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故事(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01“如果没有新的发现,科学就会消亡”伟大的科学家李四光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李四光

01

关于科学的故事(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插图

“如果没有新的发现,科学就会消亡”

伟大的科学家李四光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李四光说:‘科学的存在依赖于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的发现,科学就会消亡。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与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优秀科学家,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元老。

15岁被送去日本留学,学的是轮机。甲午战争的耻辱使李四光决心建造坚固的船只和锋利的枪炮来保卫国家。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希望孙中山“好好学习,成为国家的实用主义者”。回国后为中华之富强而奋斗,是李四光坚定的选择。辛亥革命后,李四光成为湖北军政府的工业部长,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甚至没有造船用的钢材,也没有炼钢用的铁矿石。所以他后来留学英国,选择了一个采矿专业不错的学校。当他回国后,发现国内没有地质学,根本无法开采。他不得不回到最初的起点,做地质研究。有了科学的指导才能找到矿,有了资源才能发展产业。从学造船到采矿,再转地质,李四光的“三级跳”只为“国家需要”!回国后,他经常走在山山水水中,以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为国家寻找稀缺的矿产资源。

中国成立前夕,李四光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时,他正在英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国民党为了争夺人才,派人找到他,要他公开声明拒绝接受这个职位。面对国家的召唤,李四光果断决策,坚定地朝着新中国的方向走去。为了避人耳目,他只身离开了英国,选择了一条偏僻危险的货运通道。1950年,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开始奋战在地质、石油勘探等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当时中国急需石油,但探明储量很少。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大肆散布“中国贫油论”,对中国实行石油封锁。基于地质力学理论的分析,李四光认为,按照中国的地质结构,天然石油资源的储量应该非常丰富。在他的建议下,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调查。1959年,大庆终于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量。这个消息震惊了世界,为中国去掉了“贫油国”。此外,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我国“找铀队”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解决国家受制于人等重大瓶颈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两弹一星”提升国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2011年1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看望“两弹一星”元老孙家栋时说,“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航天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有特殊贡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不断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创造的辉煌事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确定“两弹一星”的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

1956年,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被列入中国1956-1967年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毛泽东说,“当今世界,我们不被别人欺负,就离不开这个东西。”同年,国务院相继成立专门机构研制导弹和原子弹,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

1962年11月17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领导的决定,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央委员会15人特别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后来,特别委员会还加强了在加速导弹和核武器以及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试验方面的领导。中央专门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进程。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中青年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导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共同攻关,使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工业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

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结合”。12月26日,中国第一枚中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炸试验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1980年5月,中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早在1958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也要制造人造卫星”。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了理论探索。到1965年,火箭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防科委提出了卫星研制工作报告,得到中央批准。1968年,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空工学院成立。1970年1月,“长征一号”三级运载火箭试验成功。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被确立为“中国航天日”。这是上海航天工业展览馆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的,“如果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中国就不能被称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就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在艰难中诞生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充实、更新的过程中——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希望我们牢记使命,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关心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 把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解决,更需要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来源:《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央视国家记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央视新闻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共产党员网、中国组织人事新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这篇文章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361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