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什么意思(全日制学制什么意思)

文|张继平1922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济南召开。来自各省的4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山东省省长田仲玉致开幕词。没想到会议开始

文|张继平

1922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济南召开。来自各省的4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山东省省长田仲玉致开幕词。没想到会议开始不久,一个人突然走上台来演讲,然后就开始骂,“什么教育部?叫学术系统会议?什么是学制一班?设置新的学制?看看这次学术会议的新学术体系。它有什么创新之处?都是为了保持旧制度。什么学制会议?明显是跟我们教育协会联合会开玩笑。现任首席教育官和第二任首席教育官分别是什么?唐二和马叙伦都是浙江人。我现在很开心,我会把他们的丑恶历史报告给大家……”接着,他又在台上痛骂唐二和马叙伦。

谁敢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骂教育部和首席教育官?这个人叫云,是浙江代表。在舞台上,许倬云挑起了唐二和马叙伦的旧事。此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山东省省长田仲玉、教育部专员陈蓉和胡家峰显然如坐针毡。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台下的北京代表胡适见形势不妙,赶紧上台调停。那年32岁的胡适,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圆眼镜,脚蹬皮鞋,一身长布衬衫和西装裤,神态颇为潇洒。说服许倬云后,他开始发表演讲。他向全体代表指出,教育部和学联“假装不知道有学制会议”,“但这样一来,互相打官话也不会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来制定适合民国的学制的,不是来互相生气的。所以希望学联的同仁老老实实按照广州的动议,把学制会议的决议拿来参考比较,择其善者出第三稿。杜绝学制,报请教育部颁布实施。”(见胡适《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历程》)

当然,整个故事还得追溯。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和学制是从清末日本学制照搬过来的。虽然几经改进,但仍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917年返美后,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主张中国的教育改革。1918年1月,他在《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回国杂感》的文章,严厉批评了当时中小学不切实际的课程设置。此时,国内各界对教育改革滞后、教育体制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不满。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太原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始讨论新学制。1921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根据广东省的提议起草新学制改革草案。会后,全国教育界也对新学制进行了讨论,教育改革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迫于形势,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22年9月在北京召开“学制会议”,选举蔡元培为主席,通过了7个学制方案。

1922年10月11日,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济南会议召开。会前,教育部特派员陈蓉、胡佳峰非正式分发了教育部学制会议决议100份,首席教育官提交的案例原件100份。由于决议和原案刻意回避广东省新学制草案,在代表中引起了强烈的“恶感”。教育部专员还在当天的会议上代表首席教育官发表正式讲话,希望会议只“慎重讨论”教育部提出的学制会议决议,这激怒了部分代表。所以第二天的全体会议上出现了许倬云咒骂教育部的一幕。

胡适提出的“拟第三稿”、“终结学制”的建议,得到了代表们的普遍赞同。在当天的会议上,胡适和姚树诚当选为新学制修正案的起草人。根据胡适的日记,胡适等人于下午五时回到下榻的宾馆——津浦铁路宾馆,开始起草新学制计划。草稿的起草和修改用了8个小时,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半才写完。13日早上7点,胡适把拟定的学制修改草案重新审阅了一遍,抄成清晰的草稿,注明每条下采纳或引用的原案,两小时后誊写完毕。然后,他和刚到济南的黄炎培一起吃了早饭,给黄炎培看了稿子。下午3点,审查会第三次会议从城里移到十王殿附近的津浦铁路宾馆,已经印好的胡适准备的稿子成了代表们在这次会议上讨论的底稿。

1922:济南有场学制改革大争论(图片选自网络)

10月17日上午,召开了第八次评议会议,讨论通过了胡适等人提出的《学制修正案》,决定作为评议会议的报告提交第十八次会员大会通过。18日下午,全国教育学会联合会召开第三次会员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审议会议报告。事实上,报告最终通过时,基本上保留了广东新学制草案的原貌。但教育部提交的学制会议决议内容,在一轮轮的讨论和修改中,被不着痕迹地删除了。代表民间知识分子教育改革力量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大获全胜。

济南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的“新学制”(1922年是任旭年,故史称“任旭学制”)改革方案,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它彻底抛弃了旧的日本学制,转而采用英美学制。新学制有七项指导原则:

1.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寻求个性的发展;

4.注重国家经济实力;

5.注重生命教育;

6.让教育容易普及;

7.在各个地方留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可以看出,新学制非常重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兼顾人的个性发展,并根据各地的不同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地多留伸缩余地”的改革思路。新的学制分为三个部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但根据中国的国情,小学分为两段:小学四年,高中两年。而且高中实行学分制和分科制,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庭等科目,职业教育并入普通教育。也意味着“考虑到当地情况,只能设置一个科目或几个科目”。

胡适高度赞扬了新学制的特点和精神。1922年,他说,“新学制的特殊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他还说:“这种弹性制度非常必要。现在僵化的小学真的对天赋异禀的孩子不公平,对接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也不公平。记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学校的时候,十二天就升了四级。后来在城中学校,一年后,升了两级。在上海生活了五年多,换了四个学校,没等毕业就跑了。那里还没有正式实行学制,所以学校里的晋升和调动都是极其自由和灵活的。现在回头看那个年代,觉得那五年我没有遭受转学的损失,没有遭受分级的压迫。”他特别强调:“新学制中的新,应该是精神,而不是形式。”

任旭学制的建立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在改革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上演了一出多姿多彩的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历史剧。除了胡适、陶行知、黄炎培、蒋梦麟直接参与新学制的制定外,蔡元培、陈独秀也间接参与,他们在当时学制改革的喉舌《新教育》杂志上撰文发表意见。1922年11月2日,北京政府主席李·发布命令,颁布学制改革。当天,教育改革的领头人胡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日记中写道:“除小改外,均属济南国会。这一次,我们终结了学制案,终于是一件乐事。”这种教育制度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来源:不说学校)

点好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我要举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170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