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研究中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洞庭湖、白洋淀、青海湖、滇池、黄河口等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作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研究中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对洞庭湖、白洋淀、青海湖、滇池、黄河口等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湖南日报联合河北日报、青海日报、云南日报、大众日报开展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联合报道,选取了栖息在洞庭湖、白洋淀、滇池、黄河三角洲等湿地的代表性珍稀动物,展示它们近年来的栖息地变化,为当地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发声”。

洞庭湖悠悠鹿鸣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永涛徐殿波

10月15日上午,由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的联合巡护监测组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巡逻监测人员从岳阳市君山区后湖五龙圩出发,徒步1个多小时,穿过齐膝长的草滩,在洞庭湖附近的斋藤优子河暗口地区发现麋鹿活动的痕迹。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10月13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岳阳市东洞庭湖斋藤优子河口一带觅食。张红摄

哟,鹿鸣,一野的苹果!

一只较大的母麋鹿正在和一只小麋鹿一起吃草。有沙沙的声音,母麋鹿相当警觉。她不时抬头,低声说了几声。

麋鹿,传说中招财神兽“麒麟”的原型。有着像马一样狭长的脸,像鹿一样的角,与其他鹿略有不同,像牛一样的宽蹄,像驴一样细长的尾巴,也就是俗称的“四不同”。麋鹿是湿地生物的旗舰物种。洞庭湖自古以来就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生存状况与湿地生态保护息息相关。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虹说,洞庭湖曾经很难找到麋鹿。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麋鹿种群数量稳步上升,洞庭湖再次成为麋鹿温暖的家园。麋鹿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每年大约有10只小麋鹿出生。

沿着20多公里长的斋藤优子河有16个芦苇站。在每个车站,巡逻的监测员都会上岸打探麋鹿的消息。透过望远镜,顺着脚印寻找麋鹿的踪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宋玉成博士,经常根据麋鹿的足迹来识别它们的大小、数量、活动时间,还能识别它们的目的地。

“脚印是新的!”宋玉成惊讶地说,指着一片空开阔的草地,这里有丰富的水草,适合麋鹿聚居,那是刚刚去过的麋鹿的足迹。他分析麋鹿早上在这里吃草,然后找水喝,不会走太远。

"1, 2, 3 ...29个头!”巡逻监控组分工监控,在300米外的浅滩发现一大群麋鹿。虽然今年干旱,但斋藤优子河水资源丰富,麋鹿经常栖息在沿河的浅滩上。当天结束时,巡逻监测组共检测到3组91头麋鹿。

麋鹿,它回来了,就在眼前!

在岳阳市君山区丁字梯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占地330多亩的麋鹿和鸟类救助避难中心。该中心已经拯救了30只麋鹿和150多只鸟。它不仅是受伤和被困麋鹿和鸟类的天堂,也是岳阳的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1)华龙码头长江水域,江豚跃出水面。卫诗摄

洞庭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动物的“朋友圈”越来越大。2021年监测数据显示,洞庭湖区江豚数量稳定在120头左右;野生麋鹿种群数量从最初的10只增长到230多只。鸟类74种40.4万只,数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多。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2)远眺岳阳楼和壮丽的洞庭湖。徐殿波摄

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歌声,成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张新名片。

“鸟中大熊猫”与“定居”白洋淀

河北日报记者李保健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3)河北白洋淀水域,一只小鸭子振翅欲飞。李冬玉摄

“看,有一群小鸭子!”

连日来,在白洋淀湿地同一水域,雄安新区摄影师王战强连续观察到20多只小鸭子在茂盛的水草间觅食、栖息。

小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度濒危的物种,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

2018年5月,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大麦店地区首次观察到两只小鸭子。今年7月,河北省林草局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南部水域拍摄到一幅珍贵的画面——一只母小鸭带着四只小鸭子在水面上涉水觅食,自得其乐。经专家证实,这是白洋淀首次有蓝头潜鸭繁殖。小鸭在白洋淀湿地“安家落户”,从候鸟变成了留鸟。

珍禽被视为环境最好的“环境评估员”和“生态试卷”。小鸭在白洋淀的“定居”,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据,是“华北明珠”的生动注脚。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4)白洋淀新安北堤木栈道。耿辉摄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143个湖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渠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被誉为“华北之肾”。近年来,雄安新区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加快推进生态清淤和白洋淀连通工程,打通湖区水流通道,优化补水方式,改善水动力条件,让白洋淀水“活”起来。在白洋淀上游,建设了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雄安新区白洋淀划定了9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俗称“鸟岛”,为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条件。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刚介绍,今年1-8月,白洋淀8个国控点位平均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为15.9 mg/L,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共有野生鸟类237种,较2017年增加31种;鱼类种类恢复到44种,中国龙猫等土著鱼类重新出现在白洋淀。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的新产房

日报记者李明

10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最美的季节,绿草蓝天,碧水鱼跃,百鸟齐飞,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在湿地里,一只黑色翅膀、红色脚的美丽水鸟格外显眼。它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鹳。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5)东方鹳在山东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上休息。孙劲松摄

