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

来源:肥猫的小酒馆(zhihufeifeimao)作者:肥猫今天你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你想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他一定会首选北京和深圳,因为

来源:肥猫的小酒馆(zhihufeifeimao)作者:肥猫

今天你问一个刚毕业的人,如果你想从事互联网行业,你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

他一定会首选北京和深圳,因为他自己可能不知道,也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同学——其他农民工也会这么选择。

今天你问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你更愿意在哪个城市创业?他也不会先选择上海,因为风险投资人都聚集在北京团饭,这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试验场。

而BAT这种级别的公司,从来没有和上海扯上关系。前几年上海的大领导让下面反思阿里为什么不来上海。现在几年过去了,我没有反思什么,但是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去其他城市做硬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连香港的银行家都跑到杭州去了,上海人再也不敢说“西湖是上海人的后花园”这样的老话了。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

据说支付宝找建行合作的时候,上海的几家支行都不愿意接手。现在,这些支行来自支付宝的存款可以占到全部存款的一半,跪都来不及——这很好地解释了当年什么叫不理不睬,现在却爬不起高了。

浙江海宁最初的口号是:连接上海和杭州;前年改成了连接上海和杭州。一字之差,颇为关键。是时间和素质的积累。人都形成了,你再去争取当然不容易。

上海曾经是真正的互联网的第一梯队:首先是中国最高调、最昂贵的公司唐毅,其次是电子商务的先驱易贝。

在内容输出平台上,谁能比榕树更早?论游戏的吸金利器,谁没给80后男生买过九城和大典卡?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查餐厅(大众点评)、点外卖(饿了么),你还在用上海本地几家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吗?甚至携程我也很少用。直接在官网买机票更省心。

上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掉队的?

要知道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和人才都不缺。为什么这十年来似乎从来都无法应对之前所有的互联网出路?

就连风险投资家也普遍不喜欢在上海投资的公司,认为他们没有发展。曾经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只要是上海的,总是活了几年,但是没有站稳脚跟,很快就站稳了,势头很快就衰落了。

要知道当年上海的易迅能PK JD.COM。上海原来的新蛋、丁丁地图、人民网都像被降职了一样,没有一个做大的。

但是上海的互联网公司,稍微有点大的,也难逃被合并的命运:原来上海有个土豆。结果创始人自己离婚去世,最后被优酷收购。

大众点评网本该是上海最有前途的互联网公司,却被美团合并,管理层出局。

易迅被Deyou收购,德佑被链家收购,安居客被58收购,1号店被Deyou收购。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1)

当他们的种子选手都倒下的时候,上海政府才意识到不对劲,终于开始推广互联网。那么整个想法就是做好工作。

这个反应太慢,太晚了。

因为上海长期没有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平台的存在,很难获得人才聚集效应。没有人才聚集,就没有活跃的氛围。不信你自己发几个招聘广告就知道在上海创业有多难了。

现在互联网都差不多了,各种共享经济都在烧钱打仗,马太效应。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是闹着玩的。落后一步,落后一步。

上海在互联网方面只会比北京、深圳甚至杭州更差,没有赶超的希望。

很多人自我安慰说,上海靠的是金融贸易和制造业,互联网只是很小的一个板块。这其实是格局和眼光不够才能得到的看法。

像水和电一样,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为失去了机会,

所以失去了一系列新事物落地、爆发的可能性。失去10年的机会可能会持续整整一代人。错过这个互联网红利,可以说是上海近年来战略发展的一大失误。

这口锅到底应该谁来背?

简单来说,这个锅关系到上海的金融机构,关系到上海的首脑,关系到每一个上海市民。三者结合在一起,给外地人的印象是这个城市相当缺乏创业精神和互联网基因。

上海有一千五百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居全国第一,本外币存款十几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的双总部,各大银行的总部或者地区总部都扎堆在一起。

但在这样的资金加持下,新兴企业在上海还是很难获得融资。

互联网创业早已不同于十年前的车库文化,现在是为了钱的游戏。

每个人都有想法,你能想到的别人都能想到。步骤上没有质的区别,所以一开始,谁也不会比谁差很多。关键是看谁有足够的弹药和足够的钱烧,谁先获得融资,谁以低价赢得名气,谁先开始并购大战。

