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简历(李谷一评价郭兰英)

“姑娘如花,小伙子心胸真宽广……”去年12月22日晚,传唱了几十年的郭的经典声音,再次回荡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在青年歌手张野、王宏伟、的簇拥下,89岁的郭高

“姑娘如花,小伙子心胸真宽广……”去年12月22日晚,传唱了几十年的郭的经典声音,再次回荡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在青年歌手张野、王宏伟、的簇拥下,89岁的郭高唱《我的祖国》。这是“为人民歌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大师郭艺术成就音乐会”演出现场。一系列经典被年轻一代歌手重新演绎,观众通过歌声沉浸在共和国70年的回味中。

经过郭的创作演绎,《女子自由歌》、《夫妻识字》、《转真》、《北风吹》、《怨是山海》、《碧水来青天》、《我的祖国,南泥湾》等歌曲,人们都说山西是个美丽的地方,八月十五月亮照,成为新中国70年的历史。闫恩峰、、闫伟文、张野、王宏伟、、、、、、陆、、方琼、王二妮等歌手再次演唱了这些歌曲,大屏幕上介绍了郭兰英的成长和艺术成就。著名歌手、、、和李谷一也登台表达了对郭的敬意。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亲自到场献花,著名画家杨先贤、著名舞蹈家陈、等都到场表示祝贺。亲笔书写书法作品《歌唱、吟诵、舞蹈、塑造英雄豪杰、抒发美好情怀、扬起风帆》,赠送给郭。

一位老艺术家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兰英依然代表着中国乐坛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兰英同志是大家和高峰。她以自己独特的光彩折射出音乐艺术的广阔天地。”一位诗人说:“我爱她的歌,它来自民间,有新耕土壤的味道,像火一样炽热,唱出苦难和奋斗。她的声音是金属箔做的,从心房传来的声音准确、悦耳、刺激。嘹亮的歌声如露水般醇厚,百灵鸟在鸣叫,清澈的泉水在山涧流淌……”

郭的歌《有为》,有什么味道?中国的味道,中国的味道!

那么,郭的“味道”是怎样炼成的呢?

枕着腿睡到半夜,师父来打“换腿”

腿在哪里?

因为贫穷,郭在小时候就开始唱歌。个子矮上不了台,需要一个大人在后面扶着台。没有道具木刀高,垂直举刀的小臂需要用力抬起,才能让刀尖不着地。如果你不小心,刀尖会碰到桌子。在学习和练习中,郭成为了晋剧班的一员。她回忆道,“她当时只有四五岁。她跟着我师父去乡下演出。一曲过后,等待下一个舞台。如果你有一个平台,坚持下去。师父把我放在驴上,骑着驴,两边有服装道具,被子什么的。我坐在中间,铺了个床垫,坐在上面。一开始我是丫鬟,是才女,但是不打旗号。我六岁的时候,演过小武生。我拿的刀比我高。两个孩子站在一起,在他们身下呻吟,他们喜欢这样。在《宋武杀大嫂》中,刀子几乎比我还高。刀站在这里,我的头在这里,但是观众很喜欢。我很认真,我自己也很有趣。一开始是京剧蓝调,我会翻筋斗。”

师父要求睡觉时,让她的脚休息,也就是把她的腿在背后打断,让她的脚在后脑勺下休息。88岁那年,郭比划着说,为什么我现在还能这样走路?我的腿受过训练。小时候练习,晚上睡觉都是把脚放在枕头上。我把脚抬起来,继续睡觉。半夜我左腿,半夜师父用棍子敲,“换腿。”当整条腿被拿掉的时候,我失去了知觉。我问:“师傅,那不是我自己的腿!”我的左腿没有任何感觉。我一点一点下来。师父说:“快点,我要睡觉了!”然后把这条腿放在枕头上。五点前再敲,起床。......这个师傅不容易,也不能偷懒。

睡了两个小时,练了一天。

在太原,郭的新师傅是“九二师傅”。据《百年晋剧》叙述者王永年推算,92大师生于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徐兵狗年。他教郭的时候已经56岁了。郭回忆说:

每天早上四点,我就带着肚子空去野外练声。一开始我唱的不多,但是“喊出了我的声音”。师父教我们喊“嗯”“啊”这两个字(嗯是闭音,啊是开音)。“嗯”字发音时,经腹部共鸣后通过鼻腔从喉咙出来(其实是一种胸腹式呼吸法,而不是把空气吸进肚子里)。“啊”也是小肚子发出的,但是没有鼻音共鸣,是圆的。当你喊“嗯”或者“啊”这个词的时候,也有高低变调,但是很简单。喊了十到二十分钟,声音“热”了,也就是“润”了,就可以接着说白了。道的声调比唱的低,比说的高。每一句都有高低强弱,作用是练音练词。我初学的时候,曾经练过一段“三个妈妈教儿子”。说“出去”(就是嗓子滑了)就没事了,然后就用剧中的语气练习;喊白说白是练习唱歌的很好的准备。那时候的我们无论好坏,每天都要不间断的练三四个小时的嗓子。

