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左是什么意思(左语的网络意思)

许仪,法学研究生。非裔美国人佛洛依德因警察暴力执法而死,“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席卷全球。抗议者强调“黑人的命也是命”,要求关注警察执法过程中长期存

网络语白左是什么意思(网络语比白)插图

许仪,法学研究生。

非裔美国人佛洛依德因警察暴力执法而死,“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席卷全球。抗议者强调“黑人的命也是命”,要求关注警察执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反对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

在抗议者中,有许多处于“有利”地位的白人。抗议者的要求从调查警察在事件中的责任到解散警察部队不等。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认为抗议者在呻吟,在沉溺于暴力的人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精英”来说,“白人左派”似乎比其他任何词语都更能表达对这些“幼稚”抗议者的嘲讽。一是“白左”一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使用频率再次达到高峰,所指向的对象已经“与时俱进”,形成了与“BLM”基本对立的两大阵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汉语的词汇和用法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在公共讨论中,新词不断出现,旧词往往被赋予新的含义。

其中“白左”一词历史悠久,使用不断。在使用中,它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甚至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对它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一些核心意义和基本用法是固定的,使其成为一个固定的词汇,可以在交流中表达态度,简化语言。

最早可以在互联网上用中文检索到的使用“白做”一词的文章来自Renren.com用户李硕在2010年。他在《西方白左与中国爱国科学家的伪道德》一文中,用“白左”一词来形容1949年以前同情共产主义革命,来到中国帮助中国革命的外国左翼青年。“李硕”在文本中对这类人持讽刺态度,这里的“白左”沾染了贬义和消极的色彩。其中“左”更多的是指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左”,指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2013年之后,大量接近现在意义的“白左”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人网之外的其他平台上。其中的“左”开始转向西方语境下的文化进步和多元主义,逐渐与传统的“左”和“右”观念脱钩。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左》被视为对西方“自由主义精英”的嘲讽。用户认为西方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无知自大,同情全世界,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为了满足个人道德优越感,鼓吹和平平等,他们缺乏现实世界的基本知识。

“白左”通常与“处女母狗”等词连用。作为一种身份标签,包含某些观点和倾向,被认为是一种虚伪,是脱离实际的。这尤其集中在移民、少数民族、LGBT、伊斯兰、环境和动物保护等领域。“白左”被描述成这样的形象:他们非常关注这些领域的问题,但这种关注其实是虚伪的。只是口头上的倡导,但他们之间却相距甚远。

用户还认为“白左”善于将许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视为疑似歧视,从而拒绝与异己讨论。这种脱离现实的关怀,或者说是“圣母之心泛滥”,只是满足了这些精英自身的道德高尚感,对社会的贡献很小,甚至是有害的。在这种论调下,“白左”一方面是西方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热衷于从道德制高点批判他人的虚伪精英,一方面是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给异己贴上“歧视”标签的“霸权”。

在欧洲爆发难民问题和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中国互联网上使用“白人左派”的频率突然增加,用来形容欧洲一些倾向于接受难民的政客。在美国大选中支持民主党和希拉里的选民也被贴上了“白人左派”的标签。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耸人听闻、夸大其词的关于“政治正确”的虚假新闻在中国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在微博、知乎等讨论平台上形成了反对“白左”的大本营。在嘲讽“白左”脱离实际、双重标准、干涉他人观点和自由的争议中,“白左”这个标签逐渐被泛化和滥用。在美国大选希拉里与特朗普对决的形势下,任何不认同或批评特朗普或共和党的言论都可以被贴上“白左”的标签,其中不乏一些保守立场或来自共和党其他政治派别的人士。

在这个过程中,“白左”成为一个剥夺他人讨论资格的标签。“白”脱离了原来白人或白人精英的限制,“左”也从政治经济上的左翼含义转向文化政策上的多元,甚至任何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包含在内。不同的用户对“白左”这个词有不同的理解。这个标签在互联网讨论中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其使用率和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

美国大选后,“白人左派”一词并没有随着特朗普的当选而降温,反而成为一个流行标签,被广泛使用。它的概念随着用户的扩大被赋予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含义。

基本上,“白左”这个词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讨论中,其具体含义和用法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欧洲难民危机期间,接受难民被认为是“白左”,允许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白左”。欧洲难民危机告一段落后,美国一些政客主张重视非洲裔、墨西哥裔等少数族裔的权利被认为是“白人左派”,LGBT权利也被认为是“白人左派”。泛化之后,“白左”的概念逐渐从对西方政治精英的批判和嘲讽,转向对中国相关公共问题的讨论。提倡禁食猫狗等伴侣动物也被认为是“白左”,支持女权被贴上“田园女权”的标签,也可以归为“白左”。

虽然“白左”一词在其产生和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政治和学术精英,但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中国式的想象。

有评论认为,这个标签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互联网上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心态,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像生物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一样的残酷丛林,而“白左”则强调平等、关怀、平等的观念,这在西方环境下是一种不切实际、有害的病态观念。这种思想之所以能在西方产生,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使得这些精英阶层生活在高福利社会,从而缺乏基本的“人类常识”。在一个强调弱肉强食的“真实”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强调公平平等,当然会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道德满足。

在这种社会心态下,“白左”的贬义概念逐渐泛化和扩大。任何不是建立在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基础上的社会政策和观点,都可以贴上“白左”的标签,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嘲讽、讽刺和不认同。虽然对“白左”这个标签的心态和理解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白左”。

当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发生变化时,作为一个通用标签,“白左”的具体含义当然会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左”到现在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左”,我们可以看到,概念和分类越简单、越粗糙,其解释和转化的空差距就越大。

从主要强调西方政治精英的“白左主义”,到观点相近的人可以被称为“白左主义”,这个标签的适用范围似乎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白左主义”似乎并不局限于嘲讽西方或欧美的公共问题,还可以用来给国内热点事件和社会政策中的一类人贴上标签。

自始至终,“白左”二字的色彩基本都是贬义的,带有强烈的讽刺和否定。但“白左”作为一个标签,既可以被反对这种观点的人所用,也可以被赞同这种观点的人“自贴标签”。在这个过程中,“白左”会不会比之前的贬义用法增加更多的导向内容?就像有些词在使用中被“去污命名”一样,也不是不可思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826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