上海的金融机构对新兴企业非常保守,以至于年轻的创业者一开始的弹药就比别人少。他们怎么和别人竞争?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2)

当年很多互联网草根企业去浙江落户,当地政府提供各种税费、土地等支持。如果同样规模的公司来上海,估计上海的眼皮都不会翻。

张江、漕河泾还是不毛之地的时候,就作为所谓的创新基地。现在我真的出名了,我为吸收新的创业公司设立了一个高标准。上海这个地方从上到下,只会正视那些“已经是大人物”的人,对那些尚未证明自己的人充满无限警惕。

樱桃很好吃,但是树很难种。我不想承担霜雪雨的风险。我害怕灰尘和其他东西。我只想等着摘水果。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起步阶段没有深圳风险大,发展阶段没有杭州支持。最后的结果是更有背景和政策的北京首都摘了果实。北京的行业里还没被竞争对手收购的,基本都转向腾讯或者阿里了。

过去的成功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不可否认,20世纪90年代上海引进外资总部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铁幕外等了几十年,外资迅速涌入,这一波资金直接引爆了上海经济的腾飞。再加上国家当时放宽了对上海的纳税义务,上海的财政终于有钱升级基础设施了。这导致了许和时代的“一年一件事,三年巨变”。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3)

2000年,力宝啤酒推出电视广告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对上海人的黄金90年代做了里程碑式的总结。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上海人都会唱这首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本土民营经济还很弱,基本上都是初级加工品。苏南和浙江的乡镇企业只能做炒瓜子和塑料脸盆。传说中的牛仔裤换飞机,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上海的外资都是通用,大众这样的公司是先进的生产线,产值把私虾炸成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在上海的买办血液瞬间被激活,这个红利立刻被啃了下去。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4)

因为这一轮大发展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外资和总部经济都深深地刻进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发展路线。

上海人,从政府官员到街坊大叔,对外资总是充满无限的敬仰,而对民营经济留下的印象总是停留在村炮、土鳖的阶段。

这种偏见造成了整个城市的买办文化和高级打工仔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

上海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买办文化。以前上海名校学生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当时500强基本可以等同于外资),在500强工作的人都觉得很自豪。

连国企都觉得土。没想到现在风水轮流转,成长最快的却成了中国本土企业。

前几天我问了一家荷兰世界500强公司上海办事处的人,他们发现他们的工资还停留在6、7年前的水平。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现在多少钱?没有概念。去网上搜一下。它会把你吓死。

那些一毕业就进外企的人,现在都会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基本卡在玻璃天花板里。等他们老了,还得天天看大老板的脸色。他们和BAT早期那些身家过亿的员工之间的差距,已经是同龄人几辈子都达不到的了。

拜错师傅学香港

董建华说一口老派的上海话,比90%的上海人说的上海话好多了。因为香港上流社会的上海政商界人士,以及上海特殊的历史渊源,这群人一直是上海市政府的座上宾。

由于两座城市有着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上海的管理层在90年代直接借鉴了香港的许多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验在当时看似先进,但现在随着香港自身问题的逐渐暴露,回过头来看这些发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实为上海埋下了很多祸根。

香港和上海最大的教训是房地产经济。

后来董建华自己也掉进了这个大坑,直到今天还没有爬出来。当然,其他城市也不能幸免于房价的问题,但是房价带来的商业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除了房价,其他城市的成本都不高。

不然上海各方面成本都高,房价还要涨几倍,中小企业基本就没出路了。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5)

香港现在被这个困住了。如果你很久没去过香港,你会发现现在很多老字号都找不到了。因为房租太贵,他们每天不断关门。沿街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和化妆品店,还有满大街的房产中介。老字号依然如此。普通年轻人创业吃点小饭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怨念,一直闹。如果互联网能像大陆现在这样提供这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我想香港的年轻人不会生气。

上海向香港学习的第二课是精细化管理。直接后果就是上海开业的合规成本太大。

精细化管理其实是好的,能带来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错误在于时机不对。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还远没有到能够负担得起精细化管理的时候——要知道精细化管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非常昂贵的成本。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后治理,先擦边,后洗白。太多的纪律不能完成任何事情。一个云的男人可以大胆到在杭州做支付宝。如果他在上海,早就被经侦抓了——几百亿存入支付宝是开玩笑?赶紧研究一下是否合规,赶紧关掉。