师傅教唱歌,主要是根据徒弟的具体情况。如果他鼻音太重,只会说白话,位置不对就不准唱。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情况往往每天都在变。我们有几个师傅轮流教,但是方法是统一的,所以即使换了人,也不妨碍教学。

要能自如地运用声音,必须掌握好几个位置,即前、后、内、外、中音,以及“后脑勺拨筋”(指腔共鸣)等等。前音不是在肚子里发音,而是在前面强行(“eh”)。中音来自腹部,由于利用了下气,所以最圆润饱满。“后脑勺挑筋”就是把音绕到后脑勺上(唱“一马左——”)。这些声音不能单独使用。它们主要用于组合。虽然位置不同,但发音原理是一样的。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郭去了海子。师父让兰英在冰上练声,直到坚硬的冰面上开了一个洞。即使风在吹,雪在飞,你也要张开嘴,对着风雪大喊。有时候会觉得不舒服,生病,所以一定要坚持练习。

从早上四点到八点,海子练了四个小时嗓子。回到院子里,练了两个小时的武术。早上六个小时后,你可以吃早餐。早饭后,大概10点到12点,练习勾喉咙。中午过后,你需要练习“吊嗓”。一天的第二顿饭,早点吃。晚饭后,听师父的戏。那时候戏班里的师徒基本都是文盲,师傅的戏都是背在肚子里的。于是,师父教,兰英背每一个字,都是口传心授。有时我不得不晚上在剧院演出。演出结束回家,一般都是晚上12点。等我睡了,就更晚了。有时候,真正休息睡觉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睡两个小时不停歇,睡在腿上,然后换腿继续睡在枕头上。这一天就是要和身体竞争。这是一个孩子学会玩耍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至少持续三年。为了将来成为“金玉”而不是“泥巴”,有美好梦想的孩子必须忍受这份艰辛。老话说“不吃苦,难找对象。”虽然很多孩子一辈子都没有成为“好人”,但是十几岁的时候却不得不吃苦。

至少,郭就是这么来的。

转折点发生在1946年。

1946年,在张家口,成为晋剧“第一号”的郭结识了新编歌剧《白毛女》。郭说:“我在张家口演过晋剧,满城都在说白毛女多好。因为每天都表演,没时间看。有一天,我只表演了一个很短的折子戏《血手印》,就是压轴。以前是班里其他演员的折子戏。期间大概过了两三个小时,我就趁这个机会跑到人民剧院,好像是电影院看白毛女。”

后来,她在《革命艺术对我的影响》一文中说:

听人说《白毛女》是一部很好的戏,是一部“歌剧”。我不知道是哪种歌剧。我早就想去看了,只是一直没机会。这次见面太容易了,我赶紧去了剧院。我在剧的开头“带”人...说实话,这个时候我已经在剧中演了好几年了。我知道舞台上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是演员表演的,所以我一般看剧的时候不会那么激动。然而,看完《白毛女》之后,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哭。

在我们剧团面前表演的帽子戏法要结束了。轮到我玩了。在我回来之前,演员们拖了很长时间。直到《白毛女》第一幕结束,我才回到剧团。大家看到我的时候,我哭得像个泪人,眼睛都哭肿了。他们以为我出事了,四处问我,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候前面已经敲锣打鼓了,我只好匆匆抹了两把眉毛,化了个素颜就上台了。那天的戏演得一点也不好。不知怎么的,本来应该一个多小时的,我四十多分钟就做完了。我一直在想那个白毛女。我顾不上擦黑眉红嘴,就往那边跑了。还好赶上了上次斗地主的那一幕。

在接受郭的采访时,他说:“起初,我认为它很好,但我看了看,就进去了。尤其是杨白劳喝了盐水死了。当时看不出来,哭的受不了。我呆在那里,想走,但不能用腿走路。我差点错过了我的表演。看完节目,回去就休息不好,脑子里一直在想白毛女。我心中有一个计划。这叫演员演戏。这叫真戏,演员演真戏,所以我特别喜欢白毛女。”

1946年10月,中央政府转移战略,暂时撤出张家口。一些戏曲演员加入了八路军的剧团,随部队离开了。郭回忆说,“我们要出去撤退是因为国民党要进去了。张家口撤退的时候,我参加了革命。当时我很坚定,谁劝我我都不听。”

当时她在同德剧院演山西梆子,赵步桥当经理兼班长。郭不愿做晋剧,赵步桥坚决不让郭离开。郭已经被白毛女叫走了,她的心已经不在剧团了。她不喜欢老戏骨天天咿咿呀呀。她一点也不喜欢。对于老戏班,她觉得没什么可留恋的。她坚决不演老戏,才子佳人。她想演一部新剧,演一个像《Xi》这样的角色。

一套很贵的全套行头,三箱行头,穿的衣服,三副头饰中有一副是银的。郭说不要了。她说,“全都扔掉。都是我自己的。因为部队里没有这种东西,而且我也不演这出戏。我参加了那次游行,背着背包对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不可能再搬箱子了,我就全扔了,整件东西都扔了。再也没有了。”

赵无计可施,问道:“这么多东西做什么?”

