个想法点燃了佛堂村的新希望。该行行长陈放弃“金饭碗”回乡创业,带领乡亲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出了“风水清源”大米、“绿油”菜籽油、“点苍山”绿仙人掌果茶、绿仙人掌果油等系列品牌。联合国内著名媒体人士成立文化旅游公司,打造天马草堂、空中水田剧场等旅游相关业态,探索出了“如今,越来越多像陈这样的“造村人”涉足广大农村,搞活山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牵头,群众参与,人才帮扶,多方合作,多彩的产业奏鸣曲在云岭村落间回荡。乘着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东风,鲜花、茶叶、咖啡粒、果篮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郧西”、“滇牌”农产品驰名中外。“喝云茶,品郭云,喝云卡”成为新一代消费时尚,丰富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支撑了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苍山千年不画,洱海无弦千琴。”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附近的古圣村,称赞这里“令人羡慕,舍不得离开,还记得乡愁”,并在洱海边合影留念,勉励干部群众“保护好洱海”。如今的洱海碧波荡漾,湖面上漫天彩霞,水鸟飞舞,鱼儿浅飞。

环境是云南的一张靓丽名片,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如何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云南省省长王予波给出了铿锵的回答:他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放弃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增长速度和GDP,换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治理的“收获”。保护绿水青山,铸造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

为保护洱海生态,固胜村生态红线内53间房屋面临拆迁。开不开?在村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党员李燕芬率先“砸了自己的饭碗”,把经营多年的餐馆给拆了。党员干部行动起来,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旦做不到,就做两三次。最后他们成功退了,湖的退,释放了洱海的广阔视野。村党支部引导村民将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发展绿色科技农业。去年,大理州政府、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共建的科技学院落户古盛村,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设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建设特色文化大院,培养新型农民、乡村CEO、网络名人人才,促进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生态价值。把云南的村庄规划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专业与民意并重,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村韵味和乡情;推动人才和资本下乡,用好优质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发展优质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快一流生态资源向一流文化旅游产品转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

“推窗看青山,倚栏听流水,古道蹄音,梦纳克利。”那克力村党总支抓住茶马古道遗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里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垃圾清扫和文明劝导,维护了村容村貌的整洁优美,创造了一幅山川依傍古道遗址、村落田园纵横交错、文化创意与庭院经济交织的画卷。如今,纳科里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村民收入比10年前增长了近16倍。

清澈的水和葱郁的山是无价的财富,生态保护好,产业发展起来了。好山好水空好的氛围,好的生态,让很多农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抚仙湖渔民张聪成了“伐木累”旅店的老板。“守着家乡的美景,他能赚钱,生活也比城里人滋润。”90后高世兴回到那可里,成立了茶农合作社,开设了“高老庄”制茶体验馆。“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了,在家也能轻松挣钱。”美术设计师天妃成为上沙村名誉村长,创办了加加吉农耕文化艺术馆,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大理传统农耕文化。“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为村子的发展做点贡献。”

“我的家乡我规划”。去年以来,云南启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乡愁为纽带,组织动员公职人员、能人、农民工回乡参与乡村规划编制,将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用地布局、村庄建设边界等整合到一张规划图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家乡卡房镇量身定制了以智慧农民、有机农业、农旅融合为核心的绿色生态规划方案,尽一切努力把家乡广袤的荒山变成绿水青山。王,云南省委党校教师,是苦聪村走出的第一位博士。他曾多次利用假期回老家调研,摸清了村子的家底,提出了打造酷聪文化品牌的方案,还专门为村子设计了一个驰骋的Logo。

一幅幅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有可实施性的“美好愿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跃然纸上,绘在村院墙壁上,长入群众心中,汇聚起共建乡村的澎湃激情和强大力量。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我想把自己的院子变成民宿,但还是缺少风险投资。可以申请创业扶持政策吗?”“现在村里经营民宿客栈、饭店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应该由村委会成立一个酒店业主联盟或协会,让大家暖起来,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

在白大娃的农家院里,大理州江登村的“书记院坝咨询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村民提出问题和建议,县、镇、村、组负责人现场答疑。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定思路。

“书记驻在小庄,大家的事都商量着办。一线解决问题,一线经营民情,一线做实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院坝会议是惠民利民的议事会,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会。”大理州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翁斌介绍,通过“书记学院坝(楼)咨询会”,解决了很多“老大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州共召开万余次坝会,21.3万名干部群众参加,共解决群众急、急问题1.48万件,满意率达98.69%。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近年来,云南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弘扬新时期“乔峰经验”,编织了密密麻麻的网格治理体系,在“火塘会”“院坝会”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讨论致富之道,“阳光工程”监督村务,由村党组织牵头,大家一起来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像爱眼睛一样爱民族团结”“同吃是甜,同举是轻”。勐海县拉曼村家家户户都挂着这样的傣语谚语。满村党支部书记严说,该村把移风易俗写进了村规民约,改变了过去铺张浪费的陋习,树立了比文化、比家风的新风尚,探索出了傣族帮其他民族、强村弱村、先进帮和落后帮、坝区帮山区的发展模式。“傣族人是能工巧匠。不管哪个民族在村里盖房子,大家都会主动帮忙,就像石榴籽一样。

云南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世界上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563万,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富了,才稳定;当企业繁荣时,它们就稳定。近年来,云南持续推进边境地区党建走廊建设,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原则,实行“五级长制”,带领各族群众感受党的恩、听党的话、跟党走,唱响了“固边防、美边境、富边民”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走在罗达镇曼邦村,仿佛走进了一幅清新别致、韵味十足的画卷:村道宽敞干净,吊脚楼明净,家家户户的屋檐都镀上了金边,门口摆放着鲜花。几年前,到处都是凌乱斑驳的墙壁和彩钢瓦。从拆除围墙、更换彩钢瓦开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打开围墙,团结一心。党员干部带头,村民出力。短短一个多月,村里的围墙全部拆除,彩钢瓦换成了古朴典雅的传统瓷砖,美丽乡村的画卷慢慢铺展开来。村里“颜值”更高,邻里心更近。村里成立了妇女志愿服务队、网格化管理队、巡逻队,守护着村容村貌和边疆安宁。

云飞绿浪翔,白云深处有人。

走过西双版纳的边境村落,木屋林立,依水而居,椰树摇曳,芭蕉倒影,家家户户飘扬着鲜艳的红旗。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场景,就像闪亮的珍珠,串起一串美丽的边陲风光项链。

走在洱海生态廊道上,碧波荡漾的盛开的海藻,错落有致的自然淳朴的白族村寨,市民慢跑,游客拍照,情侣们手挽手依偎,无尽的惬意充盈心头。

闲坐在佛寺门口的老树下,村舍、小桥与青山相呼应。三五个老人下棋打牌,孩子们在学校玩耍嬉戏。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这是新时代的田园牧歌,这是奋斗者的试卷。

今日推荐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刘祖华吴刘烨

监制/胡华宇编辑/金宝校对/罗朝军编辑/李

为/822996965@qq.com做贡献

在@威兆通域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aotong)。如果加好友,请备注县名+姓名+联系电话(例如,水富市张180XXXX0201)。如果没有完整的笔记,就无从考证。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有几个民族少数民族)插图(3)警告:即日起,微昭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图文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媒体平台或自媒体账号以任何形式转载推送。一旦发现,将严肃查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186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