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音高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

对话:刘源赵尚维最近,许多人文学者呼吁,由于网络语言的入侵,近年来中国人的语言能力严重退化。诗人惊讶地连问: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丧失了写作能力?五四运动后,文言文被

对话:刘源赵尚维

最近,许多人文学者呼吁,由于网络语言的入侵,近年来中国人的语言能力严重退化。诗人惊讶地连问: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丧失了写作能力?

五四运动后,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文言文逐渐成为一个几乎不更新的宝库。然而,纯粹的口语化写作也带来了干燥、沉闷、苍白的问题。鲁迅是白话文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之所以好,与他深厚的古文功底密切相关。历史学家傅斯年说,现代汉语写作仍是一个未完成的实验,希望在明清白话、古文和现代翻译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汉语写作风格。

2016年,哥大教授尚维接受了活字文化的邀请,为“为了孩子”系列编辑了一本《儿童古代汉语》。最近,这本书的插图版本出版了。借新版之机,本刊特邀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十中校长刘(以下简称“刘”)与(以下简称“尚”)教授畅谈古代汉语阅读及现状。

为什么现代人要学古代汉语?

刘:现在很少有人写文言文,那么学习文言文对写作有什么意义呢?如何看待高考作文这种非功利性、个人化的写作?

商:写作本身包括功利性写作和非功利性写作,既有创造性或自娱性写作,也有功利性写作,如高考作文。读古文对这两种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非功利性写作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的散文真的应该是“松”的,不要太刻意,也不要太紧张。杂文要写得比较随便,不然为什么叫杂文?但是用一种轻松随意的方式来写并不容易。《古代小品文给孩子》里,我选了袁中道的两条短信,因为他写得很自由,写完了又显得意犹未尽,让你以为是即兴创作。

有些书法家喜欢用长刃笔写字,因为笔很长,不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这是艺术,不是工匠能做到的。非功利的散文写作也应该如此。还是需要多放松一点,而不是多施加控制。如果控制太多,写出来的东西就只能“打印”出来,就写不出顿悟的精彩文字。

至于功利性写作,首先我们会想到八股,这种文体风格化程度很高,因为没有风格化,难免让人有不同看法,不容易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其实只要和申请入学相关的写作,总会有套路。写《儒林外史》的吴对《儒林外史》的八股深恶痛绝。但他似乎并不否认八股文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虽然能否做到取决于考官是否尽职尽责。周中进士后,指定广东学道,在考场上遇到衣衫褴褛的。金舟看到他很痛苦,54岁了,但他的文章太不合理了,所以他不重视他。不过,看了三遍,其实还是读出了一点意思。最后,毫不夸张地称之为“天地间的杰作。真是一言九鼎啊!”同时感慨道:“可见天下糊涂考官不知浪费了多少人才!”

美国大学也需要写入学申请,这类文章有“公式”,虽然程式化程度可能不是很高。此外,还会建议应用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以显示你的博学和智慧。但是这种做法不能重复,如果大家都这么写就无效了。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很清楚,你其实没读过那么多原著,也不知道你是从哪里抄来的,或者出自什么著名的故事。所以,这里确实存在一个问题。标准化作文考试必然会有套路,但是太明显或者太刻板的套路,未必会让人喜欢。当然,归根结底,真题是:如何通过考试来检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高考作文怎么出,怎么打分才算公平?

我在别的地方说过,用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水平,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方式有其必要性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问自己:语文和作文的哪些方面可以通过考试来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出题和评分。

刘:我看到你给孩子们选了和的《古代汉语》。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我们最称赞的。语文老师经常赞美它的立意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觉。但时至今日,肤浅的景物描写+文末主题的升华,似乎成了一个模板。现在国内有很多语文老师教孩子写作文,就是拿往年高考作文满分来指导孩子。教育部每年下发的指令中对高考作文有四点要求:一要深刻,二要丰富,三要文艺,四要创新。如果满足了这四个要求,就可以认为是一篇好的高考作文。我也去过美国几次。美国中小学训练写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训练你的思维,一种是规范的写作。指导我的孩子写高考作文,是和指导他们阅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相结合,去发掘和借鉴古人的优秀散文。比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要解剖它的布局、立意、表现、创新,从这里吸取养料。不知道大家对中国的高考作文怎么看?