郭说:“不用了,都给你吧。”

母亲刘福荣也不同意女儿的决定。她说,“你打算怎么办?你是老戏骨,别人是现代人。更何况你说的完全是山西。人们能理解你吗?”

郭说:“我慢慢改的。”

刘福荣补充说:“革命队伍每天都要爬山、走路,还要行军、走路。你怎么能这样做?你没走过,而我呢,更惨。我该怎么办?”

不管她妈妈怎么劝她,郭根本不听。她回忆道,“反正我就是这样。如果我去找,我就不会再听你的了。没有办法,我妈只好跟着我,加入革命。”

拔掉金牙,写上“党”字

郭加入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团,革命后来到老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因为她一天没上学,她怎么会写“郭”这个字呢?尤其是简化前的“兰”,很难写。参加革命队伍,郭不会登记,不会写简历,一个字也不认识。

我能做些什么呢?别人代替她写的,最后她签了名。但是,签名不会!

所以,学习文化是从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开始的。郭回忆说:领导派了四位先生来教我。一个是学文化,一个是读音乐,一个是讲革命道理,一个是排练新戏。很好。我自己也开始学。当我开始写“共产党万岁”的时候,我会先学习“共产党”这几个字。就这样,我在革命队伍里学会了文化。还有表演,大班,小班,个别班,我们就跟着团队一起。

从16岁到18岁,郭致力于学习文化知识。她回忆:早上跳秧歌,七点上课,每天都是一样的作息时间。挺好的,你说累,不容易,也够累了;你说你太累了。那时候你才16岁,你不这么想。反正我开心,特别开心。参加革命,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是多么光荣啊!当时觉得特别幸福。革命拯救了我,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把我从一个老艺术家变成了新的文艺工作者。有多光荣?

“Xi尔,开门!这句简单的台词出自《白毛女》中,但当它传到郭的嘴里时,它立刻变成了:“孟!”朋友们见了她,开玩笑说:“我很高兴被开导!"

学一句台词,艺术团的伙伴们就嘲笑郭,不分前后鼻音。很多前后鼻的问题,郭都意识到了,并努力去纠正它们。她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但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改可不容易。郭回忆说,“但是吃过苦以后,人家看不起我。”。革命初期,大家都嘲笑我,我很混,平遥话,汾阳话,太原话,张家口话。在张家口待了两年,参加革命,一塌糊涂。人们说你改变了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我甚至不这么认为。最后会统一,统一到普通话。

经过70多年的艺术实践,郭唱腔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味”。“味道”从何而来?2011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四期刊登了钱荣学者的《论原创歌词在歌唱中的地域音乐价值——歌词声音三探》。从语言学的角度,分阶段或历史地解读了《郭符码》。钱荣说,郭在多年的秦腔环境浸淫下,嗓音有了某种“基因记忆”,从而形成了“最舒服”发音的感觉。她的喉舌形成了一种“味道”的潜在判断,可能比她的大脑更准确。所以,即使她自己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或模仿另一个声音,当这些声音从她的喉咙里出来时,她的“喉舌”过滤一次,它仍然会回到“郭的味道”。显然,这并不是说郭没有学习能力,而是说她有一种超能力:把世界的味道变成“我的味道”。钱荣在文章中说:郭是非常受欢迎的歌唱艺术家。网上有人称她为“无与伦比的郭”,这意味着她的歌声有一种人们无法模仿的魅力。与藏语或闽南语不同,西北语言有大量的鼻音化韵母,但它有一个非常吸引人和经常使用的鼻音化音[& epsilon;]。郭演唱集锦[& epsilon;]韵对她的特殊化。重点是有些歌和西北无关,比如电影《上甘岭》里的《我的祖国》。她仍然把歌词中的所有[an]读成[& & epsilon;]。不仅如此,她还尽力把[& epsilon;]的发音感渗透到其他韵部,成为一种整体的发音风格。观众完全接受了这种没有纯正普通话的郭风格。后来又有人尝试用美声或者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来演唱《我的祖国》,但是观众的反响却不如郭的原版。大家只认了郭的《那味道》。

郭在“戏”与“歌”之间找到的“味”的平衡点,已成为佳作。《为人民歌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大师郭艺术成就音乐会》能不能唤起人们对郭的认真研究,让中国音乐学院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味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7723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