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十年内战(国共十年内战局面结束的标志( ) A)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十年对抗1.工农武装政权(1)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

历史知识梳理之高中历史之通史版之从国共十年对峙到解放战争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十年对抗

1.工农武装政权

(1)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率领两万多革命军在南昌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重新整编,如期南下。南下广东途中被敌人拦截,起义部队损失惨重。一支转移到海陆丰地区,另一支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粤、赣开展游击战争。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被派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选修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出席“八七”会议,提出了“通过枪杆子获得政权”的著名论断。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两省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失败,毛泽东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进军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10月,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各地建立了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4)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理论总结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建立红色政权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了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把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移到敌人力量弱小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红军长征

而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人心惶惶,蒋介石接连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1934年10月,由于领导人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出南方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掌握了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从此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指挥红军摆脱了同民党的围攻,革命形势开始出现转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无论是过去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日本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了。日本占领中国台湾省后,继续觊觎中国领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东北三省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日益沦为殖民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二。抗日战争

1.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开始,建立抗日民团统一战线。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共产党周围的两党再次合作,联合抗日。

(二)正面战场和战后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政府组织了几次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如上海战役、太原徐州战役、武汉战役等。其中,上海之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华的美梦,日军速战速决计划失败。徐州之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获全胜。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后变为抗日前线。由于敌强我弱,我军无力阻挡日军进攻,接连丢失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六周之内,受害者超过30万,屠杀方式极其残忍。

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

(一)解放区的民主

【选修2】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基层民主选举,参与各级政府的施政。凡年满18岁赞成抗日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元老院和政府中,代表工人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人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间人和开明绅士各占1/3的名额。“三三制”的实行团结了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意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新民主主义》等文章。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和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也日趋成熟。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你所有工作的指针。”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同治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抗日战争的胜利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对法中法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对法中法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人民解放战争

1.为和平和民主而斗争

(1)重庆谈判和抗战“双十协定”胜利前后,中国面临着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专政的两种命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邀请毛泽东来渝“讨论”国内和平问题。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和周恩来从延安飞到重庆,在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轻判。经过40多天的会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穆斯林共产党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议》,确定了和平、民主、共同发展的原则。然而,没有就人民军和解放区政权的法律地位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根据“双十协定”于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一项有利于人民的CPPCC协议。尽管如此,《CPPCC协定》很快就被国民党撕毁了。

2.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内战开始,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时,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8个月消灭敌人70多万。国民党军队被迫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天开始,国民党军队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几个月后,他们被解放军粉碎了。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到1948年秋,我们的力量发生了最重大的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于是接连发动了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了整个东北,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华东和长江以北的中原广大地区,平津战役基本解放了华北。三大战役消灭了150多万侗族人民党的精英分子,中国革命就在胜利的前夜。

(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战场上的失败迫使蒋介石下台,发表“和平”声明。鉴于这种情况,与中共恢复和谈,双方达成了国内和平协议的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基本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和周朝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解放区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国内少数民族、华侨、无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工作。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面貌。19世纪中期,现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迎面而来。新事物和新思想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1.日常生活

(一)服装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窄袖窄鞋”的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模仿之风悄然兴起,服装改革之风开始萌芽。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破发易服”,认为事关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西方服饰在中国的流行并没有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了中国服饰的进步。中山装和旗袍是毛巾和西方结合的产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更衣、废除缠足等法律,这些法律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移风易俗在大城市,婚丧嫁娶仪式由繁琐的蒙昧变为朴素的文明。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在农村根深蒂固。

2.传播介质

①19世纪中期左右的报纸。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出现了现代报纸。戊戌变法前后,越来越多的报刊由中国人创办,它们大多反映社会思潮。一是维新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宣传改革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先进知识分子大量利用报刊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电影19世纪后期,电影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新型娱乐方式。1905年,北京丰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制作自己的电影,中国电影业由此起步。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宋姑娘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的无声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人和电影。

3.运输和通信

(1)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建了吴淞口至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即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了一条从唐山到徐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曾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时期铁路建设始终没有步入正轨,中国铁路建设进度缓慢。鸦片战争后,船只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航运公司。外国船只穿梭于内江和中国外海之间,控制着中国的水路运输。20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中国水运现代化由此起步。此后,民间创办了近百家航运公司,促进了水运业的现代化。中国航空空始于20世纪初。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航线总长度近8万公里。

(2)鸦片战争后,列强在通商口岸修建通讯设施,开展通邮。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省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己电报的开端。随后,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电报电缆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信网络。清朝在上海开通了第一部电话,民国时期电话发展非常缓慢。通信工具的变革和电信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646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