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天气预报(全球天气预报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科技进步显著,气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气象局不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全球天气预报(全球天气预报下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科技进步显著,气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气象局不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和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力度。

用好“中国之星”服务“一带一路”

今年6月2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在世界气象组织(WMO)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宣布,风云三号E星和风云四号B星主要数据产品向全球用户开放。

多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应急保障机制、开通风云气象卫星绿色数据通道、建立公有云客户端、开发定制软件和产品、建设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直收站、组织培训等方式,不断为全球用户提供定制服务。

“一带一路”沿线有许多山地、沙漠、海洋等无人居住的地区,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频发且反复发生。同时,气象数据的缺乏也不利于灾害监测和预警。2018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气象局和国家航天局共同决定将原位于东经86.5度的风云二号H卫星移至东经79度,弥补了全球气象卫星在观测印度洋和中亚、西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地区,特别是印度洋静止气象卫星空白的不足。

兑现习近平总书记“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的庄严承诺,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中国服务‘一带一路’的名片,开启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的新篇章。2019年,中国气象局协助吉尔吉斯斯坦、莫桑比克、阿曼等三国建设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接收、处理和应用系统,支持这些国家持续获取卫星监测服务。

去年发射的风云三号E卫星,与风云三号C、D卫星组网后,每6小时提供完整的全球数值预报数据,对完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风云四号B卫星作为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的首颗业务卫星,将与风云四号A卫星组网在轨协同工作。

风云气象卫星凭借先进的技术、稳定的运行以及高质量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如今,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覆盖多达124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防灾减灾方面,30个国家注册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用户;风云气象卫星作为空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之间的值班卫星,先后为印度、菲律宾等40多个国家提供了近70次应急保障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络中的“主力军”,是服务全球的“中国之星”。

全球天气预报(全球天气预报下载)风云-2 H星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帮助“一带一路”防灾减灾。

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WMO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次年6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成为中国气象局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窗口”;2019年,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门户网站开设了全球灾害性天气专栏,为全球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提供及时的监测预报产品。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影响中国和越南。风云气象卫星对灾害应急进行加密监测。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组织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台与越南国家气象水文局就“山竹”的移动路径、强度、影响区域和降水区域进行了远程视频会商,为有效防范和减轻本次强台风灾害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3月,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了莫桑比克和其他国家,造成严重洪灾。中国气象局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强热带气旋和洪水,并向莫桑比克提供及时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同年4月24日,中国习近平主席会见了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莫桑比克总统努塞耶。努塞耶感谢中国对莫桑比克的及时援助。

今年6月中旬以来,巴基斯坦多地遭遇持续暴雨袭击,引发严重洪灾。中国气象局提供各项保障服务:迅速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对国际用户的应急保障机制,根据用户需求,利用风云三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开展洪水监测、分析并提供服务;升级中国气象局CMACast软硬件系统,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高交互网站开通巴基斯坦气象局专用用户通道,以实时交互方式提供风云气象卫星监测产品、中国气象局CMA-GFS产品和全球精细化网格预报因子产品,支持巴基斯坦。

与孟加拉国气象部门就今年第1号孟加拉湾风暴亚瑟召开视频会议;有许多这样的服务,如为阿富汗应对干旱建立专门的服务渠道,并在门户网站上发布实时干旱监测和预报的定制产品。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自主研发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和全球客观天气预报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相关单位加强风云卫星监测、全球大气再分析等技术产品的应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发布了多份印度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热带风暴、高温热浪、寒潮、洪水、沙尘暴等全球高影响灾害性天气的英文报告。通过栏目,不断提升其对外服务能力,扩大影响力。

自2007年以来,中国主办的世界气象组织地区培训中心(南京和北京分中心)向所罗门群岛、老挝和瓦努阿图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国际培训,促进了各国气象部门在近期预报、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外国留学生接受了培训。通过培训,跨国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管理能力。印尼气象局培训中心负责人罗洛·尤莲娜·普尔万提(Rollo Iuliana Purvanti)说:“它非常有用。它可以让管理人员了解气象、气候、灾害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

中国气象局为“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提供预报产品和技术的远程培训支持。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组织49次多国访问,与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气象部门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分享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经验。

拓展服务领域,赋能商业和物流

随着中国气象局“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的不断深入,2020年6月,包括174个“一带一路”重点城市和69个其他国外城市在内的全球重点城市预报上线运行,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以及公众的需求。

作为“国家队”,中央气象台不仅将全球预报融入日常业务,每天还发布全球天气公报,重点关注各大洲未来三天的具体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还每月发布全球灾害性天气监测报告,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及其影响。

当地气象部门将把服务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商贸、交通和物流领域。

目前,中欧班列贸易物流气象服务的产品体系和平台支撑体系已初步形成。浙江、重庆、江苏等省(直辖市)初步建成了服务中欧商贸物流的气象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列车和货物对天气要素的敏感程度,我们研究了模型指标,开发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重庆市气象局从2017年6月开始中欧班列(重庆渝新欧)气象保障服务,依托中国气象局精细化多模式综合预报服务产品,提供重庆、Xi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努尔苏丹、莫斯科、明斯克、华沙、杜伊斯堡等10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新疆气象部门成立了铁路气象保障机构,在铁路沿线建设了50多个大风自动监测站,每20分钟进行一次大风预报,并在7个重点驱动站提供未来24小时内大风的有针对性的每小时精细滚动预报。浙江气象部门开发了“义新欧”商贸物流气象服务系统,在义乌建立了首个“一带一路”商贸气象站。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了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气象预报...多年来,各地气象部门加强了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事实上,气象服务不仅跟随火车,还延伸到货物进入香港之前的时间。依托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中的海洋天气数值预报技术,中央气象台自主研发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气路由系统、天气路由专业网站和导航App应用,组建了专业船舶天气路由团队,开展专业气象服务。以航运为重点,福建先行先试,成为“丝绸之路航运”的探索者。“丝路航运”由天气路由、自动气象观测站、内陆观测站组成,形成海洋、港湾、腹地的全天候气象“屏障”,进一步提升航线品质。

未来,气象部门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中国气象局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制作

作者:黄斌

编辑:画笔柯武汪卉苏秦

审核:王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062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