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村(全国有多少个村干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美麟报道2022年5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评估研讨会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美麟报道

2022年5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评估研讨会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该报告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覆盖广东、浙江、山东、安徽、河南、黑龙江、贵州、四川、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省(自治区)、50个县(市、区)、156个乡镇。全文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内容,系统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

农村人口老龄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农村和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不高,年龄总体偏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结构不高,地区差异明显。

资料显示,调查样本中住户的平均常住人口为3.26人,中位数为3。分地区看,家庭平均常住人口东部3.38人,中部3.42人,西部3.20人,东北2.83人。而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家庭常住人口中位数是3,东北地区只有2。

农村人口老龄化尤其值得关注。从调查样本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82%,完全符合“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非常接近“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23.99%,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16.57%,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距离“超老龄化社会”标准仅差3.43%。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全国老龄化数据(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情况。

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不高。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以初中学历为主;15岁及以上人群文盲率比全国高近2%;18-22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全国水平低近9%。

此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结构也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所有劳动年龄人口中,有近1/3的人从事全职工作。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0%左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21%),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71元。

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71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格水平计算为13892元,比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135%,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也大大提高,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据研究,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到5%。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目标在农村实现的难度仍然很大。另一方面,近10年来,以各种政府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性收入金额及其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反映出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多年来对农民增收产生了显著效果。

从收入差距来看,与2010年相比,2019年,所有收入群体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无论是绝对收入差距还是相对收入差距——都在同步扩大。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工资收入差距和家庭经营净收入差距。其中,工资性收入在较低收入群体的农村居民中占有最高的收入比重,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仍在逐步上升;家庭净营业收入占比基本不变;转移性收入在各收入组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但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家庭经营净收入占比最高,其次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在所有收入群体中最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统计数据,2017年至2019年,虽然五个平等群体中农村居民的群体间绝对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但以收入倍数衡量的群体间相对收入差距已呈缩小趋势。报告认为,这说明近年来国家推进大规模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提高贫困低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遏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大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农村居民各收入群体收入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改善其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经营。

报告建议,鉴于转移性收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加强政府对“三农”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应是优先的政策选择。针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低的情况,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很大潜力。未来,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资源和资产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改革动力,也可以为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渠道。

90%以上的农户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

目前,农村数字化发展如何?

总体来看,全国近20%的村庄实现了宽带“入户”,90%以上的农村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村级网络接入条件已完全具备。然而,农村居民使用手机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网络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共享。信息技术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赋能效果有待提高,导致农村数字化存在多维不平等。

首先,从信息获取工具来看,手机的使用呈现群体分化。其中,东部地区家庭网络条件相对较好,农民手机日均使用时长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此外,手机的使用与农民的年龄、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82.20%的农民会使用智能手机,97.05%的50岁以上农民不用智能手机,90.1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只用手机打电话。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受访农民中,他们的家庭成员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对手机的功能适应能力不足,较少接触到数字红利。

同时,农村地区的信息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更关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近70%的农民认为信息获取及时。但仍有1/4的农民认为难以通过手机或网络获取日常需求信息,其中高中以上学历者占6.30%,50岁以下者占14.78%。低学历和老年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日常需求信息相对困难。报告认为,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结合农村留守人口的信息使用特点,畅通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强化农村人口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最后,从信息参与的方式来看,农村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充分。从村级传播和农村电商参与来看,一方面,网络成为农民获取村级信息、参与村务的重要渠道。但约有32%的手机用户从未通过微信群参与过村里重要的公共事务交流。要结合农村老年群体重点完善数字化应用场景,提高网络应用的适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信息化条件的改善,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民参与市场的重要途径。但仅有6.22%的受访农户有产品可通过互联网交易,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资金周转能力弱、物流条件和配套设施不足是较为突出的困难。

农村多维不平等实质上是农村数字鸿沟在信息感知、获取和利用方面的显现,已成为数字时代造成群体分化和鸿沟的重要因素,在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予以足够重视。报告建议,下一步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进程,关注信息获取、获取、利用等不同维度的不平等,加强数字红利的普惠性。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222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