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效果好的成语(形容效果好的成语)

一.隐喻【知识点讲解】1.定义隐喻也叫比喻,即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的修辞手法。2.结构隐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较物)、喻体(被比较物)和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一.隐喻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隐喻也叫比喻,即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较的修辞手法。

2.结构

隐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较物)、喻体(被比较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象征词)。无论何种形式或类型的隐喻,车辆必须出现清楚。

3.类型

根据隐喻三部分的异同和隐含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①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了,它们用隐喻性的词语“像,像,像,像,像”连接起来,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像……一个舞女。

(2)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了,中间用了“是,成,成”的比喻性词语。典型的形式是:A是b,比如广场是雪白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经堆成雪白的小山。

(3)比喻。不用本体和比喻性的词语,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的典型形式是A对b,比如我讨厌那些吃了我们血肉的毒蛇猛兽。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几个载体一起用来解释一个本体。比如一朵巨大的白色丁香花在灰色的波纹屋顶上绽放,如雪、如玉、如沫。这叫做“明喻”。

4.隐喻的功能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简单;(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隐喻必须满足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之间肯定有相似之处,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否则就无法形成隐喻。一个句子是不是隐喻,要看有没有“像、像、是”这样的词。下面的例子不是比喻句。

她的个性像她母亲。-相似事物的比较

天气很暗,好像要下雨了。猜测说。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都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真无邪的童年。-桌面想象

注意:

(1)比喻要有相似性;

(2)既有比喻词,也有比喻句;

(3)无论是哪种比喻句,喻体一定要出现清楚。

【真题解析1】【2020年高考试卷I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决定走回家。我喜欢在晚上散步。更何况夜如寒冰。我穿过立交桥,走进二环西侧的人行道,这是北京堵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夜里红尘满,车水马龙,总像一条黏糊糊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我已经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突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小店是专门做门钉肉饼的——对,就是吃门钉肉饼。…………

19个隐喻相似,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子中使用的隐喻。(4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根据题目要求,先找出隐喻的所在,再从相似度(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角度分析隐喻句的内容。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上一句话。“我决定走回家。我喜欢在晚上散步。更何况这个时候,夜如寒冰。我穿过立交桥,走进二环西侧的人行道,这是北京堵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这句话后面是题目中的比喻句。“日日夜夜,人间满是红尘,车流缓慢,总像一条黏糊糊的河。”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北京堵车最厉害的路”。

比喻的本体是路,不是车;比喻“河”。那么为什么路像河呢?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仔细想想,相似之处不止一个。

一路是类似河流的形状,蜿蜒向前;

第二,路上的车流类似于河里的水流,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

第三,堵车时车跑得慢,类似于杂质多的河水缓慢粘稠流动;

第三点的相似性是最重要的,也是这个比喻句的核心意思——堵车的路就像一条粘稠的河——强调路上有很多车在慢慢移动。综合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①句中,把堵车的路比作一条粘稠的河;(回答文中比喻的体现)②这个比喻的相似之处是:道路和河流的形状相似,交通和水流相似;③堵车时车跑得慢,类似于河水固体杂质多,粘稠时流速慢。(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思维】隐喻+隐喻解释(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解释

【课文理解要点】两个相似,形式和速度。

【真题解析2。隐喻】【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年初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问题18~20。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民间艺术瑰宝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

制作杨柳青年画,之前的工艺和其他木刻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以艺术品雕版套印为主;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更多的工序花在了手绘上,巧妙地将画的笔法色彩与版画的刀法版本融为一体。(病句修正:不过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在手绘上花了更多的工序,巧妙地将刀式版版画与绘画的毛笔式色彩融为一体),让两种艺术相得益彰。由于画家表现手法的不同,同样一块杨柳青年画的空白——画后墨线或套印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一丝不苟的“精工”和粗犷豪放的“粗工”,具有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延续性享誉海内外。它们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综合物化成果,是精神与实用、历史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它们在历史进程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也是历史时代的“百科全书”。

20.这篇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请简要分析它们的构成和表现效果。(5分)

20.“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本体,“活化石”和“百科全书”是隐喻。(2)生动展现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积淀,具有较高的社会研究价值,能够反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面貌。(3分)(意为正确)

【思考】隐喻+隐喻阐释(本体和隐喻)+表达效果(你说的隐喻是什么意思:、艺术效果是什么: )

