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论述)

丁·(明)烹茶《薛佳芦伟图》中的钱公(明代)“秋风萧瑟,天气微凉,草木摇摇成霜。”自从第一次霜冻以来,这个秋天已经渐渐远去,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随着季节的变化,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必顺四时)丁·(明)烹茶

《薛佳芦伟图》中的钱公(明代)

“秋风萧瑟,天气微凉,草木摇摇成霜。”

自从第一次霜冻以来,这个秋天已经渐渐远去,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随着季节的变化,养生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适时养生”,秋冬是阴盛阳衰之时。这时候就要防冻润燥,祛寒温补,以滋养人体的阳气,也就是以“养阳”为主的方法。

但《黄帝内经》也提出秋冬要“养阴”。这不矛盾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奎(翻拍)

“春天不穿衣服”“秋天不戴帽子”是怎么回事?

“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苏文·四气调神》,与“春夏养阳”一并提及。文章提出:“夫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本。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其在生长之门与万物同升降。”这段话提出了养生的两个要点:第一,“四时阴阳”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只能是不可逆的。第二,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其目的是服从“阴阳四时”,万物之根。

显然,《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不违背养生原则。

按常理,春夏易伤阴,春夏理应“养阴”。寒冷的秋冬容易伤阳,秋冬要“养阳”。《黄帝内经》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太阳在春夏,太阳在夏,太阳在春。秋冬“阴灵”,秋“太阴”,冬“少阴”。而且春生夏长,秋收冬储,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之所以要春夏“养阳”,是因为阳气生于春季,风寒之邪仍可为害。如果我们不注意,我们会感冒,所以我们不应该过早地减少我们的衣服。要注意御寒保暖,以滋养人体阳气,“使少阳之阳生气”。

夏季炎热,阴气阴险,暑毒外蒸,人体外热内冷。人们喜欢乘凉,吹空,喝冷饮,却不知道任性,吃凉会伤害人体的阳气,容易得风寒之病。所以,夏天要呆在阴凉处避暑,也要避免被湿露和冷空气伤害,不宜吃太多凉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太阳的呼吸才是长久的”。

同理,秋季燥邪伤阴,宜服用养阴产品和护肤品,以防燥邪,“使太阴之气收”。冬季人体外冷内热,但人们喜欢吃辛辣食物或饮酒御寒,而辛辣食物容易产生内热,饮酒过多容易产生湿热,吃多了会伤阴。

正是因为人们只知道春夏养阴,不知道秋冬养阳,所以《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这种养生思想是提醒人们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季养生。虽然春夏要“养阴”,但也不能忘了“养阳”。虽然秋冬要“养阳”,但也不要忘了“养阴”。这就是《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的高明之处。

这种养生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反映在许多民间谚语和习俗中。如“春无衣”、“秋无帽”、“冬有萝卜夏有姜”。春天不脱衣服,就“滋养太阳”;秋天不加帽子,就是“养阴”。萝卜性凉通风,冬天吃可以缓解体内的热量。生姜性温味辛,夏季食用可滋养体内消耗的阳气能量。

如何养“秋冬养阴”?

中医所说的人体阴是指精、血、津液。这些营养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也是阳气转化的物质基础。“秋冬养阴”就是保护精血,珍惜津液,使精气凝聚,从而滋养五脏,远离疾病。医师提示“秋冬养阴”有以下方法:

1.慎食辛辣,适量饮酒以“养阴”。吃太多辛辣食物或饮酒过量,会消耗大量津液,导致发热、盗汗、口干等,不利于“养阴”。

2.调整精神心理“养阴”。秋冬万物收,人的心态也要相应调整。秋天要“克制”,“没有野心”,更不要说“悲秋”了。冬天,保持心态平和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精神心理上的“养阴”。

3.静坐,咽津液“养阴”。每天睡前或起床前,闭上眼睛,静坐,沉入腹部,专心呼吸,多吞咽津液,滋润五脏。

有益于“养阴”的药物有麦冬、西洋参、生地、玉竹、枸杞子、百合等。,可酌情采取。

来源: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637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