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时间(遵义会议时间)

文/陈立旭陈云同志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永远

就在许多人认为王明肯定会代替毛泽东而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时,陈云投了关键一票

文/陈立旭

陈云同志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陈云参加革命以来,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一切出于公共利益。

1937年11月,陈云与王明、康生从莫斯科飞抵延安。陈云去延安当中组部部长。王明在苏联期间受到斯大林等苏共中央领导人的信任,担任共产国际候补书记,而中国共产党则受共产国际领导。回国后,王明还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王明到延安后,风头正劲。他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并与CPSU其他领导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想取代毛泽东,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导权,贯彻他的路线。当时,许多人认为王明肯定会取代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王明觉得陈云应该支持他。30年代初,王明在上海时,与当时在中央工作的陈云很熟。后来,陈云和博古一起去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所以王明在心里把陈云当成了可以争取的对象之一。他相信经过他的拉拢,陈云会成为支持他的领导干部。

王明到达延安后,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主张,而毛泽东则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要独立自主的主张。持两种意见的人发生争执在所难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支持,王明受到孤立,于是他寻求同他一起回国的康生和陈云的支持。康生老奸巨滑,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两面讨好。王明试图赢得陈云的支持,但王明错了。陈云是一个表现公共利益,坚持真理的人。他从来没有想过个人得失,更没有为了个人利益牺牲原则。而且,陈云是个斗争经验丰富的人。他从中共历次教训中认识到王明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实际,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并公开表示支持毛泽东的主张。

在一次中央委员会的高层会议上,毛泽东与王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这个时候,中央高级干部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是支持毛泽东还是支持王明。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内的一些同志想到了卧病在床,没有来开会的陈云。他们建议把陈云抬上担架,听听他的意见。后来,虽然陈云没有被抬上担架去投票,但还是征求了他的意见。陈云明确表示他将支持毛泽东并投他一票。关于这件事,时隔几十年,陈云回忆说:当时有人提议用担架抬我去投毛主席的票,实际上我没有用担架抬。我在生病时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支持。

就在许多人认为王明肯定会代替毛泽东而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时,陈云投了关键一票

◆毛泽东与陈云交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此时,陈云因身体欠佳仍在休养,但对国内政局十分关心。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阶段,毛泽东重提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的“形式上的左倾”,自然会牵连到当时与刘少奇、邓小平合作得很好的陈云。在1966年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陈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陈云虽然也参加了全会,但没有发言。“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表态支持“文革”的情况下,不表态的陈云在党内无疑是少数。但陈云根据自己对中国政局的科学分析,没有表态。事实上,他表达了对“文化大革命”的保留意见。从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负责出发,陈云表现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品格,具有公心,坚持真理,不支持“文化大革命”。

陈云去世前,老战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找他要话时,他爱写鲁迅的话:“对一千个人残忍,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话其实是陈云的公益情怀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的写照。

严格要求自己

有着高尚情操的陈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从不搞特殊化。他还对自己的亲属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把人民放在心中,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自律自爱。可以说,陈云是共产党内自律的典范。

陈云一生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曾长期在陈云领导下工作的柏杨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全国财政工作的陈云每天早上上班至少要看三张统计表:一张是前一天沪、津、京、汉、Xi安等主要城市的物价变动情况 另一个是前一天这些大城市国营贸易公司重要物资的库存,第三个是前一天各地的税收。 柏杨说:

当时我在贸易部工作,每天晚上负责根据各地的电报报告制作前两种统计表,并在当晚12点前送到陈云同志办公室。有时陈云同志看了统计表后,认为还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进一步询问,经常询问我们国营贸易公司的销售价格(俗称“官价”)和市场价格(俗称“黑价”)的差别。陈云同志还抽时间亲自调查市场物价情况,经常到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东单菜市场等地逛市场、看店铺、查市场、听意见,看生活必需品、蔬菜、肉类的供应情况和价格变化,获取第一手资料。再比如,为了全面有效地打击投机资本的猖狂活动,稳定市场价格,陈云同志亲自安排,对于粮食、棉纱、棉布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除了正常吞吐外,什么时候集中上市,一次卖多少。国有贸易公司占有,这样事半功倍。

当时陈云的身体也不好,但他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工作到深夜,看了很多资料,做事认真,令人钦佩。

三年困难时期,陈云自己带头减粮,也要求全家减粮。于若木夫人陈云回忆起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她家的情况说:当时物资短缺,每个人都被号召减少自己的口粮,支援他人。我们都把口粮从30多公斤减到20多公斤。我的女儿陈伟兰当时在科技大学学习和生活,她得了水肿。

在条件充裕的时候,陈云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曾在陈云身边工作过的曾宪林回忆说,他第一次去浙江杭州,恰逢陈云生日。于是,厨师准备了一些海参、鱼翅、燕窝,利用这个机会给他补充一些营养。当服务员端来一小碗鱼翅时,陈云连连摆手,露出不悦之色:“这东西太贵了。给我拿下来。”这时,在座的同志说:“都做了,算了,别浪费了。不如让你老人家吃点营养。”然而,陈云听到这里更不高兴了:“这东西不能吃。这个国家还有人没有吃饱穿暖。我宁愿今天浪费一次,免得下次浪费,不然你以后找借口替我做。”曾宪林感慨地对我们说,“大多数人都说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但我们局长宁愿浪费也不吃,就是为了下次不‘浪费’它。”其实陈云这一辈子对自己都是这么严格。无论在北京工作还是外出考察,他绝对不搞任何特殊化,也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搞任何特殊化。一切节俭,一切按规矩办事。