广东更是如此。为了留住大户,什么都可以谈,连劳动法都可以谈。这在上海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需要容忍踩线的行业在上海是无法发展的。

过于谨慎也让香港错过了阿里。几年前,阿里的ipo首选香港。于是,一群腐败的学者跳出来说AB股不符合香港的公司治理传统。最后马云去纽约敲钟。

香港政府终于做出了反应。他妈的,我为什么要和钱过不去?最后,它同意加倍股权,但黄花菜凉了。这种破鸡的气质决定了香港走不出互联网。我们只能看着深圳把HKUST那帮人吸走,我们的数码港最后只能沦为一个地产项目。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6)

屌丝完胜体面

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输者得天下,这是互联网这个最依赖规模效应的行业的第一信条。中国互联网过去10年的发展路径,是一部其余者崛起的故事集。

我们几乎见证了各种应用和软件的逐渐退化,见证了娱乐内容无可救药地滑向低智商。时至今日,体面和优雅已经彻底崩塌。

屌丝的数量多到让人应接不暇,这意味着考虑到商业的最大化,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堆给屌丝——你要揣摩屌丝的心理,压抑自己的挑剔品味,忍着恶心去服务他们愚蠢庸俗的需求。

作为回报,你可以从中国无穷无尽的屌丝身上榨出巨额财富。这是大多数互联网巨头崛起的秘诀。

这个过程对上海人来说太难了。因为追求高品味,鄙视低品味是刻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他们很难忍受恶心去为他们鄙视的人服务。

上海的城市气质和残余的互联网人才,相当不适应中国互联网下半场的数量扩张式发展模式。可以说他们在产品设计和理解上都跟不上中国屌丝的狂奔。

这种“节操”和“底线”让上海错过了无数在互联网大潮中发财的机会。因为这个互联网泡沫的本质是消费愚蠢驱动的泡沫,屌丝越多的地方,互联网的发展就会越好;骗屌丝的人水平越高,互联网创业就越好。假医疗广告,卖假货,求欢,是BAT的第一桶金。所有企业都有原罪,原罪爆发越多,就会越大。上海太体面了,第一桶金没了。

我身边的上海人,想创业的人,有着一切文艺上极其高端、清新的想法——这显然不可能有未来,因为他们幻想中的那些高层次、高消费的人,与屌丝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的数量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海本地的网络名人店根本赚不到钱,但是场景很美。

这种差异在文化领域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上海的本土文化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一种“小资、矜持、低调”的文化特征。像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大大咧咧,经常言行出格,根本不是上海菜,但正因为如此,以震撼、奔放、大规模吸引屌丝内容制作团队,才能抓住全国的屌丝心,快速获得流量,快速致富。

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

BAT开始玩偏门,而最不愿意玩偏门的恰恰是上海人。相比北京,上海的普通人并不是真的喜欢互联网公司。这其实是导致互联网独角兽走不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在社会压力下。当你的父母,你的同龄人都反对你鬼混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丝毫不受影响。

几个年轻人合伙开了一家皮包公司。中老年人觉得只是在吃青春饭,瞎混。很多年轻人自己都觉得不靠谱,所以你要一个初创公司去招聘上海本地的年轻人就很奇怪了。

上海人讲究大平台做买办,就像《围城》里的张小姐一家,用洋货过着有腔调的生活,讲求一种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

上海人对高大的工作环境有着强烈的偏好。我记得最夸张的例子是几年前Kaixin.com还活着的时候。当时流行各种话题投票。我记得上海有个地方投票。如果能在环球金融中心(当时上海最好的写字楼之一)工作,你愿意每个月少交1000块钱吗?我看了觉得很可笑。还有谁愿意这么做?发现成千上万的人愿意点击。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7)

在我毕业的那些年,所谓的好工作是指有没有陆家嘴的高楼里的各大金融机构,或者静安寺、淮海中路附近的咨询、律所、奢侈品巨头、快销巨头。再差,以后换工作也容易。甚至在政府当公务员都是自觉的。你的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一想到和一群屌丝混在一起就很尴尬。张江那么远,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不毛之地,鬼才去的地方。

10年前,复旦的人穷到去商业银行。别看复旦系基金经理人数全国第二,控制金额全国第一,新财富排名blabla。当年去中国资本的都是二流,经管学院最优秀的学生都被GS抢走了。毕业后起薪差不多小了一百万港币,还有一堆麦肯锡等人追着我。我为什么要像开百宝箱一样去互联网行业?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8)

所以上海人不在乎拿不到BAT这样的大互联网公司,也不着急。他们生活幸福,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对于互联网公司和民营企业来说,上海的顶尖人才都被外企和垄断国企消灭了。你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就是别人选择剩下的,何必呢?