【课文理解要点】活化石,强调历史性;百科强调内容的丰富性。

二、类比(拟人+拟像)

【知识点讲解】

1.定义。把事物写成人或者把人写成庄稼,或者把事物A写成事物B,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做类比。通俗地说,就是把事物“人化”,或者把人“对象化”,或者把事物A、B“对象化”。

2.类型。(1)拟人化。也就是说,把人以外的东西写成人,赋予其行动或思想情感。比如一边唱,海浪一边冲向高空迎雷。拟人必须是某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2)拟像。修辞手法之一。把人模仿成庄稼或者把物质A模仿成物质b。

①拿人和庄稼比,比如:

(1)人群绝望,涌了上来。

在人群的鼾声中,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事物A写成事物b,例子:

火山爆发了。

(2)不远处,他们看到宽阔丰满的荷叶下有一个人的脸,下半身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事物倾向于强调事物的动作情态,而事物的动作情态并没有出现,如上面例子中的“涌”、“夹着尾巴”、“咆哮”、“停留”。

扩展:隐喻和拟像的区别

所有比喻句都有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伪物中的物不能出现。“冲上去”、“咆哮”、“水中生长”的动作主体没有出现。

3.类比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俏皮活泼,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情感共鸣。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第三,并行性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声调相同、意义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以增强内容和语言潜力,这是一种修辞手法,称为排比。

2.类型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形成排比。比如延安的歌,是黑夜里的火炬,是雪夜里的煤,是大旱里的雨。

(2)句子排比,即复句的分句构成排比。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么的纯粹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么的坚韧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么的单纯和卑微,他们的胸怀是那么的美好和宽广。

3.平行的功能

"增加语言潜力,拓宽文学意义."提升语言潜能,推理更紧密透彻,感情表达更生动,内容更丰富。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四。二元性

【知识点讲解】

1.定义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的对称排列称为对偶。

2.类型

(1)对。上句和下句意思相近,相似,对比的对偶形式。例如:①如果你谈论武陵人,为什么你一定要寻找洞穴的入口?笑傲荆楚宾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我们看着环绕着你们村庄的绿树,以及远处群山的淡蓝色。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反或相反的双重形式。比如:①千夫所指冷冷地横眉冷对,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弦对(跑对)。上下句的意义有承担、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双重形式。比如:①喝长沙水,吃武昌鱼。虽然我的身体没有鲜艳的凤凰那样的翅膀,但我能感受到神圣的独角兽和谐的心跳。

3.二元性的作用

易于背诵和记忆;简洁概括,富有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韵美。

4.应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性,避免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和摆放顺序。内容空洞,只有形式上的双重性,背离了修辞学的目的。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真题分析,二元性】【2021全国新高考卷一】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光;秧歌和花鼓传播着时代精神。

20.这篇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双重修辞。请简要分析一下它的构成和表现效果。(5分)

【思路】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段落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5分)①意思联系紧密。“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名称,彼此对立;描写和交流,城乡和时代,风景和精神都是对立的。(修辞内容、构图、什么和什么的对仗)(2分)②形式工整,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3分)评分参考:回答①给2分,回答②给3分。把意思弄对就行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第五,转喻

1.定义

不是直接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这叫借代。

2.类型

(1)用事物的特性来代替。例如:①红眼知道他家只有一个老太太...②先生,能给我现金吗,袁世凯?

(2)用具体的东西代替抽象的东西。例如:①我们举起杯子想喝酒——但是,唉,没有音乐。(2)当年,金戈铁马,虎吞千里。

(3)全部和部分世代。比如:①孤帆远影明空。②“阴”低眉不写。

(4)用专名代替泛指。比如:①大部分搬离客籍的诗人都会在这里。(2)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比如他专文专墨养壮士。

(6)使用作者、籍贯等。相反。比如:如何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只有杜康。

3.转喻的作用

吸引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得到形象突出、特色鲜明、形象生动的效果。

4.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转喻的东西(本体)上面应该已经解释过了,或者读者已经知道了相关背景。

语用 · 修辞手法专题

1.修辞考点新高考试题命题趋势

从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到2021年新高考全国第一卷和2021年全国第一卷,分析语用题。考虑到选择题难度较低,修辞用法在语言运用中作为主观题出现,分值提高到了5分。目前从2022年高三备考试题分析来看,选词、句子重置、病句修饰、修辞、补充句等语用类题型是高频考点。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试卷一山东卷】19个隐喻相似,请对划线句中使用的隐喻做简要分析。(4分)