陈云1949年5月从东北迁到中央,住在北长街71号。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让我的办公室来修房子。这座房子已经失修很久了。中央办公厅后勤部几次想修,陈云坚决不同意。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发生强烈地震,很多老房子出现裂缝。陈云住的房子很旧,那次也出现了裂缝。出于安全考虑,中办后勤部再次提出将此房拆除重建,但陈云坚决不同意。拿自己的住处和周围人的住处对比,他说我的房子比周围人的好太多了。为什么要装修?这么好的房子拆了重建,老百姓会骂死你的。如果是为了防震,弄个小钢架支撑一下就够了。

陈云对孩子也很严格,绝不允许孩子搞特殊化。他所有的孩子,都按照陈云的要求,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文革”期间,陈云的妻儿分散在好几个地方,吃了不少苦,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做出了成绩。

谦虚谨慎

陈云生前曾写下这样一面锦旗:“个人名利轻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面旗帜也体现了他的个人性格,那就是他一生谦虚谨慎,从来不谈个人信用。

自从陈云参加革命以来,他就以积极的方式处理个人、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1945年陈云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把这个关系讲得很清楚。他说: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信用观。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是个人的转变。他特别强调,这个顺序不能颠倒。陈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陈云从不宣传自己或别人,每次谈到自己在历史上做得好的事,都是提到别人,提到别人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从来不提自己的作用。1982年,有关部门根据中央指示,编辑出版了他1949年至1956年的文稿。陈云看了手稿后,特别强调:在后记中,必须说明,在他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席期间,有许多人对集体的作用和党中央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他认为,所有重大决策都是集体讨论做出,并提交中共中央批准。陈云还特别提到,时任中国金融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特别强调了一点:千万不要把功劳单独记在他的账上。

陈夫人若木说:陈云在世的时候,他甚至不同意出版他的文集。有人写了一些文章,让他审阅,他却删掉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我记得有一篇部队里的同志写的文章,纪念四保和滨江战役,好像挺长的。看完之后,他删掉了一大段描述自己作品的文字。后来很多人在谈我军在东北战场的胜利时,主要谈的是毛泽东的决策和林彪的指挥,而忽略了陈云的重要作用,陈云生前从未提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陈云是多么的谦虚谨慎。

在陈云专辑的问题上,陈云也表现出了谦虚谨慎的性格。《领袖集》最初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中央的计划出版的,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人。但陈韵坚决不肯出自己的专辑。1990年以前,中央文献研究室曾出版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的画册。按计划,陈云要把它们出版,陈云不同意,这件事就搁置了。1990年,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同志通过陈云秘书向陈云说明,这些人的画册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策划的。毛、刘、周、邓的画册已经出版,陈云的画册也即将出版。陈云还是不同意。再三请求后,他无奈地说:放权,请中央文献研究室。接着陈云郑重声明:画册里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还有毛主席、周总理、同志、朱总经理、小平同志,还有广大群众。

四川省委组织部一位干部回忆说,有一年,他从工作中得知,陈云在红军长征途中,奉党中央之命,秘密从四川到上海,再到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的情况。陈云离开四川的过程既危险又富有戏剧性。他根据资料写了电视剧本《陈云出川》。剧本写好后,和陈云的秘书、陈云的家人商量了一下。是经过同意拍摄的,但没有向陈云报备。《陈云出川》拍摄完成,经相关部门审批,央视播出。陈云因为眼睛不好,基本不看电视。所以他不知道《陈云出川》的播出。没想到,一个新护士因为不知道如何保密,告诉了陈云:“昨天在电视上看了《陈云出川》,太精彩了。”陈云一听,连忙问道:“什么叫‘陈云出川’?”当他知道自己拍了这样一部关于自己的电视剧后,马上打电话给秘书了解情况。他让秘书给他读剧本。他听了之后觉得不可能演这样的片子。他写信给江泽民,要求停止播放这部电视剧。结果央视执行了中途停播的指令。

和蔼可亲,容易接近

陈云生前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属,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他平易近人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方面,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受最深。

从1938年5月到1941年秋,刘家栋担任当时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的秘书。他说:“我和他一起去工作,才知道陈云同志是个老红军。他参加过红军长征,参加过著名的遵义会议。我很惊讶。因为陈云同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中等身材,瘦瘦的,不爱说话,但是身体虚弱,脸色很不好。对人好,总是以很平等的态度和你说话,说话像话匣子,让你觉得很亲切。没有老红军那么厉害,也不是老红军那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但就是凭着这副身体,他经受住了长征这样艰苦环境的考验。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曾在陈云领导下工作过的柏杨回忆说,当他向陈云汇报工作时,陈云经常和他讨论问题。在他们两人的一次讨论中,陈云不同意杨伯缇降低布价的想法,但柏杨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与陈云争论,坚持自己的意见。由于柏杨坚持己见的态度,陈云的下班时间被大大推迟了。然而,陈云并没有不高兴。相反,他继续耐心地说服柏杨与他的意见后,各种比较研究和综合考虑。柏杨永远不会忘记的是陈云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民主作风。

