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谁发明了汉字仓颉)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诞生了许多后世知名的文学革命家,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钱、刘半农、胡适等。他们诞生于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为我国思想文化的建立做出了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诞生了许多后世知名的文学革命家,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钱、刘半农、胡适等。他们诞生于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为我国思想文化的建立做出了许多贡献。

然而,其中一位,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因为发明了一个汉字而被骂了三年,期间他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上街。这个教授,他叫刘半农。

刘半农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世代务农。从小就学习和接触中国传统文人所学的“小学”知识。这个“小学”就是指今天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音韵、文字、训诂。

谁发明了汉字(汉字简化创始人是谁)

刘半农塑像刘半农雕像

刘半农虽然性格调皮,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和歪门邪道的研究,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生”。6岁时,他就能和别人一起写诗了。20岁时,被母校聘请任教,主编《江阴杂志》。

辛亥革命后,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国这片保守的土地。刘半农深深感受到汹涌的浪潮,自学了两年外语后,在中华书局谋得一个编外文著作的职位。他翻译的40多部外国小说发表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小说世界》、《时事新闻》上。

刘半农的翻译作品不仅限于英文,还包括俄国的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作品,从而成为著名的翻译家。1917年,紧跟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我的文学改良观》,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预备中文系教授。

当时北大教授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徐悲鸿、梁漱溟、胡适、刘文典等。虽然都是二十出头,但都是国内外名校毕业。只有刘半农是一个只上过高中的辍学青年。

刘半农的学术造诣不受学历限制。他在新文化运动旗帜下的文学和语言创新,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文化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享受他的文化成果。

在电视剧《觉醒时代》中,北京大学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话剧,柳眉饰演老学究、古板的王京选担任主角。其他学生躲在窗帘后面,用腹语说话,批评王京选的封建和传统思想。

这部剧的名字叫《斧王玄晶疏》,是《新青年》中刘半农与钱舆论战的舞台表演。

钱虚构了“王京选”的身份,在《新青年》上洋洋洒洒地批判“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罪行,把一切宣扬新文化新思想的人都扣上忘祖的帽子,就像一个守旧派学者的顽固立场一样。

而刘半农则以《新青年》为阵地,与钱搞了一场古代的“炒作”,并写了一部《璟宣书》,对的所有批判内容进行反驳,吸引了读者和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由于《斧王玄晶疏》论据充分,文笔犀利,这部剧的效果出奇的好,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和学生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来,改造旧思想,抛弃旧糟粕。

在颠覆清朝的十年中,特别是1915年《新青年》创刊以来,我国人民的思想开放程度和进取精神空前高涨。改良和革新是当时的时代主题,所有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人都致力于探索如何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与过去的腐朽面貌划清界限。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外国文学作品的传入,大量第三人称出现在流行的语言表达中。只用一个“和”字,很难清晰地区分文中所指的不同和具体方向。

作为一个在语言文学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刘半农深切感受到了中外文学作品中不同人称代词翻译的差异和误用的弊端。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区分为“他”、“她”、“它”,分别指男性、女性和无性的人称事物。

但在汉语的一贯用法中,只有一个“他”字指代所有的第三人称,没有男女、物的代词区别。做个区分,就是在“他”字后面加个注。如果是指第三人称女性,即使用“他(她)”。指无性的事物或动物时,用“他(她)”作为区分。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冗长复杂,还要区分“他”的性别和属性,无疑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也不符合他们所倡导的“口语化、简洁化”的主题。

所以鲁迅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借用了“伊”这个词来指代女性,但使用并不是特别广泛,也没有被全民所接受。

1917年,刘半农首次提出“她”这个词的构式,作为英语中“她”的准确翻译,也是与“他”相区别的。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对此非常赞同。1918年8月5日《新青年》提到:“中国的第三人称代词,不带性差,很不方便。半农创造‘她’字和‘他’字。”

