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和倾听的区别(毕业答辩用聆听还是倾听)

苏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情,形成最基本的音乐欣赏和表达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

苏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情,形成最基本的音乐欣赏和表达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进入真善美的境界,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目前的音乐欣赏教育呈现出对音乐艺术作品的肢解式解读,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之外,弱化了学生作为欣赏者的角色和作用,违背了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客观规律,使音乐欣赏的魅力无法在教育中得到体现。生本教育理念下音乐欣赏教学设计的创新探索已成为音乐教育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生本教育理念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要求

1.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本教育是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夸美纽斯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转变,即把教育教学的负担从学校和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通过教师的角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愉悦的状态。很明显,夸美纽斯的观点不是给学生卸下负担,而是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负荷交付给学生,只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回归,把学生放在应有的核心本位上。我国教育学者郭教授于1993年提出了“生本教育”的观点,并通过这一研究推动了教学实践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师本位教育”向“学生本位教育”的转变。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效果使这种教育方式被教育界所接受和提倡。

2.生本教育理念的意义。

更多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学习者的外部学习环境和外部学习机制,相信这些事情做得越好,教育质量就会越高。实际上相对忽略了学习者的内在特点、规律和要求。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说是对这种忽视的提醒和警示,是对“教师本位教育”向“学生本位教育”转变的监督;至少在很多方面对传统教育模式“拨乱反正”:一是生本教育把学生放回到学习的本体地位,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个性和学术能力,真正利用学生的生命活动;其次,生本教育尊重和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在点燃学生生活热情的基础上实现与教师教学的互动和融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验和建构知识;再次,在生本教育过程中,生本教育必然会摒弃标准化大生产的机械模式,更加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3.生本教育理念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要求。

生本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生命主体性、认知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创造。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愿望和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教育素质。罗杰·诺斯告诉我们,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用纯粹的和声愉悦人的感官,更重要的是感动人或激发人的热情。音乐的意义要通过音乐的声音来表达,对这种意义的理解要通过听来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要求很明确:第一,音乐欣赏是以听为基础的,听的感受和体验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其次,音乐的纯粹和声是通过愉悦人的感官来产生艺术感染力的,而这一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完成,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是无法实现的;再次,音乐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听者的情感和热情,让听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性情,重塑精神品质,这是任何文字或语言都无法企及的。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原则

1.欣赏是音乐教学的更高目标。

康德认为欣赏是一种判断美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学生判断音乐艺术美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是运用一定的音乐艺术或音乐作品,并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表现出来,使学生逐渐进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心理活动过程。欣赏与欣赏的区别在于:“心”只停留在积极、主动、兴奋的情绪状态,无法超越本能、情感的层面;而《简》更多的是进入一种理性的境界,在对已有音乐作品和记忆中的音乐艺术的比较体验中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在弱化偏好心理的基础上,更能冷静地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和内涵价值。把音乐欣赏设定为音乐教学的更高目标,而不是单纯的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知识。

2.感受是教授音乐欣赏的有效途径。

亚伦·科普兰说:“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听音乐更重要了。”因此,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音乐的表现力和人的思维力的碰撞与融合。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首先是声音的辐射,但音乐不是没有表演、没有目的、没有节奏的偶然声音。当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世界的整体性通过人的心灵的记忆、情感、情绪和经验再现出来时,就会产生人的心灵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形象,从而引起音乐欣赏者的心理反应、情感触动和精神震颤。这就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感受现象。所以音乐的欣赏离不开听。只有全程聆听和感受,才能由内而外获得精神享受,由外而内形成理性的审美。否则,任何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和分析都达不到“欣赏”的高度,“学习”的目标也达不到。

3.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整合相关元素。

简单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听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听是听觉对外界旋律的生理接收和心理感应,任何一个听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做到。而很多人理解音乐的难度要大得多,可见欣赏音乐的必备素质对于音乐鉴赏家来说是很重要的。音乐欣赏教学涉及的相关要素至少应该包括音乐内容、学习科目、音乐知识、音乐背景,各种要素缺一不可。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1.精心挑选音乐欣赏教材。

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音乐欣赏教学设计的首要和基础环节。既然是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品味就必须符合学生教育的更高要求。既要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艺术感染和人文教育的目的。由于当今社会艺术发展的商业化和世俗化倾向严重,各种所谓的流行音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青年学生无法主动分辨音乐作品的美丑,审美取向难以正确。有鉴于此,教师在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择上一定不能含糊,而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选择思想内容正确的音乐作品。这里所说的思想性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指格调高雅、思想健康、表达真善美的作品,应当有利于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和影响,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其次,要选择艺术性高的音乐作品。音乐包括各种形式,流行音乐是其中之一。艺术的水平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表现手法和文化价值的呈现。再次,选择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力的作品,促进学生音乐欣赏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要注意音乐作品的古典性、流行性、传统性和现代性。

2.通过倾听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音乐欣赏包含多重含义:首先,你需要听;第二,你需要知道旋律;第三,你需要学会分辨旋律,才能欣赏音乐的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显然应该学会倾听,这是对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坚持。但是,听不是简单的对音乐声音的生理反应,而是学会分辨旋律,通过它感受音乐语言的艺术美。所以,如何教学生听音乐,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从“听”这个词的含义来看,涵盖了三层意思:一是认真听,二是用心听,三是反复听。这三个逐渐完善的听力环节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听力数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听力质量。老师的职责不再是边说边听,也不是边说边听,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听。一切围绕学生的听,从音乐语言中感受音乐的意境,逐步积累音乐知识和经验;走向音乐标题、描述等文字内容,唤起对音乐表达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体验和理解,培养符合音乐流动的思维模式。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辅助情境。

叔本华认为音乐可以完全再现和表达世界。但是,音乐表达世界的方式不是语言,更不是画面色彩的运用。但音乐是流动的思想,与语言无异;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比画面更好;音乐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空,这远不是语言和画面可以比拟的。不同的是,学生一开始并不具备欣赏音乐的经验和能力,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快速想象音乐表达的世界,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二泉映月》的赏析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视作品的组合画面或片段,让学生轻松理解阿炳以及他所描绘的残酷现实和悲惨命运;再比如命运的升值。除了对贝多芬生平的介绍,教师还可以根据作品的表现特点创设情境,如粗犷与细腻、暴力与冷静、叛逆与不屈等。,如惊涛骇浪,飞翔的海燕与乌云搏斗,人们在暴风雨中行走,贝多芬激烈表演的场景等。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在音乐播放中同步呈现,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音乐的表达是抽象的,但音乐激发的思维是生动的,辅助情境是学生形象思维的“诞生”。在后续的教学中,这个“出身”要逐渐减少,直到用不上为止。

4.通过小组讨论升华音乐欣赏的人文意义。

音乐的启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基础上,是从精神愉悦到理性的回归。由于每个人听音乐的体验可能不同,对音乐意境的感知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这是音乐欣赏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学生的音乐欣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没有最基本的感受和感知能力,很难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所以需要听后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升华音乐欣赏的人文意义。在欣赏教学的小组合作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讨论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比较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在音乐欣赏中的缺陷和不足;二是补充对各自音乐的感知。补充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通过补充,大家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更上一层楼。三是升华对各自音乐的理解。音乐欣赏的更高层次是超越音乐作品,使思想跃上一个台阶,这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更高目标。学生的民主交流也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容易把自己的感受从有声变为有声,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实现审美心理和思维的完善和飞跃。

陈伟(郑州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系)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428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