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什么结构的字(国是什么结构的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原创性思路、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今天发表的三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话题。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0日09版)

党和国家事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当我们共同踏上面向未来的新征程时,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问题导向,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全面深化改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动力。

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历史主动性、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消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形成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为各方面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激发党和国家事业的新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经济改革着眼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文化改革可以更好地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力量。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生态体制改革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了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和军事政策体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显著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总进程,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各领域各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夯实基础、发扬优势、弥补短板、扬长避短,不断建设新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党的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推动各项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中国面临着世纪疫情的考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强大动力,为人类和平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全方位推进,多点突破,稳步推进,向纵深发展。各领域基本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重塑、整体重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制度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加强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动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使全党思想更加统一、政治更加统一、行动更加一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和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们全面发挥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证作用,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显著增强,为我国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人民在社会分配中的至高无上,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基础性制度,为各类资本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规模效应持续显现,市场一体化软硬件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改革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增加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高到18%以上;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截至2021年底,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超过1亿户,发展活力与generate比肩。

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人心,硕果累累。中欧班列继续充分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的独特优势。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全球网络化加快推进,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加快推进,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发展。中国货物贸易世界第一,服务贸易世界第二。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元,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居世界第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们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在养育青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扶弱济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至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9亿增加到10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5.4亿增加到13.6亿。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无家无户”,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阔步前进。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思想深入人心,捍卫蓝天、碧水、净土取得重要成果。山河湖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积极参与和引导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向世界作出“力争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建立健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和积累宝贵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的革命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基础和生命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根本保证。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追赶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改革的根本方向。正是因为我们坚定自己的志向和道路,我们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定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正是因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提出和实施正确的改革方案,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是因为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应对国际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深层次改革的内在要求。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敞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才能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拓展空范围,不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广度和深度。''

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思想纵横)

全恒

它是开放的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成就。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从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从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从11%提高到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双向投资居世界前列。2017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吸引外资排名世界第二,对外投资流量位居世界前三。制度开放加快,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5年缩减,国家级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缩减至31项和27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和试验田,部署建设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积极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外自由贸易协定从10个增加到19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全球最大自贸区正式起航。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打造从“写意”到“工笔画”的“一带一路”,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当今世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对外开放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充分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闭;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方向不会改变,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也不会改变。对外开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也加深了我们对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发展重在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为了赢得中国发展的优势、主动和未来,我们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顺应世界潮流,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发展自己,也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看,百年变局和百年疫情叠加影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国内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家经济周期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畅通国内流通,大力繁荣国内经济,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也将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从而实现与世界各国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新的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闭门造车。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拓空,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对其他国家的市场机遇将更加广阔,将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我们就能以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和平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李政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等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明确了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从组织上、制度上、机制上保证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带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明确国企的功能定位和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要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央企等国企要勇挑重担,身先士卒,做原创技术的源头,做现代产业链的链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维护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科技自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明确新时期国企改革的原则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必须一以贯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两个一以贯之”深刻说明国企改革有立场、有方向、有原则,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三个有利于”定义了新时期深化国企改革的标准。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应该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的活力和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国有企业改革全方位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通过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解决了很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为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有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活力显著增强,营造了各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参与竞争、平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在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和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灵活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推进经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越来越多的国企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机构能增能减。

在一些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全面贯彻“两个一致”原则,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效统一起来,逐步建立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国企分类改革成功推进。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的职能不清、定位不清、发展同质化、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一些混改企业成为完善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的“领头羊”。推进以管资本为重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职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和社会责任履行能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对产业链和现代产业体系安全稳定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成效显著。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不断加大R&D投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不断涌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成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国有企业进一步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排头兵。国有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效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平稳运行、完成全面脱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作者李政是辽宁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0日09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51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