按照刘半农的理解,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应该像外语中那样有自己的称谓,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更有美感。并且随着思想的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仍然使用“他(她)”的翻译,仿佛女性仍然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充满了旧社会的味道。

“她”这个词最早是在北大的课堂上,在刘半农发表的报刊文章中普及的,被很多人接受。也让所有守旧的人看到了刘半农的创新,认为这是对传统习俗文化的反叛,应该予以反驳和打压。

上海的《新人》杂志也发表了一篇《都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古汉语中的“我”和“如”没有性别之分,汉语中的“他”和“她”也没有英语那样的发音差异,是画蛇添足。

一些女性主义者也被煽动起来,认为“她”字比“他”字,低“人”一等,为何男性能够继续沿用千百年来的“他”字,却要单独加个“女”字旁来作区分,而不给男性加一个“男”字旁呢?

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新旧势力联合起来表示反对刘半农造币。学者们已经用当时最大的舆论——报纸和社论来攻击刘半农。尤其是一些没有见识却容易被激怒的人,以至于除了少数思想独立的女性,中国所有被保守思想束缚的女性都在骂刘半农。但其中有多少真心反对,又有多少浑水摸鱼,不得而知。

总之,在她发明的三年内,刘半农遭受了舆论的全面打击,引发了新老文学的又一轮口水战。就刘半农本人而言,一出门就容易遇到报纸采访和学生攻击,导致他三年不敢光明正大上街,怕被抓到挨骂。

于是,在留学期间,刘半农写了一篇文章《她问题》,寄回国内发表,说明自己创造“她”字的初衷,只是为了意思更明确,区分男女人名。后来,刘半农还提出要再造一个“它”的符号。

1925年,刘半农完成了法文版的《汉字与声音实验记录》,获得了“康士坦丁语言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这一国际奖项的语言学家。同时,刘半农顺利从法国实验语音学专业毕业,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他仍然是第一个被国家授予最高学术头衔的中国人。

回家的路上,刘半农想到了妻子牺牲自己照顾家庭,一直无怨无悔地支持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她用“她”这个词动情地写了一首新的白话诗《教我如何想她》:

天上飘着几朵云,地上吹着几缕微风。

啊!微风吹动我的头发,教我如何想念她。
月光爱海洋,海洋也爱月光。

啊!这是一个像蜂蜜一样的银色夜晚。教我如何想念她。
水面的花慢慢流,水底的鱼慢慢游。

啊!你说呢,燕子?教我怎么想她?
枯树在寒风中摇晃。在暮色中燃烧。

啊!西边还有些晚霞。教我如何想念她。

一个月后,他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刘半农的功绩使他名扬中国,这首用来赞美妻子的诗也被改编成歌曲,以“她”字风靡全国。一些顽固守旧的群体坚持抵制“她”字,已经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这时,人们普遍接受了“她”字的存在,历史也接受了刘半农的选择。1932年,教育部将“她”字纳入常用词,从官方层面为这场争论定下了基调,也有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他”、“她”、“它”之分。

鲁迅曾经对刘半农在造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表示过否定的看法,但后来在《记住刘半农》中,他显然对刘半农当初的“叛逆”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仅仅是提倡新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丧亲',渴望'吃肉睡觉',所以确实是一场'大仗'。”

后来有人以刘半农为原型创造了“有”字,以区别于曾经流行的“有”,但最终没有被大众接受,成为那个时代昙花一现的第二人称代词。

其实“她”这个词不是刘半农创造的。古汉语《集韵·上声》“她”与“姐姐”并列,都读作“集”音,指“姐姐”之意。刘半农没有注意到这个生僻字或者有意把它作为现代汉语的另一个意思,所以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

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因为当时的思想环境而做出不同的行为或举动。但如果把它们放在整个历史或者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暂时的反抗不过是尘埃,在宏大叙事面前是看不见的。

汉字改革也是如此。让刘半农三年不敢上街的诅咒,早已烟消云散。他在短短44年的生命中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汉字、语言、标点和音标的财富,永远流传了下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622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