夜里红尘满,车水马龙,总像一条黏糊糊的河。

【答案】①句中,把堵车的路比作一条粘稠的河;(回答文中比喻的体现)②这个比喻的相似之处是:道路和河流的形状相似,交通和水流相似;③堵车时车跑得慢,类似于河水固体杂质多,粘稠时流速慢。(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全国高考A卷,2021】21。拟人用于在文本中绘制波浪线。请简要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5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饱喝足,长得好,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答案】(5分)举例:①在这篇文章中,棉花只有吸收足够的水肥才能长得好,体现了作者与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的成年人相比,对棉花的感情;②让表情更生动。

【2021全国新高考第一卷】20。文中有横线的句子使用双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它们的构成和表现效果。(5分)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光;秧歌和花鼓传播着时代精神。

【答案】(5分)①意思联系紧密。“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名称,彼此对立;描写和交流,城乡和时代,风景和精神都是对立的。(2)形式工整,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参考:答案①给2分,答案②给3分。把意思弄对就行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二、第二轮复习修辞考试要点

在聚焦脉象修辞考题主要方向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练习要点,提高答案的规范性或得分率。要点:进一步熟悉常用、常考的几种修辞手法,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命题套路,进一步加强训练,提高答题的规范性。目标:5投4中。

训练重点:审题能力、得分点意识、对具有修辞效果的专业词语进行点评的能力、结合文本分析的能力、对文本内容的深度阅读理解。

(1)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常见命题形式(真题呈现)

19【2020年高考试卷一山东卷】比喻相似,请对划线句中使用的比喻做简要分析。(4分)

20.【2021年全国高考卷一】在这篇文章中,波浪线的绘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5分)

21.【2021年全国新高考第一卷】文中有横线的句子使用双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它们的构成和表现效果。(5分)

20.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5分)

20.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5分)

20.划线的句子中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单欣赏一下。(5分)

22.在划线的句子中使用了隐喻和拟人。请简要分析它们的构成和表现效果。(6分))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5分)

20.请简要分析第三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5分)

【概要】通过对上述代表性课题的研究,总结如下:

①分数多为5分,但也有4分、6分的;

②指定一个句子进行修辞分析;

(3)有时不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这时,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注意问题“什么”和“两种”和“哪一种”;

(4)有时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要求分析;

⑤根本任务是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所有题目都有“分析”二字,提问方式也多种多样:“请简要欣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比喻相近,请根据……”。

(2)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中的“黄金三要素”

不管是什么句子,不管题目怎么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的主观题都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是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效果分析)。

例一:【2020年高考试卷一山东卷】

夜里红尘满,车水马龙,总像一条黏糊糊的河。

19个隐喻相似,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子中使用的隐喻。(4分)

【思维】隐喻+隐喻内容(本体和喻体的解读)+效果分析(相似表达,即效果的分析)

【答案】①句中,把堵车的路比作一条粘稠的河;(1分)(回答比喻在文中的体现)②这个比喻的相似之处是:道路和河流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1分)(3)堵车时车跑得慢,类似于河水固体杂质多,粘稠时流速慢。(2分)(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例2【广东省2022年新高三省考】

康巴的领导们知道,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才能把这些养在闺房里的美丽景点展示给世人。

20.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5分)

【思想】①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②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③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

【提示】答案涉及多种修辞手法。“黄金法则”(修辞+内容+效果)依然不可或缺,但要求在组织回答时,语言要更加简洁明了。

【答案】20。①借代(修辞名称):“用双脚丈量”是指走一走,实地观察、调查,(修辞内容)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实干精神。(修辞效果)②比喻(修辞名称):“面纱”比喻用来掩盖康巴真实美丽的面貌,(修辞内容)“揭开面纱”比喻用来探索真实的面貌。(修辞效果)③拟人(修辞名):“闺房养大的美景”。美丽的凤凰场景被写成一个女人在闺房中长大。(修辞内容)形象生动,写出了山中旅游资源不为人知的特色,引人向往。(修辞效果)(答1分答1分,答2分答3分,答3分答5分。)

例3【广东省2022高三第一轮省联考】

也许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风。当人们休息的时候,它抚平沙山的每一个印记,把沙子驱赶到原来的位置,重新整合,锐化,凝聚。