尚:我也在想,今天我们的文字还能模仿出什么样的古文呢?今天我们的读者能从岳阳楼的故事中学到什么?从构图的角度,会有什么收获?我只想说一件事,就是范仲淹最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论点时,其实在主题和结构上实现了一种反转和超越。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缺乏足够的勇气和笔力,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严格来说,范仲淹描写“巴陵大捷”的两段话,并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想象出来的文字。于是,若夫和芷若分别引出了“恣意雨霏霏”和“春光明媚”两个对比鲜明的想象场景。虚景引出与之相呼应的意境,印证了我国文论中常见的唤起情感、情景交融的主客关系,即所谓“情如赠答,繁华似锦”的对应关系。这是一套固定的关系。在这一对关系中,人与物、情与景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但范仲淹写到这里,却不是为了再次确认古典文论中的古典命题,而是通过否定来实现一种结构上的反转和思想上的升华,即通过自我超越,达到“不喜物,不自怜”的境界。至此,外界的变化,个人的成败,都可以放下了,无所谓了。从思想上看,范仲淹的内在超越遵循的是儒家的路线,而不是依靠佛教或道教的资源。就文章的结构而言,他也展示了足以与其思想相匹配的笔力。这是范仲淹的成功之处,因为到了文章的结尾,人与事、情与景的关系似乎又得到了印证,文章的思路成了固定的趋势。这种情况下,如果翻转失败,可能会骑虎难下,进退两难。他的写作对我们今天的写作仍有启发意义。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不要以为说话就能写出好白话文。

刘:我应该怎样读这篇儿童古文呢?我们读古文,应该以分析为主还是以阅读为主?有一句话,当孩子记忆力很强的时候,要熟悉它,背诵它,背熟它。也有人主张用欣赏和分析来带动孩子阅读。我更喜欢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你怎么想呢?

尚:读古文,我说主要是阅读训练,但如果能和写作、学生的自我表达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所以,连阅读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作家,是主动的认同。从作者的身份和视角,你可能会读到不同的古文。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曾经讲过这个话题,就是现代汉语还是一种不成熟的书面语,历史比较短。有原创的白话小说,但往往是白写的。谁能说《三国演义》是白话小说?至少是半写半白。仔细读,你甚至可以说它更接近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不要以为会说话就能写出好的白话文。不信你回家拿个录音机把你说的话录下来,然后把每个字都记下来,你会发现口语本身还不足以达到文学语言的境界。他的意思是,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和古汉语,甚至要学习翻译。

现代汉语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书面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很重要。比如《帝都风光略》几乎是按照写诗的方式来写散文的,我在引言中特别谈到了这一点。受钟惺和谭的影响,其作家写散文和精炼句子,并经常使用名词作为动词和副词。古文的风格非常多样,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为中国现代写作的发展,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

古文阅读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刘:说到写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古文的阅读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尚:一方面,就像苏轼说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止于自己该做的事。如行云流水,自然写出来,姿态万千。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籁之音”,并不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不过文章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讲究规矩,尤其是在古典文学的传统中,因为古典主义讲的就是规矩。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规则,而不是被它们束缚,你会更加强大。以滑冰为例。当你还没有学会滑冰的时候,溜冰鞋就是一个障碍。一旦你会滑冰,冰鞋可以帮助你,让你飞起来。

很多传世的名诗都是命题写作的产物。在作者指定的情境中,就给定的题目当场写作,即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这篇作文和高考作文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当你从事这种写作的时候,你不得不做出妥协,而这些妥协不一定只是消极的。它会锻炼你的快速思维,学会在任何情况下写作。而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能力。

即使是职业作家,或者以写作为天职的作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习惯。有些写手比较散漫,平时喝酒抽烟,没有固定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但也有很多作家特别自律,坚持每天写作,坚持固定的作息时间。他和海明威一样,每天早上开始写,然后下午继续写,直到知道明天要写什么,然后就停了。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有些人一起床就用打字机打单词。可能他们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然后,根据海明威的一部小说,他们在键盘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句子。海明威喜欢写短句,节奏感很强,所以一敲就有感觉,逐渐进入写作状态。可见,作家也需要一些技巧来诱导自己进入创作状态。这种创造状态不是来自白日梦,而是一种机械的状态。打字机的声音和特殊的节奏启发了他。

契诃夫是一位极其勤奋的小说家。他的职业是医生。除了给病人治病,他还要接待亲戚朋友,还有有名的不速之客。他必须学会排除杂念,花时间写作。他给朋友的建议是继续写,尽可能多的写,直到把手指弄断。

刘:古文选读如何与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

尚:我写攻略的时候,基本上每篇文章的角度都略有不同。主要是根据文章的特点来决定写什么,怎么写。有时候我甚至想让引言多多少少像那篇文章的风格。

这样做,归根结底也是想告诉读者,读古文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读方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度,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用它来衡量。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培养自己敏锐的词感,学会如何发现一个词的特点,找到破译它的密码。这是一次发现之旅,挑战与快乐并存。这对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塑造孩子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孩子写作和自我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是大有裨益和必要的。希望这本古代文集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2日第9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5062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