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有多重(一公斤重的东西图片)

夏天的时候,街边小贩的水果摊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短斤短两的很烦。提到短重短重,人们自然会想到“度量衡”这个概念,其中“度”是指长度,“量”是指体积,“衡”是指重量

夏天的时候,街边小贩的水果摊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短斤短两的很烦。提到短重短重,人们自然会想到“度量衡”这个概念,其中“度”是指长度,“量”是指体积,“衡”是指重量。在中国古代,由于各个朝代的称重标准不同,“称重制度”也不同。先秦时期1斤到了现代才半斤,到了南北朝就成倍增长,以取之于民。如果说标准斤的重量,在唐代是最足的,但中唐以后,就开始“短斤短两”了…

一斤有多重(一公斤重的东西图片)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先秦1斤仅为现代半斤

《汉书》:周初“金为方寸,重一斤”

“斤”是中国称重系统中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重量单位之一。虽然实行了现代的千克制,但人们还是习惯在交易中使用金,俗称“市金”。

现代1公斤相当于0.5公斤,也就是500克。那么古代1斤有多重呢?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不一样。从中国称重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早期的重量标准远不如近代。最早可以考证的1公斤大约是147.5克。这个结论来自于《汉书·食史》中的记载:“太公为李周九宅作计:金为方寸,重为一斤。”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为周朝建立了货币流通九宫的办法,规定黄金为一寸见方,重一斤。

“金为方寸,重一斤”是西周时期的称重标准。西周的一寸是多长?民国计量专家吴根据清代吴大成收藏的玉尺认为应为1.97厘米。以此计算,西周1立方寸黄金的体积为7.645立方厘米,黄金的相对密度为19.3克,由此可知西周一斤为147.5克。19.7厘米是周代“小尺”的标准长度,后来有了“大尺”,一斤的重量也相应增加。

用黄金的比例来确定1斤重的标准,在比较富裕的齐国和黄金丰富的楚国都被广泛使用。在生产黑小米的地区,流行一种“黄钟定衡法”。一个古黄钟杯中所含120粒小米的重量为半斤,约为7.8克。这样,如果以16盎司为一斤,一斤大约是250克,相当于现代的半斤。

秦始皇诏 一斤铜权秦始皇写了一斤铜权

“一斤为250克”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使用的斤的标准。比如北方燕国的金也接近250克,河北易县燕下渡战国墓出土的8件金饰,根据背面铭文为每斤248.4克。

按大小换算的斤重随长短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诸侯国采用“黄金比例法”,有的则采用“黄钟定衡法”,这也造成了斤重的差异。中东部地区的齐楚国家的金不到250g,中西部地区的秦晋国家的金在250g以上。

由于度量衡混乱,标准不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先统一度量衡。

南北朝时北魏铁权1斤约合593克

《左传正义》:“周隋斗鳞,古三而为一。”

俗话说“半斤八两”,就是双方平等。这用来形容计量方法中的“十六制”,即1斤等于16两,半斤自然等于8两。十六两制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称重制度。除了十六两制,还有一些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十八两制”,即十八两为一斤。据《隋书律》记载,南朝“古称一斤为八两”。

还有“二十四两制”,以二十四两为一斤。二十四两制一般用于称量黄金,十六两制用于一般货物。二十四两的单位不是金或梁,而是伊和。易和金是一个级别的,权重基本相同。汉朝时,为了统一,亦称夷为金。

秦汉时期,一标准斤的重量基本在250克左右。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恢复了古制,建立了新的度量衡制度,监督生产了一批标准器。但考古中发现,新朝王莽的斤不到250克,而专家对王莽颁发的现存标准铜规的实测也验证了这一发现:斤约为226.7克,比先秦时期少了20多克。考古时还发现一个现象,王莽称过的重量不均匀,许多出土的1公斤重的都超过226.7克。如甘肃定西魏沟驿出土的铭文铜器石右,平均每斤重249.6克。

为什么又出现这种情况?据分析,这是政府用来征收实物税的衡器。

据考古发现,从魏晋到隋代,1斤的重量有所增加。如三国时期蜀汉景尧四年青铜弩机,铭文为“重三斤十二两”,实重1475克,每斤重393.3克。北朝魏齐的金是新朝王莽的两倍重。北魏铁权有的斤515.5克,有的重593克。到了北周,1斤的体重比王莽高了3倍,相当于680克。这是隋唐学者孔英达在《左传正义》中说的:“齐威斗鳞,古二而一;周遂斗鳞,古三而为一。”