20.这篇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单欣赏一下。(5分)

【思路】①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②修辞1+修辞内容+修辞效果

【答案】20。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2分)(修辞名称)②把鸣沙山比作风手中的一座雕塑,把风聚沙和保持鸣沙山原状的过程写成一个人的“不知疲倦的雕塑”(1分)(修辞内容)③赋予风以人格,表达作者对风的力量的钦佩和敬仰(2分)(修辞效果)

(评分参考:每种修辞手法1分,分析1分,表达效果2分。如果你是正当的)

【提示】题目中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共同点,为了让答案更简洁,所以把答案合二为一。但是“黄金三定律”(修辞+内容+效果)的分数是一样的。

(三)语用修辞考点回答主观题的核心能力点

一轮复习,考生对此类题目有所了解,熟悉答案思路;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如何又快又好地答题,即高效评分,在标准化答题的基础上。

在考点回答修辞性主观题有三个核心能力:

☆第一,找对说辞,这是大方向,不会错;

☆ ☆二、对这种修辞手法的本质理解,包括它的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背诵;

☆☆☆三、结合修辞和句子分析内容和效果。

考生的痛点:效果分析第三点居多,要么只能回答专业术语,要么只能全面回答一点,要么效果分析不能结合整段,不能正确理解段落内容。

修辞学的基本点: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是固定的,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梳理和强化,比如记忆某个修辞格使用的专业术语。这些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老师是可以教的。)

考点修辞学的能力点:理解文章内容。(句子没有离开段落。要理解某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就要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来的语境。这是分析修辞效果的基础。就是在这个地方,很多考生失分。这些都可以称为智力因素,老师不一定能教会重要考生“阅读”和“理解”。)

考察某个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而不是客观地认定修辞手法,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方向——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其实现代阅读ⅰ、ⅱ的主体性,古诗词鉴赏,都有“考点专业知识+文本阅读理解”,这些能力是相通的。主观题评分的关键是“文本理解”。

例题【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ⅰ】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光;秧歌和花鼓传播着时代精神。

20.这篇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双重修辞。请简要分析一下它的构成和表现效果。(5分)

【思路】对偶+构成(修辞内容,什么和什么对偶)+效果分析(结合段落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5分)①意思联系紧密。“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名称,彼此对立;描写和交流,城乡和时代,风景和精神都是对立的。(修辞内容、构图、什么和什么的对仗)(2分)②形式工整,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效果分析2)。(3分)评分参考:回答①给2分,回答②给3分。把意思弄对就行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新高考第一卷的修辞手法真的很常见——对偶。题目简单,但分数可能不理想。学生失分有两点:一是“对偶”的作文不能上升到“意义紧密相连”的高度,大多回答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简单罗列;第二,这句“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没有结合文体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

[分析]

1.熟悉修辞学(基础)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双重定义:用一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应或相似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原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光;秧歌和花鼓传播着时代精神。

“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名称,彼此对立;

描写和交流,城乡和时代,风景和精神都是对立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内容可以放在一起“两两相对”呢?从对偶的定义来说,就是“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匹配。这是理解二元性的精神实质。

2.结合课文理解修辞手法(能力点,得分重点)

双重作用:语言精炼,句式工整,押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相互补充、协调或对比、对比,增加了表达的文采和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炼,句式工整,押韵和谐,有节奏感,押韵优美”。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复制的专业术语;

“增加表达的文采和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抄,但是和文字结合起来怎么会有感染力呢?从整段来看:

欢快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狮子翩翩起舞。“过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天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三个篇章:猜四史、吟诵红色文化、展示传播民俗文化、与戏曲共唱传统文化。与民间历史交融,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

元宵节线上活动直播间很热闹。关于党史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现场讲座不计其数。该地区的党员、青年志愿者和观众不断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主讲人平实的话语,幽默的语气,宣讲的内容都很接地气,让看直播的人既听又记。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光;秧歌和花鼓传播着时代精神。火树银花在歌唱,古风新韵赞美文明。一场原汁原味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三段主要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选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光;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是以双重方式展现传统节日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浓厚的节日气氛。其实,文体结尾句“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此,这一对的效果可以表述为“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当然,意思相近的表达还有:

“有文采,增强画面感,有现场感染力;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渲染传统节日的气氛”...

无论答案如何组织,考生都要有这种意识:一定要结合文本的语境,分析这种修辞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关键得分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128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