东方白鹳的传统繁殖地不在黄河三角洲。为什么现在这辈子还要生孩子?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了近30年的高级工程师朱淑玉告诉记者:“东方白鹳通常在北纬40度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繁殖,越冬地位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它们是纯肉食性鸟类,以鱼、虾、蟹为主食。他们之所以青睐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因为其良好的生态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觅食和繁殖环境。”

东方鹳于1997年4月27日首次出现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共有19只。朱淑玉和调查组有幸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影像。

随着湿地保护的加强,黄河三角洲监测到的东方白鹳数量每年都在增加。2005年,在自然保护区的5万亩湿地恢复区发现了5个东方白鹳的巢,其中两个成功繁殖了5只幼鸟,2006年又发现了5个巢。从此开始了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的繁衍过程。

随着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的不断恢复,生境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冬天,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设置了21个人工鸟巢。

“这样的效果很明显。2009年春天,将近70%的人留了下来。截至目前,我们已经陆续做了115个人工巢,入住率近80%。”朱淑玉说。

为了让鸟类更好地“停留”,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等重点物种的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生大豆等乡土植物的保护和水生生物的修复等。,而且生物多样性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鸟类在这里定居。这里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每年还有数百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繁殖,成为“国际鸟类机场”。

滇池南方鲇的“重生”

云南日报记者王琼梅实习生金文静

国家二级濒危动物滇池金线鲃与鲤鱼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它们的成功杂交,突破了鱼类研究中的种种“不可能”,为滇池金线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换来了一个物种的“归巢”和“重生”。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6)云南滇池的南方鲇。通讯员照片

“上世纪80年代,滇池金线只在滇池支流和龙潭湖发现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介绍。2004年,该研究所从野外引进了200条金鲶进行养殖研究。人工繁殖不容易。滇池金线鲃作为一种半穴居生物,冬天会钻入洞穴产卵,孵化出来的鱼苗会在春天游到滇池觅食。此外,其所需生存温度较低,给水产养殖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2007年,科研人员克服了生存环境、鱼病、排卵受精困难、饵料配比等诸多挑战,最终通过人工手段在滇池成功繁育出300多条金鲶。

2009年,滇池金鲶数量突破10万条。据统计,已有300多万尾投入滇池。“我们在盘龙河设置了一个监测点。刚开始可以2-3个月观察一个,现在每个月可以观察30-50个。滇池的金线鲶鱼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种群。”杨高兴地说。

“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滇池南方鲇养殖成功后,该所一方面将对其进行保育,利用其恢复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会进行育种杂交,发掘其经济价值。

研究团队通过“花-鱼-螺-鸟”的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创造性地利用云南本土物种的回归和繁衍,提升高原湖泊的生态修复能力。2019年,该所在300亩湿地种植菜花,在滇池投放金线鲶鱼和本地螺蛤。短短一周,湿地水质透明度增加35cm,总磷、总氮含量明显下降。目前,这种生态修复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洱海、星云湖、程海、宝丰湿地等地。

与青海湖、黑颈鹤双向“走”

青海日报记者张多军

盛夏,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湿地上,黑颈鹤翩翩起舞——一幅幅和谐的生态画卷,通过监控视频反馈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清的电脑屏幕上。

青海湖是黑颈鹤的重要繁殖栖息地,黑颈鹤是重要的夏季候鸟,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每年3月底到4月初,黑颈鹤陆续从云贵高原迁徙到青海湖。交配后,它们在草丘、芦苇丛或附近被水包围的农田里筑巢。经过漫长的孵化过程,幼鸟破壳而出。10月,鹤父鹤母带着鹤宝迁徙南方过冬。

黑颈鹤选择青海湖,青海湖选择黑颈鹤。这种双向“走”一方面是由于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另一方面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让黑颈鹤安心定居。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7)青海省青海湖湿地悠闲漫步的黑颈鹤。通讯员照片

自2007年青海湖管理局开始对黑颈鹤进行监测以来,孙建清已经保护黑颈鹤16年了。通过取样、观察和跟踪,孙建清发现黑颈鹤喜欢成对繁殖地生活在分散的地方,每对繁殖地至少需要一平方公里的湿地作为“领地”。生态良好、湿地面积大的青海湖成为黑颈鹤最理想的选择。

近年来,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面积增加1.35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率增加21.33公顷,沙地、裸地、盐渍地面积减少3960公顷。为青海湖的黑颈鹤创造了舒适的“温床”。

一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大)插图(8)布赫河是青海省青海湖流域最大的河流,也是黑颈鹤繁殖和栖息的重要湿地之一。通讯员照片

孙建清说,近年来,随着生态的改善和保护的加强,黑颈鹤的数量已经非常稳定,每年在120只左右。2017年出现峰值,达到143。

黑颈鹤生活的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的野生种群数量达到2969只,是保护初期的11倍,新增水禽种类增加到98种。今年9月,青海湖水鸟秋季迁徙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鸟数量达到23万余只,同比增长3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7759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