其实这种“多两斤”比“少两斤”更不公平。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与政府在征收租税时,为了多取民之利,增加了金的分量有关。

隋唐时期标准1斤重达680克

《唐·姚辉》:“一斤小于一百二十八铢,一分六角。”

古代标准金重量最丰富的时期是隋唐时期。考古发现,隋唐时期的标准斤相当于680克,是秦汉时期的2.72倍,是现代市斤的1.36倍。但中唐以后开始“缺斤短两”。据《唐·姚辉》记载,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唐朝廷进行全国度量衡大检查,发现长安、长安使用的秤“每斤不足一百二十八铢,六分一厘”只有14.66两,斤重只有官方标准的91.625%,约623.05克。

当然,这个短重是为了“卖”。相反,“买”的现象增加了权重。据《新唐书》记载,恒力即位后,“两镇交战,银两藏空空,紫禁城建百尺,太贵”,盐铁使疯狂劫掠茶农,加金220两”。这也是“二十二制”的开始。

这种现象在宋代也有出现。北宋初,标准重量为680克,宋末为640克,南宋时仅为600克。宋代金重的变化在市场交易中最为明显,所以有“官秤”和“市秤”之分。最后,政府在财政结算中也使用了较轻的“市斤秤”,逐渐被社会接受,明清时期1斤的标准重量为600克。

明清一斤的标准值基本是600g。清末废弃“黄金比例法”,以一立方米纯水的重量作为称量比例,即“水重法”,并制成标准仪器。但按现代测量,清末一斤不到600克,接近598.8克。

水的比例就是重量标准,这个概念早在汉代就有了。汉代《礼记》说“水重,水涨,冬重十三两”。到了北宋时期,这种观念已经付诸具体运用。据慧说,当时的音乐学家李肇发明了“乐秤”,意思是“一合水重一两,一升水重一升(斤),一桶水重一秤”。

历朝历代均严惩“短斤短两”

《睡虎地秦墓竹简》:“重不直则三朱以上”并罚一盾。

据《汉书》记载,早期的重量单位主要是铢、二斤、金、钧、石。那么,古代用什么工具来称东西呢?秦汉以前主要使用砝码,砝码用相当于现代秤的等臂秤称量。直到东汉才出现了臂不对等的杆秤,也就是砝码。

相对来说天平比较精确,西汉贵金属的计量可以精确到0.16克,也就是四分之一铢。杆秤的精度比天平低,但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所以很快流行起来。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杆秤被广泛使用,天平退位,出现了比较精确的小杆秤,即“铲秤”。从此,秤成为中国古代称量金银、药材等贵重物品的专用工具。

然而,在衡器发明的同时,对杆秤等衡器的篡改也成为一种伴随的市场现象。古人为了维护公平交易,历代都有打击缺斤短两的行为。在离市场经济还很远的周朝,缺斤短两的现象已经成为市场的劣势。据《李周》记载,当时市场上已经设立了“司市”负责计量等工具,处理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计量纠纷。具体是由“质量人”来进行:“用它来衡量,使它简单化,并在巡逻中检验它。”

先秦时期,秦国就出台了具体的缺斤短两的惩罚措施。据《睡虎地秦墓竹简》“重不正则多三朱”“金秤不正则多半朱”,则“各有盾”。也就是说,重量不允许,误差3铢,即超过1/8,罚一盾;如果称黄金等贵金属,误差半铢,相当于0.3克以上,罚一盾。

在度量衡管理方面,唐朝的制度最为完善。按照唐律,每年八月都要去主管的太傅庙调平计量器具,不在北京的就去所在的县。找平盖章后,才允许使用。比如学校规模参差不齐,教职工七十人;如果秤不平自用,有增减就按贼罚,平了没公章就40。

据《新唐书·刘忠颖传》记载,刘忠颖为荆赵胤时,“定东西城之权额,使可贸易,禁私有制。”这相当于现代农贸市场设置的“公平秤”。

(此处已添加圈卡,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2207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