就在许多人认为王明肯定会代替毛泽东而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时,陈云投了关键一票

◆1961年5月,陈云在天坛与群众在一起。

陈云的前秘书顾宗洪回忆说:陈云同志坚持真理,同时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谁对谁采纳。听人反映,他总是请你坐下慢慢说,他静静地听。吕世贤,中南海卫生厅主任医师,1993年三四月间调任陈云。当他来到陈家时,他首先熟悉了情况。四五天后,他被陈云的办公室叫去见首长。在秘书的指引下,卢世贤走进了陈云的办公室。先是陆士贤说了一句“首长您好。”陈云抬起头说,你是个胖子,你是哪里人?听到自己是“江苏人”,陈云说:“其实我祖籍也是江苏人。青浦以前属于江苏,只是后来才划归上海。我们可以说是半个老乡了。”于是,卢世贤原本紧张的心平静了下来,他只觉得长官“很近,不是高高在上”。

上世纪90年代,陈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晚饭后,从饭堂带两壶开水到办公室,路途遥远。公务员会找陈云帮忙,陈云不让,说这也是对我的一种锻炼。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次要给陈云提水,陈云都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剥夺我运动的权利”为由,坚持提水几年。

艰苦朴素

陈云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惯。于若木回忆说,她和陈云在延安结婚时,他们只花了一元钱。也是当时最简单的婚礼。

陈云以努力工作和简朴生活而闻名。他吃了很长时间的粗糙的三季大米也要求它永远不能浪费。他每次做饭前都要根据自己的口粮用秤称一称。陈云吃饭很简单,每顿饭都是按照他确定的简单食谱吃的。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宪林回忆说:“吃饭的时候,他定量配给,多放一点就不吃了。领导的生活很简单。每天中午,他吃一荤一素,两两米饭。曾经,桌上的菜是胡萝卜。他说,这是‘塔利娜姆’,营养丰富。如果一粒米掉在餐桌上,哪怕是一粒,他也会捡起来吃。他吃过的碗干净得像洗过一样,一般人可能很难相信。但是我们身边的工作人员对这些都很有感触,太节俭了。”陈云喜欢清淡饮食,也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吃素。他曾经幽默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人类是食草动物。陈云艰苦朴素的作风是他正直品格的自然体现。

陈云同志决不允许地方领导干部到外地探亲或休养时到机场迎接或送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不接不送”。他还有一个规矩:“不请我,就拿不到”,意思是除非别人邀请我,否则我绝对不会去别人的地方。我不邀请别人也不来。这样就省了很多繁文缛节,省了很多做生意的时间,生活也简单了很多。陈云也不赞成老朋友在春节期间来给他拜年。他说大家都受不了来拜年。最好通过电话拜年,省时省力。

陈云的保健医生卢世贤回忆说,陈云晚年患了白内障。为了防止并发症,他放弃了手术,但如果用眼睛,需要每天用棉球吃点药。陈云用了太多棉球,伤心欲绝。他曾经让卢世贤算算自己一个月用了多少钱。当他得知一个月用了半斤多的时候,他算了一笔账:一年要用多少?如果用这些棉球来织衣服,他能做多少件衣服?算完之后,陈云要求控制棉球的使用数量。

笔者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杂志上看到一张陈云的照片:陈云穿着一件旧毛衣。毛衣磨损的部分已经补好了,底部还缝了一块旧毛线。据说陈云穿这件旧毛衣已经几十年了。作者对比了陈云专辑里陈云的衣服。他基本上一辈子都穿着中山装。除了延安时期的一件旧的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件较暗的,他一直戴着那件,出席党的重要会议或参加国家重要事务时,他也从未换过。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陈云的几件内衣中,很少有没有补丁的,所有的毛衣和裤子都有补丁。工作人员想买新的,他坚决不同意。他说穿上它们保暖就够了。他们还回忆了这样一件事:由于陈云晚年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视力很差,所以不看电视,甚至不看电视上的新闻联播。他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每天早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但是他用的收音机是旧的,用了很多年都没有换过新的。有一次,这台旧收音机坏了。为了保证陈云收听《新闻与报纸摘要》,身边的工作人员从办公室弄来了一台新收音机。陈云得知此事后,执意要还,并让大儿子陈远出钱买了一台收音机。陈云爱听评弹,但几十年来一直用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赫鲁晓夫送给他的一台老式录音机。如果它坏了,它会被修复并重新使用。不管市场上的录像机更新多少次,他就是不换。这台录音机一直陪伴着陈云,直到他去世。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大,但确实体现了陈云的刚正不阿。

陈云死时没有任何积蓄,但他高尚的品格是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贵财富。

这篇文章是党史的独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578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