阿里巴巴创业的时候,十几个人挤在小区的一个房子里,改变了上海的机会成本。有多少人才能够坚持下来?蔡崇信放弃年薪百万美元,去阿里巴巴和马云一起工作。他的年薪只有600美元。上海人绝对做不出这种事,今天发财活该。

年轻人进取心严重不足

外人看到这里就不用看了。他们要说的都说完了。以下内容是写给上海本地男生的。

我知道这里很多上海人要在评论区骂我了。先别反驳我。我自己也是上海人,所以我很清楚上海这一代年轻人在想什么。所以我可以告诉你一个非常明确的事实:

我们上海的年轻一代真的缺乏主动性,极度渴望安逸。

你饿了吗?大概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公司,CEO也是上海人,来自交大。他对上海人的评价是这样的:“如果上海人做不到,互联网行业也做不好上海公司。上海人,想赢又怕输,喜欢保持自己的矜持,不斗不赌不狼!”

先不说去掉狼这个词是好是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挺准的。这就是上海整个城市的气质,精致写实,慵懒胆小。顺便问一下,你饿了吗?这家公司一点也不像上海人经营的企业。据说他们里面的上海人都是老板背后的疯子。

现在,上海的年轻人痴迷于吃喝玩乐,但他们对那些过于积极和雄心勃勃的人评价很低。在上海话里,有一个词形容丑吃的挣扎,这个词就是“姚”。不要被这个词钩住。一旦挂了,你当地的社交圈瞬间崩塌。这个词在别的地方可能是中性的,但在我们大上海绝对是贬义词。

相反,如果你试图走“姚”的反面,你会因为你的口音和个性而被称赞。总之你一定会被夸的。比如那个葱油饼就体现了上海人的观念:五点下班不管多少人排队,人家都不要你的钱。关键是涅槃必须庆祝。这才是最重要的。

丁丁地图上海(上海丁丁交通查询网app)插图(9)

年轻人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和前辈有很大关系。上海老一辈老人被体制化的太厉害了,上海人大的普通人大多遵纪守法,独生子女多,不喜物,谨小慎微,与时俱进,注重与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平淡。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已经变成了只想做一个标准的模范员工,而不敢想做一个被血雨腥风打死的老板。

有点钱的上海家庭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上海历史遗留下来的人才都是和欧美外企有关系过来的,习惯了在那种压力和氛围下工作,根本接受不了初创互联网的鸡血式工作方式。最理想的工作一定是离家近的,钱的多少是次要的。People.com的创始人是河南第一的科学学者。据说和一个上海弄堂女孩结婚后,开始喜欢小资生活,后来就失声了。现在进入上海的外地人也效仿上海追求小资情调,喝咖啡泡女人,自然不可能有创业氛围。

前面说过,活得太小心翼翼是一种奢侈。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才能赚大钱。过度保守的思维和既得利益者的稳定,让上海很难有那种草根想尽办法创造自己的土壤。幼苗即使长出来,也很难长成参天大树,耐力不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我们父辈即将推出历史舞台,但我们准备好接手了吗?

一点后记

没有上海的发展,中国现在的经济就上不了一个台阶,上海善待国家。但上海近年来逐渐衰落也是事实。作为上海人,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

上海十几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足以让人感到悲哀。上海这十年没剩下多少优势了。互联网的这种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政府干预很少的,可以说是几十年才有一次的机会,上海没有抓住。没有优质企业出现,外资红利没了,大量高薪高职位流失到其他城市。最后当地人只能得过且过,连大学生都能抢到地铁旗。

互联网是一个极其年轻的行业,特别需要坚持和冒险。JD.COM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连局外人都不敢看。小米的崛起就像一部玄幻小说。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十年将会带来更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这一代上海人抓不住,我们的未来就堪忧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达更多信息,

如果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及时联系边肖,我们将及时更正和删除。谢谢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7267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