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文/浮世绘T生死疲劳始于贪欲。少了无所事事的欲望,身心轻松。-佛经莫言凭借小说《生死疲劳》获得2012年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他说:为了写这本书,他抛弃了电脑

文/浮世绘T

生死疲劳始于贪欲。

少了无所事事的欲望,身心轻松。

-佛经

莫言凭借小说《生死疲劳》获得2012年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他说:为了写这本书,他抛弃了电脑,回到稿纸上写作。他用的是一次性软笔,很努力,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努力了一个半月才宣布完成。他吹嘘自己从书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强调,这个故事在他脑海里已经琢磨了几十年,这次来的正是时候。他最终决定一口气写下来,43天就写完了这本书。

而我花了4-5天不间断的看完这本书,感觉很过瘾。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书里,莫言以动物的视角,诙谐的语言,鬼魅般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叫西门闹的地主如何从地主变成傻子,在因果报应之轮的六大司中轮回,成为驴、牛、猪、狗、猴的沉重故事。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在这本书里,莫言以他独特的幽默语言,让人在极度痛苦的时候放声大笑,获得内心的解脱。

莫言透露:“诺奖的评委把这个奖颁给我,主要是因为他们读完了《生死疲劳》。”

莫言创作《生死疲劳》之来龙去脉,采用六道轮回,演绎50年宏大历史背景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正是因为这个荣誉,莫言的作品被推向了全世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读者阅读他的作品。

《生死疲劳》作为莫言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依然没有离开他最喜欢的热土——高密东北乡。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莫言说,《生死疲劳》才写了43天,但其实这个故事在我脑子里已经43年了,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结构。

直到有一次,莫言参观一座寺庙,看到墙上的《因果报应之轮》中六大司的壁画时,突然有了灵感。

他只用了43天就一口气完成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

虽然莫言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但他说:如果他的书只有两本能流传的话,《生死疲劳》一定是其中之一,可见莫言本人是多么看重这本书。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诺奖评委看完这本书还把奖颁给了他,可见这部作品的魅力。

这部小说描述了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发展。

50年来,西门闹经历了6次转世,第一次是驴,第二次是牛,第三次是猪,第四次是狗,第五次是猴,最后降生为人。

在这第六次生命中,他见证了蓝脸家族三代人经历的生死疲劳和世事变迁。

他们爱到最后,恨到最后,搅到最后,干到最后,带着极度的痛苦,彻底的放纵,和永远的热情与希望。

小说始终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各种关系,并通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及其顽强、乐观、不屈不挠的精神。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曾说,他的写作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写作”。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在《生死疲劳》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叙事方式,叙述者变成了驴、牛、猪、狗、猴。有了这个叙事角度,叙述者有了上天入地的能力,而且很悠闲,这也让故事展开的更广。

在穿插故事的叙述中,莫言刻画了这部小说中的“作家莫言”和“蓝色千岁”,使人性、牲畜和神道相互交织,避免从单一视角看问题。所以可以说,莫言在《因果报应之轮》中采用六大分裂这样的叙事结构,也是出于这种小说写作的需求。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小说《生死疲劳》,从一个浅层次讲的是过去50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实际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命运性格以及他们对选择和命运本身的思考等等。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蓝脸和洪太岳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蓝脸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他不想加入人民公社,而洪太岳却相反,急切地为人民公社辩护。两人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极端。

虽然他们对峙了近50年,但历史已经证明,蓝脸的人格是有价值的,而洪泰岳的人格是没有价值的。

但当他们共同依赖的土地要被他们的子孙卖掉时,他们又忍不住愤怒。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在小说中,莫言正是通过这种对抗和愤怒来呈现和反思历史,在现实和幻想之间不断切换,从而实现了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

在一次座谈会上,莫言曾在谈到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时说: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文学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农村的题材,而且大多停留在农村落后、经济崩溃和农村人的变化等方面。,而且都不是50年代初到2000年的比较完整的小说。所以我想写这样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能够概括农村的核心问题。这种思想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莫言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想到了,也做到了。他潜心写作这样一部杰作,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终将回归土地

《生死疲劳》这部叙事时间跨度长达50年的小说,详细叙述了三代人的曲折经历,既有魔幻的想象,也有残酷的现实。这些故事来源于土地,最后大家都被埋葬在蓝脸珍惜了一辈子的一亩六分地里。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在50年的纷扰中,我们看到了蓝洁瑛那样倔强的顽童,洪太岳那样愚昧的信仰,西门金龙那样腐臭的气味,还有其他被时代困住的人。

历史是激流,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世界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佛经上说,生死疲劳始于贪,少欲无为,身心自由。

《生死疲劳》的书名取自佛经,莫言的文笔被评价为“魔幻现实主义”,其重点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时代的现实,莫言对这段历史的思考和总结。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

土地是千千成千上万农民的衣食父母。他们对土地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就像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现在,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比如“土地过度开发”,这就涉及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者表达了他的无助、愤怒等情感。对于这样的行为,他希望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一切来自土地的东西,最终都要回归土地。

地很深,静静地看着发生在它身上的50年的爱恨悲欢。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为什么有六道轮回?”这是莫言说的。人和动物其实没什么区别。在土地看来,也是如此,所以一切来自土地的东西,最终都要回归土地。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写在文末:

写完《生死疲劳》后,莫言曾说: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布道。我写的是人的命运和情怀,人的局限和包容,人追求幸福和坚守信念的努力和牺牲。

余华曾经说过,“活着”只能用生死疲劳来解释,反之亦然。

《活着》中的主人公富贵和《生死疲劳》中的蓝脸,都在命运的起伏中看透了生命的本质,都决心让历史改变,只是坚守自己的土地,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生死疲劳》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莫言的农村情结。

他说: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但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却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生死疲劳》这本书是他与自己的农村情结和解的代表作,重在描写农村生活。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他用自己的创作,构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乡土世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他每部作品中的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生死疲劳》中,五十年来农村生活的剪影,佛教中轮回思想的应用,也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莫言1976年离家参军。在离开农村之前,他已经在高密县东北乡农村生活了近20年。

在他20年的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是饥饿、母亲的叹息和鬼神的故事。

莫言小说中所描写的奇异故事和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与童年、自然、母亲、故乡的情节密切相关。

所以,当我们看生死疲劳的时候,对那些奇怪的东西就不会觉得那么奇怪了。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北海道的人》莫言)

他写的其实就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想。

-结束-

作者:@浮世绘T,热爱生活,专注读书,分享情感故事,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等。每天都是。我愿意分担你的烦恼,让你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美好。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严禁抄袭,违者必究!欢迎,评论,留言,转发。此图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541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