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是什么意思(南京话姑苏是什么意思)

最近几天,苏州市民的耳朵里又多了一个高频词汇:夜经济。顾名思义,苏州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除了恢复日常经济活动之外,将更加重视创造夜间经济。苏

你问问苏州人,什么是“姑苏八点半”?最近几天,苏州市民的耳朵里又多了一个高频词汇:夜经济。顾名思义,苏州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除了恢复日常经济活动之外,将更加重视创造夜间经济。苏州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姑苏八点半”夜间经济品牌。

此举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更是“静止”。疫情突然爆发,经济车轮受阻,必然需要时间来“加速”。夜间经济发展有两个必要条件:钱和闲。人有了闲钱,心不慌,腿不抖,带着小姑娘逛逛买个海棠糕,或者去酒馆吃两两家里的雕酒,都是工作之余惬意的生活选择;有空的话,一年无所事事,只是忙着花,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从这两个条件来看,作为江南中心的苏州人,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在享受着精彩的夜生活,而由夜生活带动的夜经济似乎从未停止过。今天的“大力推广”,不过是历史的延续,是社会形态的“静止”。

苏州历史上最热闹的两个夜生活场景是明清时期的长门和20世纪上半叶的观前街。明清时期的苏州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人形成市场,市场又吸引人。商人来自四面八方,商号众多,商船往来,行人熙熙攘攘,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发达。即使在五更市,也不缺销量,但四地始终众说纷纭。

忙碌了一天的生意,商人放下算盘后总觉得腰酸背痛,在异乡打拼可能会有辛酸。这时候约个老乡会去山塘街会馆,叫上两碗杨蓉楼红烧肉面,聊聊生意的得失,聊聊家乡的新闻,再听听委婉的水磨昆曲,倦意就没了。如果有什么好的商机,干脆趁着风调雨顺,明月当空,在山塘河上包个花船,去听听歌剧,赏赏风景,品品美食,聊聊天。在灯光摇曳的倒影中,做了一笔大生意,恍惚中觉得在苏州做生意也是一件蛮不错的事情。

工商业的繁荣,汇集了苏州无数的商人、摊贩、工匠、艺妓、衣、食、住、行、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在全国各地都算得上齐全友好。当然,学者们也聚集在这里。他们是明清时期夜生活的另一支主力军。他们晚上聚在园中,往往是半月期,雅人们举酒拜月,让晚风挥袖。在水的另一边,在开放的门廊里,有被邀请来的著名表演者来谈谈他们的内心。他们清亮的声音穿出月光的影子,一页页捧着刚买的时令鲜果。真是一个浪漫又繁华的时代。

20世纪上半叶,苏州的商业中心转移到观前地区。这一时期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电灯的出现。路灯一亮,店铺如白昼,更多的普通市民有了夜游的欲望、场所和可能性。科技改变生活。夜生活迅速从商人和学者传播到普通大众。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的迅速崛起和十里洋场的极度繁荣,也刺激了苏州的娱乐业。苏州的艺术家、文人、工匠,不约而同的去海边,在名海停留,然后回苏州“砸场子”。说和听唱自然分为下午和晚上的表演,喝茶,听音乐,吃瓜子。苏州人的夜生活极其丰富。上海“环摊”李伯康曾在苏州演出,与苏州艺术家严雪亭的“敌摊”之争让苏城人眼花缭乱。听完下午的演出,他们来不及吃饭就去赶晚上的演出。会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坐满了座位。想来,书店周围的油炸店、面馆、水果摊,生意也很红火。

但是,90年代末,苏州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夜生活。一个曾经从湖南长沙过来的朋友惊讶地说,晚上九点是苏州的夜深人静时间,而这个时候长沙人正好打算出去旅游。除了休闲和金钱,我们还需要人——顾客。当时由于城市化建设,苏州古城大量原住民外迁,摆摊小贩也因为城管逐渐被取缔。渐渐地,观前街本地人少了,光靠游客买不起市场。虽然有演唱会,酒吧,电影院,大型超市,但这些既不能成为生活的范式,也没有苏州生活的传统风味。虽然也能增加经济的收入,但是不利于苏州城市形象的发展,也不能让苏州走的更远。

既然夜间经济是白天的延续和补充,就应该是和谐的,强调差异化和独特性。今天,苏州正大力对外开放,奔向国际化;夜晚的苏州,能否重温古城之美,重回千年姑苏?其实过去的不一定过时。明代苏式生活的意境是清雅、脱俗、典雅,其崇尚极简、小众、个性。仔细想想,这是目前人们所追求的慢生活,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一种模式。

所以苏州推出的品牌战略叫“姑苏八点半”,大力发展以观前街-平江路、山塘街-石路、南门-盘门以及护城河周边的水上观光带为核心区域的夜间经济。它将回到姑苏,回到苏式的响灯光影生活,回到评弹昆曲,回到弄堂石桥,回到临水客栈,回到虎丘的红豆圆子、泥人,用苏州这种国风的“慢”来吸引游客,推动经济的“快”发展。当然,建造者必须快速而努力地工作。在“一环三盘多节点”中,游客对在摇曳闲适的生活中收获十分满意。游客只需要慢一点,不需要像大旅游团那样忙乱,憋着肚子,经常噎着。

这就是姑苏风味的苏式生活所能提供的夜生活,完全不同于其他城市,白天的忙碌。用“快”造“慢”,用“慢”成就“快”,“快慢结合”的苏州智慧,拭目以待。希望“姑苏八点半”这个品牌能够拉动消费,吸引外地游客“打卡”,既能促进消费补偿,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古城的复兴,使古城的生产生活。

(作者是东吴大学现代雪莉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主编:文字编辑:陈标题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曹丽媛

来源:于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799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